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语文主观题和客观题 谈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
 

语文主观题和客观题 谈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9:43 影响了:

   谈到当今高考语文试题变化的趋势,一般人都会有一个印象:主观题增多,而客观题变少了。    那么,何谓主观题?何谓客观题?    按照一般教科书的说法,主观题也称主观性试题,是指应试者在解答问题时,可以自由组织答案,对给分标准评分者难以做到完全客观一致,需要借助主观判断确定的试题。主要包括论述、作文、翻译、简答、填空、改错等。客观题也称客观性试题,是指把格式固定的答案形式提供给被试,给分标准容易掌握,评分客观的试题。主要包括选择、是非、匹配题。
   显然,这种区分是从阅卷者的角度着眼的。如果从答题者的角度,每道题都是主观题,即使是ABCD勾勾划划的选择题,又何尝不需要主观判断呢?
   综览全国每年十数份高考语文试卷,主观题和客观题此消彼长,分量悬殊,剃头挑子明显热在了主观题那一头。首先,客观题几乎只剩了选择题,而1984年曾昙花一现的匹配题却未得到继承。其次,绝大多数为单项选择,江苏卷自2006年便从正卷中取消了唯一的多项选择。再次,选择题早已从语言运用、诗歌鉴赏中退出,而在现代文阅读中也行将消失了。最显著的是分值比例,每况愈下。
   选择题的分值比例一下子下滑了将近40%,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客观题越少,主观题越多,才越像一份语文试卷呢?换句话说,是不是要读得越多,就代表考得越全?写得越多,勾得越少,才越能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呢?似乎又不尽然。台湾大学统考的国文卷一向是选择题大行其道,以2009年为例,满分100分,选择题占55分,单选题17道占34分,多选题7道占21分;此外一题简答(诗歌鉴赏),一题作文。而对台湾卷的好评倒也颇不少。“试题上起诗经,下迄现代新诗,从古典的文言到现代的白话,如一条流光溢彩的河流,充分反映出汉语的特质和美,不像大陆那样干瘪乏味,有‘言’无‘文’,如一盘难以下咽的菜。”“标准化考试并非生下来就与汉语是一对天敌。”(王丽《语文丢失了什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主观性试题固然有它的优点,能清晰地反映解题过程,易于测量独到见解和创新能力,但题量小,覆盖面较小,内容效度较低。一旦过量,则会造成考点过度密集,甚至叠床架屋,重复累赘。比如两篇现代文阅读,虽然体裁有别,但考点多集中在语句理解,信息筛选。再者,主观题易出难改,客观题难出易改。主观题增多,从命题者而言,等于是走了条捷径,卸了个包袱,但包袱其实是丝毫未减,转嫁给阅卷者了。从答题者而言,一旦试卷中去除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会心一笑、轻盈灵动的选择题,每道题都需要不胜其烦地写将下来,“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那感觉真是何其板滞、琐碎而沉重!
   反过来说,选择题固然有它的缺陷,不易测量发散性思维、独创精神、文字表达,考生有猜答案的机会,但用它来考查聚合性思维、甄别能力、知识广度,不也挺合适吗?俗话说得好:一块馒头搭一块糕。《中庸》曰:极高明而道中庸。一份好的试卷也该如此。
   更何况好的客观题能让人忍俊不禁、过目不忘,比如前文所提到的1984年的匹配题,就堪称一份试卷中的妙笔。
   下面列出中国古代文学家十二人和古典文学作品十二篇,请把每一位唐代作家和他的作品分别用线条连起来。(画错倒扣分)
   陶渊明琵琶行
   欧阳修六国论
   韩愈阿房宫赋
   陆游桃花源记
   杜牧石钟山记
   辛弃疾中山狼传
   王勃捕蛇者说
   杜甫杜少府之任蜀州
   宋濂师说
   李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马中锡梦游天姥吟留别
   贾谊孔雀东南飞
   这道题,是一道匹配题,也可说是一道“差额选举”题。如果要求把十二人和十二篇作品一一对应,都连起线来,也许正确率还要高些。可偏偏左右是不对等的,有的只有作者没有作品,如欧阳修、陆游、辛弃疾、宋濂、贾谊;也有的只有篇名没有作者,如《六国论》《石钟山记》《捕蛇者说》《孔雀东南飞》。再加上“唐代作家”这根竿子一横,“画错倒扣分”这柄宝剑一祭,临时抱佛脚、随便猜猜看的学生兴许就心里发毛了:谁知道究竟有几个唐代作家呢?――而这样的区分度恰恰说明了命题者的成功。
   马茂元先生曾这样评价楚辞:“在文学艺术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时代中最高成就的作品总是形式和内容完全相适应的。从内容来看,它不会有一点不在形式中表现的东西;从形式看,它也不会有一点多余的、与内容不相适应的成分。”
   如果我们把语文试卷尤其是高考语文试卷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创作――难道不该这么要求吗?――那么这条评价应该也是适用的。不论主观题、客观题,都只是这件艺术品的形式。而借以表达的母语特点及文化内涵、需要考查的语文素养及综合能力才是它的内容。一份好的语文试卷,甚至可以是寓教于乐、寓乐于考的,严肃的考查寄托在轻松的文字游戏、雅致的文化熏陶之中。
   可是这样“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好试卷目前还只是奢望。一方面,我们很难在层出不穷的语文试题中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在题型、题量日趋凝固的试卷中,日新月异的时代所要求的日益丰富的语文素养也逐步被格式化、模块化。于是愈演愈烈的是刻板而重复的“大网捞”式训练。
   一句话,我们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内容。
   启功先生在《〈汉语现象论丛〉前言》里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某些方法上,‘借英鉴汉’,又有何不可!只是‘借英鉴汉’与‘以英套汉’应该有所不同。假如从汉语的现实出发,首先承认汉语自有规律,然后以英为鉴,鉴其某些适用于汉的精神、方法、乃至局部零件,岂不很好!小孩游戏,有套圈一项。如用小竹圈套小老鼠,自然没问题,如套大熊猫,就非换大圈不可了,何况汉语研究,又非套圈游戏可比呢!”
   作为高考理论基础的能力层级说,正是一只舶自西方的套圈,而博大精深的国文,却如大熊猫,以彼量此,完全合身吗?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卷,对对子占10分,标点30分,作文60分。陈寅恪先生在《关于国文题对对、作文之意义的谈话》中论及:“入学考试国文一科,原以测验考生国文之文法及对中国文字特点之认识。中国文字固有其种种特点,因其特点之不同,文法亦不能应用西文文法之标准。出对子之目的,简言之即测验考生:(一)词类之分辨(二)四声之了解(三)生字及读书多少(四)思想如何,悉与国文文法有密切之关系,为最根本、最方便、最合理之方法无疑。”正可作为语文命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须适合内容的典范。
   只有对中国文字固有的特点认识得更全面更透彻,对高中生理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内涵把握得更深入更准确,我们的考查形式才可能允执其中,各尽其宜。
   高考之所以被称为“一卷定终身”的高利害的考试,不仅在于命题,也在于阅卷。因此,对命题好丑、题型优劣的评价,不能仅从命题看命题,还要从阅卷看命题。主观题越多,试题的质量越取决于阅卷的质量。
   理想的阅卷,自然是“自作自受”,由命题者包揽,一把尺子量到底。但放眼今日,每省动辄数十万考生,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近年来,日益增多的主观题,确实成了阅卷中的一大难题。虽说是电脑阅卷,真正机读的题越来越少,大量的题目需要人脑判别。不仅是聚讼纷纭的作文,所有的简答题都煞费脑筋。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部分,考生为了务得不惜贪多,几乎把格子都填满了,将简答变成了小论文。
   阅卷总是很辛苦的。陈寅恪先生曾连续三年为江西教育司阅留德学生考卷,“因看卷时间久,又患神经衰弱、失眠,并肠胃不消化等病”。而在高考阅卷点晕倒的事例,每年也都有所闻。时间紧,人手少,强度大,任务重。只能“踩点得分”,无暇“披沙拣金”,所以每年现代文大阅读的得分率总在50%左右。是每届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都不高吗?是否也有阅卷时“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原因呢?“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果真如此,是不是与“发现创造思维与独特表达”的命题初衷又事与愿违了呢?
   综上所述,关于语文试卷中主观题、客观题的讨论,试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应全面认识客观题,主要是选择题的功能和优势,不能把选择题当成鸡肋,变成点缀,甚而变成“行走在消失中”的过客;应该翻翻家底,看看境外,把选择题变成试卷中流光溢彩的风景,举足轻重的东道。
  第二,超越于主客观之争的,应该是追求探索汉语文的特点。只有加深了“中国文字特点之认识”,也才能量体裁衣,选择好相应的题型。否则,便成了孟子嘲笑的齐人,虽有一妻一妾,而本人却是个废物,日从祭者乞其余,怨不得妻妾嗟叹。
  第三,两种题型,乃至某一具体题目的是非优劣,都应该放在从命题到阅卷的整个评价系统里来衡量,要经得起检验。
  鼓浪屿上鳌园有联曰:“有旧谊方展新型,是小岛能成大观”。窃以为,理想中的语文试卷亦当如此。
  “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之所同”,让我们一起努力!
  
  徐晓彬,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南京。本文编校:洪 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