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浙江语文高考语用题真题 [从2007年浙江卷高考语用题的解题情况看应考策略]
 

浙江语文高考语用题真题 [从2007年浙江卷高考语用题的解题情况看应考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9:44 影响了:

  2007年浙江卷的三道语用题出人意料地全部以新颖的面貌展现在考生面前,面对命题者“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很多考生“慌不择路”,出现了不少的失误和答题漏洞。为此,笔者想通过这三个题目来探寻高考语用题的本质特点,并结合考生的答题情况,给正在备考的考生几点应考建议。
  先来说说第22题:
  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
  这一题考查的内容有两点,一是要讨论美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中心意思是要突出客观的美;二是考查反问句,要求准确使用,恰当表达,并起到反驳对方的效果。考生们存在的错误有:
  1.误读题干,表意错误。少数同学把“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的句意转换成“美应该是主观存在”的,因此表意完全相反了,结果写成:李白笔下庐山瀑布的雄伟之美,难道能和你是一样的吗?
  2.概念不清,逻辑混乱。如:李清照的离愁别绪,难道和你是不一样的吗?首先,把“离愁别绪”定位在“美”的概念上,属于常识性错误,不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其次,简单地用“不一样”来强调美的客观存在,明显存在逻辑漏洞,不仅没有达到反问效果,反而容易让对方抓住把柄。
  3.基础薄弱,思维狭窄。如: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不一样的吗?近1/4的考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或者只是把李白换成其他诗人或词人,这反映出考生知识水平的局限和表达能力的贫乏。很多考生都只是据此强拉硬扯,缺乏表现力。
  解答本题的第一步应该是找到客观存在的“美”,这种美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可以找比较有代表性的美的人、事、物或作品来作为中心,如泰山的雄伟之美,米洛斯维纳斯的残缺之美等。第二步是用反问句表达,根据语气对方只能够得出“美是客观存在的”的结论,这样才算是完整。比如:埃及人赞美的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的眼里就不美吗?基于此,考生在复习应考时应该重在理解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训练,语言表达的根本还是逻辑与思维的问题。当然,要想有比较广阔的思维空问,必须掌握基本的常识,还有课内的相关知识。
  再来看第23题:
  下面是一份虚拟的稿件处理单,请你在终审意见栏写上不予发表的理由。(不超过80字)(处理单见文后)
  这一题考查的内容也有两点:一是语言逻辑推理能力,就是从两个意见当中发现问题的根本,据此表达自己的意见;二是客观而准确地陈述观点,就是把道理讲清楚且容易让人接受。考生在答题时存在的错误有:
  1.审题不清,南辕北辙。有一些考生没有看清楚题干上“写上不发表的理由”的字样,慌忙中理解成了写发表的理由,于是写成了:“这篇小说是著名作家王某所写,对提高我刊的知名度和发行量极为有利,为了促进我刊的发展,也为了与王某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往联系,本人建议进行刊发。”或者写成:“王某是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肯定有一定的市场,对我刊的发展有利,但是这篇小说的质量不太好,所以,建议不重点刊发,而是作为一般稿件发表。”
  2.表意不明,优柔寡断。一部分考生考虑得过多,不是从语料中着手分析,而是抛开题境,从人情世故着眼,写出了以下“新异”的答案:“既然是著名作家所写,对我刊肯定有较大帮助,应该可以发行,但李编辑的意见也有一定道理,我们还是先放着不发,等了解了具体情况后再说吧。”或者是:“大家对小说的质量和作者有怀疑,那就等弄清情况后再说,假如是著名作家王某写的,作重点稿件刊发;假如不是,就决定退稿。”或是:“作家王某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而他现在又在美国,那不如等他回来,让他修改一下再作决定。”
  3.脱离语境,主观臆造。还有一些考生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说得更清楚,发挥得更好,主观创造了一些条件,结果适得其反。如:“张编辑说的很有道理,但我让人给王某打了电话,了解到这并不是王某写的,因此,本主编不予刊发。”或者:“这小说署名是著名小、说家,在我们刊物上发表,一定可以提高我们的知名度,而且听说王某在美国出车祸了,那我们刊登他的作品也没人会来追究了,所以把它重点刊发。”
  4.表述不全,说理不透。这是大部分考生的通病,他们往往只着眼于一个问题,并没有兼顾到两个编辑的建议,说的道理不能让人信服,因此而被扣分。如:“这篇小说写得一般,无论是不是著名作家王某所写,我们都不予发表,本刊是重要刊物,讲究的是质量,不能因为是名作家就不讲原则。”或者是:“从质量上看,稿件好像不是作家王某写的,对提高我刊的知名度和发行量没有帮助,既然这样,那就算了,不给刊发。”
  像这个题目,考生其实只要有点大局的观念,就应该从全面的角度去把握,要讲清两个问题,既要修正张编辑的观点,也要接纳李编辑的建议。所以最好的表达应该从小说的质量和作者两方面来说,如:小说质量不高,有损我刊的形象,贸然发表影响不好;而且作者尚未确定,有冒名之嫌,不搞清楚事实,会造成误会和纠纷。因此坚决不予发表。可见,针对一些语境涉及面多、情况比较复杂的语用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以辩证的、全面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尽量做到完整而简洁地表达,这样才能高效得分。
  我们再来看第24题: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a,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照理说庄周化蝶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正因为熟悉,才让很多考生马失前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审题不清,误解要求。有个别考生没有看清楚“写出寓意”的要求,而是看成了仿写寓言,可见考生面对新题时无助而紧张的心态也是影响正常发挥的一大原因。最典型的是有些考生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仿写了一个寓言:“杜宇遭遇了挫折,苦不堪言,它很想解脱。他觉得做杜鹃挺好,可以尽情发泄,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变成了杜鹃。杜鹃每天都要啼叫,十分辛苦,而且甚至要叫出血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杜鹃又很怀念曾经是杜宇的日子。”
  2.思维定势,马虎大意。很多考生只停留在对“庄周梦蝶”典故的理解,没有认真地看清楚寓言,因此,把典故理解成有关自由的问题。有的回答:“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没有辛苦的付出,就不会有自由。”有的回答:“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相对来 说的,庄子的故事告诫我们应该有自我认识。”
  3.理解片面,不重细节。大多数的考生还是能基本理解这个寓言,但是绝大多数都没有理解透彻,表述不全面。他们只抓住了庄周化成蝴蝶后的行为,因此形成了类似这样的认识和表达:“我们总是在事后发现问题,对失去的东西充满怀念。”或者:“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或者:“珍惜今天,把握未来。”
  像这样的题目,考生还是要树立语境意识,命题者在试卷上的文字表达必定尽量追求简洁明了,所以题干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不是随意的,它们的存在对考生来说都是理解和思考的前提条件。所以要想得高分,就必须全面理解题干的前提条件。对于这一题,很多考生都忽视了庄周“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这一行为,它与日后“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是并列的,都有很明显的寓意,前者表明人们对没有得到的东西的渴望与追求,后者寓意对失去的东西的怀念与回味,所以整个故事的寓意是:没有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考生要是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话,读出前者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综合三个题目来看,命题者更多的是从实用性出发,考查考生日常的语言运用能力,生活化的特征非常突出。语言表达的难度实际上比以往降低了,但很多考生没有得到较高的分数,最主要的原因是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缺陷,不能根据题目的语言环境进行逻辑推理进而全面表达。三个题目共同的要求首先都是读懂、读通题干内容,然后再根据语境和逻辑提炼出答题要点。只有充分把握答题要求,才能保证答题的完整全面,也才能更准确地表达。从题目的难度和考生的答题情况看,表达的外在形式并不成问题,因为实用性语言不要求有多少文采,对广大考生来说这都没有障碍。而最主要的是表达不完整或观点片面,这就涉及到语言的内在逻辑问题。所以,笔者以为,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缺少针对性练习,而是缺乏必要的语言逻辑。只要语言逻辑能力好了,语用题的表达就不会成为问题。因此,建议广大考生从语言学习的本质人手,积极提高语言逻辑能力与思维水平,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最终取得好成绩。
  
  (作者单位:临海市回浦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