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文言文创新教法初探|高中要背的所有文言文
 

文言文创新教法初探|高中要背的所有文言文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4:32 影响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那么,怎样才能使文言文教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课改中?   文言文教学创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让学生觉得学古文,难于上青天的原因。文言文教学如何创新,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应该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一、巧妙设置阶梯,让学生对文言文“爱”起来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上课开始就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在讲解儒家经典《论语》时,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则语录的深意,用一则现代故事去诠释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在一次世界名酒博览会上,中法德美四国同场竞技。中国人呈献了国酒茅台,芳香四溢;法国人拿出了几百年陈酿的红葡萄酒,流光溢彩;德国人献出了最具特色的黑啤酒,泡沫似雪,而美国人却什么酒也没带。只见美国人不慌不忙地从前三者呈现的酒中各倒了一些加以混合搅拌,结果一杯色香味无可比拟的美酒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时只见美国人说:诸位,这就是美式美酒――鸡尾酒。这则故事的实质与两千年前孔子的教诲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善于学习,才能不断前进,通过这则故事学生们对语录的认识将深刻得多。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领悟文言文,逐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合理引导预习,让学生课前“动”起来
  
  长期以来,“释词――串讲――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把学生教得索然无味,这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使文言文教学走入了可怕的误区。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努力做好课前预习这一环节。
  
  1、创设自读情境,明确自读要求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前,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或来一点有趣的“引子”,讲个相关或相似的文言故事等等。这样的课前提示,能够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给学生创设自读情境;二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但不应该忽视,在给予必要的提示后,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读要求。如要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识字解意,自己将课文初译出来,并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在要求中还应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做到从整体出发,从大处着眼,运用相关资料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2、反复阅读思考,准备课堂提问
  在给学生以提示和明确要求后,就要安排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第一遍通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准备课堂提问;第二遍阅读,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遍阅读,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再试着说明一下文章写作特点,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①字典随身带,边看边查;②开动脑筋,边看边想;③笔不离手,边看边画;④防止遗忘,边看边批;⑤为讲故事,边看边记。
  这种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动”起来的导读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激情,训练了学生的多种阅读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前要想方设法设计载体,让学生课前自由发挥,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争论,并从中增强思辩能力。
  
  三、精心设计教案,让文言课堂“活”起来
  
  1、开放课堂,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认为应开放课堂,改讲读为点拨,既能使学生明确重难点,又不至于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让学生把自学中梳理出来的问题一一提出来,由教师板书写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做法,肯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切身感受到了教法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对于学生自告奋勇的释疑,教师一定要当场给予很高的评价。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掌握启发、点拨的方法,就好像掌握了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拨响了师生共鸣的琴弦,收到了将已有的知识合理迁移的效果。
  
  2、巧设提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作为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课堂教学能否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学有所乐,学有所成。《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散文。作者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效果就会更好。在学生疏通文章的前提下,我精心设置了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课文。假设教师以记者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时空在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体现师生互动与对话。这样既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提问设计值得提倡,它给当前令人窒息的文言课堂吹来了一股清风。
  
  3、改进教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形式来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质疑。具体表现在:①反复诵读课文,利用音频指导朗读,给古典音乐伴读,齐读,男女交叉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重点读,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有感情(学生评价学生)。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感情的音响,增加活力,跳跃生命,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感受课文。再则朗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精辟指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钱梦龙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陶冶学生情操,感染心灵,进而提高人文素养。②学生笔译或口译课文,加深理解课文。课程标准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初中的文言文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大意是能明白的。实在弄不清楚的,可先在小组内同学讨论完成,很难的提出来由班上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③对文言文课文进一步探究,对课文质疑。例如有同学提出《桃花源记》中为什么村中人和渔人的服装是一样的呢,不是说村中人从秦朝就来此了吗;《三峡》中“猿鸣三声泪沾裳”是谁的衣服湿了。同学讨论得出结论:《桃花源记》为了说明桃源是真实的。《三峡》中的“沾裳”应该是到这里的人都会有这种“沾裳”的感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无不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的出现反映着学生在自主学习并思考探究。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演出式、绘画式、讲述式、演唱式、看幻灯片、欣赏影碟等教学方法。如学《木兰诗》,可以组织学生欣赏动画片《花木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木兰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的英勇气概。这些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唱、表演、绘画的能力,必定会领着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新天地,使学生学文言文不再感到苦恼,反而“感到克服困难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把“学习文言文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于漪老师常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吸引学生的魅力。在学生被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粘住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当然,对文言文的背诵要求也不能放松和降低,因为学生在背诵中得到的训练不仅是记忆能力的训练,还可从中得到美文和美的情操的熏陶。在背诵古诗文时,可以采用穿插背诵的方式,如课堂上教学苏轼的词,那就穿插背诵与之相关的诗词。这就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了,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掘。
  文言文教学,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终极目标应达到――教为不教。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教师,我们应解放思想,本着让学生乐学、乐读、乐于推敲品味祖国古诗文的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努力营造活跃、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