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论文章的五种美学风貌】医院风貌文章
 

【论文章的五种美学风貌】医院风貌文章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0:12 影响了:

  文气是文章的精神血脉,所以历代作家作文,都极重养气。清人钱谦益在《周孝逸文稿序》中云;“‘曹子桓云:文章以气为主。’李文饶举以为论文之要。而余取韩、李之言参之,退之日:‘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此气之溢于言者也。习之曰:‘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辨,理辨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此气之根于志者也。根于志,溢于言,经之以经史,纬之以规矩,而文章之能事备矣。不养气,不尚志,剪刻花叶,俪斗虫鱼,徒足以慵耳借目,鼠言空,鸟言即,循而求之。皆无所有,是岂可以言文哉!”可见“气”之于文的重要性。当然。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性情,不同的胸襟学养,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表现在具体文中的气象也是各不相同的。谢臻有言:“自古诗人养气,各有主焉。蕴乎内,著乎外,其隐见异同,人莫之辨也。熟读初唐、盛唐诸家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如孤峰峭壁,壮丽如层楼叠阁,古雅如瑶瑟朱弦,老健如朔漠横雕,清逸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露蕙春兰。奇绝如鲸波屋气;此见诸家所养之不同也。”I”足以说明文气的风貌是多种多样的。而这多种多样的文气带给文章的美学风貌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从总体上说,我们可以将之概括为五种类型,即正气、逸气、奇气、清气、和气,而与之对应的美学风貌则可以概括为端庄美、奔放美、曲折美、情韵美和乐音美。本文以下就将从这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正气――端庄美
  
   为文之道,首要端庄大气。大凡好的文章,总会给人一种端庄大气的感觉。诸子散文,韩柳古文,莫不如此。而文章要做到端庄大气。一要立意高,二要蕴含广。立意高,则文章堂堂正正,稳健大方,不显佻巧、轻薄之态。先秦诸子,各申己论,在他们的心目当中,就是认为自己的思想学说是最合理、最值得肯定的。所以他们宣扬自己的理论显得理直气壮,文字也就给人一种厚重大气的感觉。韩愈古文,同样有一种厚实之感。他以儒家正统门人自居,在中唐儒家道统礼崩乐坏的状况下,以一种责无旁贷的态度去续接它。在韩愈的意识里,恢复儒家道统既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又有非行不可的决心。他自称“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心有圣人之志,故一言一行无不理直气壮。如其《原道》宣扬儒家的仁义,认为老子的道德观是不合仁义之言,而儒家的道德观才是合乎仁义之言,并将自己所宣扬的“道德”抬到“天下之公言”的地步。尽管韩愈有自我拔高之嫌,但在他的思想意识里,以圣人门徒自居,宣扬圣人之志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内心有这种使命感,有这种坚定的信念,故其一字一句,一行一止,渊停岳峙,稳稳当当,元有任何回旋退避之态。
  立意高,文章有堂正之气,而蕴含广,则文章有沉稳之风。文章要大气,不仅仅是要志存高远,还得有厚实的内涵作依托。一篇文章,如果仅仅是立意高,就很容易形成空口号,它还必须有深广的蕴含方能不流于泛泛。像韩愈的《论佛骨表》,通过大量的实例雄辩地证明了佛的不足信奉,崇儒反佛理由非常充分,读之能使人信服。再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捕蛇者之口非常真实地描绘了生活在苛捐杂税之下的老百姓的凄惨情状,“苛政猛如虎”的论点尤为令人警醒和深思。所以文章的蕴含同样是作文者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堂正则凛然生风,沉稳则行止有度,文章做到了这两点,就自然呈现出一种端庄美来。且先不管其他枝节如何,光凭这两点,其就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反观时下一些文章,着一二轻艳之语,诉点滴幽悠之怀,佻巧琐碎,实非文之要道。
  
  二、逸气――奔放美
  
  文章写得端庄,就容易令人信服。而文章有奔放的气势,则更容易感染读者。奔放的气势,首先来源于作者内心的“盛气”,正如韩愈所言,“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俗李翊书》。作者内心有盛气了,行文才可能有奔放的气势。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宣扬王道,《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批驳农家学说,文章都充满了磅礴的气势,读之令人无不动容。而这种气势的得来就源于其“浩然之气”。韩愈的文章也有这种雄放之风。他以继承圣人之志,恢复儒家道统为己任,于行文之前便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种神圣的使命感使得其文未发之前便有一种盘马弯弓之势,而一发便如长江大河,波翻浪急,具有奔放动荡的美。如《原道》《原性》《论佛骨表》《原毁》《答季书》《送孟东野序》诸篇,莫不有此特点。放苏洵在《上欧阳内翰书》中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视其文章。确有如此。他在原道中批驳道家观点,宣扬圣人之德,行文如波涌浪翻,气势腾跃,不可遏止。直承《孟子》之风,中心突出而奔放自如。
  如果说“盛气”是形成奔放文风的内因的话,那么多重手法的运用则是形成文章奔放美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铺陈,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往往使得文章具有纵横恣肆的奇逸美。如《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干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患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朝菌不知晦朔,螅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可谓想落天外,奇趣纵横。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种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文风,读后给人一种逸动的气势。可以说将文章的奔放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奇气――曲折美
  
  烟云变幻,曲折层深亦是美文的又一重要指征。文章要吸引人,便不能过于单调,必须富于变化,有变化才有波澜,才有起伏跌宕的美。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正如大自然烟云变幻给人以无穷想象、无限美感一样,文章有回环曲折才不会给人一览无余、平淡乏味的感觉,才会引导读者在纵横穿行间获得奇趣。如韩愈《杂说一》:“龙吁气而成云”,起句破空而来,简洁道劲,卓然而立。“云固于龙也。”称云是龙所为,用逆笔。“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说龙灵怪莫测,变幻无穷,而云亦同时灵怪,用正笔。“云,龙之所能使 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称云是龙“吁气”而成,若龙不灵,则云亦不灵,再用逆笔。“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就上翻说云是龙之所凭依,没有云的辅助则龙不足以“神其灵”,再用正笔。“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逆转再说云是龙所为,照应开端“龙吁气而成云”。“易云:‘云从龙’。既日龙,云从之矣。”结以《易经》之语,点明既然是龙自然能吁气成云以为凭依之意。于上正笔、逆笔一并收束,余意无穷。全文正笔、逆笔交替使用,曲折层深,起伏跌宕,姿趣横生。更为可贵的是转接处却无丝毫生硬拗折之病,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曲折而不拗折,起伏而不断裂,这才是为文的高妙之处。还有像他的《杂说四》同样是正笔、折笔、衬笔、逆笔多种笔法交替使用,形成回环波折的层次感。故张裕钊说:“昌黎诸短篇,道古而波折自曲,简峻而规模自宏,最有法度,而转换变化处更多,学韩者宜从此人。”
  不同笔法的交互使用可以形成文章的曲折之美,而不同角度的描写同样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如李斯《谏逐客书》,全文紧紧围绕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一中心论点,反复致意,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通过大量的事例,雄辩地论证了逐客的危害和纳客的益处,并最终使秦始皇收回成命。达到纳客的目的。文章很好地把握了臣子向皇帝上书的分寸,语言委婉而指意鲜明。其实李斯的本意不过是想要留在秦国不被驱逐而已,但他在上书的行文过程中我们丝毫看不到他为自己着想的痕迹,似乎一切都是为秦国的发展考虑,是顾全大我而不计小我,在回环往复中贯穿着不可逐客这一中心主题,堪称文章曲笔的经典之作。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袁枚的话告诉了我们文章曲折有变化的重要性。要想使自己的文章更有趣味,作文不可不识这一点。
  
  四、清气――情韵美
  
  好的文章,不但要折服读者,要感染读者,要吸引读者。还要能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如果说奔放体现的是一种动美的话,那么情韵体现的就是一种静美。如果说奔放体现的是一种壮美的话,那么情韵体现的就是一种优美。情韵美没有奔放美来得汹涌,但却有令人回味的空间。也就是说,它要让读者读过之后不至于马上遗忘。这种动人的情韵,可以因为文章感情真挚,以情动人。也可以因为文章情景优美。以景怡人。前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曹丕的《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李密的《陈情表》等;后者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怡得西山宴游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像曹丕的《与吴质书》:
  昔年疾疫。亲故多商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筋的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问,零落略尽。官之伤心!顷撰其遣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岁月变更,亲故凋零,年华易老,知音永别。文章感伤时世,痛悼亡友,字字发自肺腑,没有丝毫的雕砌。没有任何的浮华,读来令人叹惋,心意郁结,不觉同其悲感。
  柳宗元的侄小丘西小石潭记则是另一种韵味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文章给我们展示了一副绝美的图画:清脆的水声,婀娜的翠蔓。清澈见底的潭水,姿态万千的石头,活泼自在的游鱼等等,没有俗世的喧闹。没有红尘的争扰,一切显得清幽而静谧。身处其境的游人,但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全文处处写景而又时时见情,是景语也是情语。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可见无论是情还是景,关键要能打动读者,要能使读者读后反复体味,再三咀嚼。有不尽之余意才是好的文章。
  
  五、和气――乐音美
  
  林声泉响是天籁之音,是大自然美妙的乐音。大自然有音乐才显得完美,人类生活其中才会觉得静悦,同样,文章有音乐感,读者读后才会得到享受。故文章之音韵亦不可不顾。南朝沈约曾经提出为文的“三易说”,即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其中易诵读就是针对文章的音韵而吉的,要求必须琅琅上口。不诰曲聱牙。清代刘大�也说;“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甩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人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可见文章的音节对于整篇作品的成败也会起到关键作用。
  文章的音乐感可以是起伏跌宕而形戒的铿锵美,如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拖利嚣,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干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一篇之中,音节时高时低。时急时缓,纡曲盘旋,回还往复,读之如金石震响,铿锵有声。虽则是一篇短文。但慷慨悲凉,声情激越,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也可以是清朗流畅而形成的和谐美,如苏轼《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遣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文章骈散相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平仄调配自然而不失于单调,舒’缓而不流于平板,和谐流畅,读来娓娓动听。
  所以音节虽然是文章形式方面的内容,但同样不可忽视。我们不强调把每篇文章都写得像骈文那样精美,但也并不能放弃对文章音节方面的修饰。刘大�所谓“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并非虚育。
  综上所述,文章的美学风貌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种都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它们彼此之间也并无绝对高下之分,关键只在于作家和读者的审美取向而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