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语文学科“反串互动”教学探究】超学科主题探究
 

【语文学科“反串互动”教学探究】超学科主题探究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2:41 影响了:

  “反串”:即课堂上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而教师只是“配角”,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正如俗语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互动”:即组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小组是学生互动的平台,在学习小组内,通过一对一交流、一加一和一带二的帮扶,“变不会学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爱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谈一下“反串互动”导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尝试:
  
  一、每日一练
  
  针对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周六、日,寒、暑假都要写,字数100字左右。内容范围比较广:可以写读书读报后对人对事的看法,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段。同时要求每节课前用6分钟左右,每组(6人一组或4人一组)每人各读一篇读书笔记,组长负责每天检查交流本组写的读书笔记,通过组内互动、组组互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广泛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说、写的能力。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必须多阅读,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我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本课外书,以组为单位保存,让学生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先由组内学生传阅,然后再由组与组之间传阅,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现代文的学习
  
  每篇课文的体裁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同,现代文有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体裁,就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我设计如下:
  1.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与材料,布置《祝福》的预习任务:①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②写出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的结构;③归纳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大意并指出每一部分属于小说情节结构的哪一部分;④指出小说第一部分第与第二、三、四部分的关系。以上预习任务在上课时以抽签的方式解决,每个小组解决问题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这样是为了完成预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要认真阅读文本与材料。
  2.新授课时问题的提出、展示与解决及原则,预习任务的提出只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而要想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还需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即学生在预习任务的指引下由小组共同讨论,找出《祝福》这课的疑问,每个小组把找出的问题交给课代表,然后由课代表整理,去掉相同的问题,课前由每个小组选代表把本组设计的问题抄到黑板上,课上各小组共同讨论解决。应该说让学生找问题要比解决预习任务更深一层,这样学生便能更主动去探究。例如,有的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中的‘我’为什么两次提到决计要离开鲁镇?”可以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个问题涉及到文中“我”对祥林嫂的态度,于是有的小组指出文中“我”对祥林嫂持有逃避的态度。我便引导学生讨论:“‘我’是指作者本人吗?”学生回答不是,于是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代表了哪一类人?”这样学生就逐步认识到了文中的“我”代表的是一部分无可奈何的知识分子,他们表面上对祥林嫂逃避,实际上是借此来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唤醒人们起来反抗。整节课学生讨论热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
  
  三、文言文的学习
  
  学《陈情表》这一课时,我布置了如下预习任务:1.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2.让课代表依据班内的分组把《陈情表》一课分为9小部分,要求每一小组预习时结合课文小注解疏通全文大意,课前由9个小组选代表分别把所分课文的9部分抄到黑板上,课上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每组需翻译的段落,翻译时由每个组的代表站到黑板前,不带任何资料,也就是让学生们轮流当“老师”,翻译的同时要在黑板上标出重点实词和虚词,其他小组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补充,老师可以及时纠正补充。之所以这样要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认真预习讨论,与传统的老师翻译,学生听相比,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高了。就像我们到超市买东西,便会不由自主的买很多,超市的设立足以看出商家的精明。学生学习知识也如同到超市买东西,“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不同效果可想而知。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还要广泛听取师生的建议进一步补充完善。
  
  四、作文批改
  
  作文批改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头疼的问题,费时不说,收效甚微。这次你给学生标出了出错之处,下一次他照样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于是我采用了“学生互批”的方式,一开始由两个班互批,很快出现了新问题,有个别学生故意捣乱在作文本上乱写,于是我决定由本班本组内学生互批,每周抽两节作文课用来评作文,要求每个小组推出本组至少两篇优秀的作文,并且在课堂上读,由其他小组再加以评论,看哪些小组写的作文好,再由大家推选出好作文张贴到光荣栏上。自从采用“学生互批”的方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高了,写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反串互动”导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充当“导演”而已,而真正的“演员”是学生,我们所有的学生最终还是要回归社会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点尝试,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在语文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