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关于陪伴的名著 [探讨名著阅读陪伴学生的成长]
 

关于陪伴的名著 [探讨名著阅读陪伴学生的成长]

发布时间:2019-02-02 04:24:30 影响了:

  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在青少年阶段读这样的书,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余秋雨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虽然有些名著的内涵比较丰富,理解起来不像某些通俗作品那样容易,但它们在表达上更加清晰,形式上更加完美,因此有以一当十之效。事实也正是如此。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青少年阶段只有读一点高于自己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语文教学不再囿于课堂内、课本上,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质量,提升文学修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对阅读书目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阅读名著,真正走进文学名著,和先哲对话,与作者交流,和人物共鸣呢?我们不妨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转变观念,激发动机�
   青少年语文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人类学习过程不具备可继承性,每一代的儿童都必须从零开始,积累自己的知识大厦。多读书,读好书,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充分了解汉语言词汇的意义和表达规律,才能体会作品语言运用的奥妙。而名著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材料,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师生要从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高度重视名著阅读。从思想高度充分认识到名著阅读对于提高阅读理解、写作表达能力的作用,把外在的“要我读书”变为内在的“我要读书”,形成正确持久的动机。�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少年人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而且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还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怎样动笔呢?比如说,这个字不认识,查,注上拼音;那个词不理解,对照上下文再查查词典,弄懂了做个注释;这是个关键句概括了全段的主旨,批上几个字;那一句不明白,可以打个问号,在书边提出疑点,待以后解决;这里写得精彩,划上圈圈,写上批语;那里读有心得,可以写上几点体会,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学会并养成动口、动脑、动手的读书习惯。�
  三、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阅读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与学生一起制定个性化的读书方案:了解学生已读过什么书、喜欢读哪种类型的书、将要读什么书……教师在给学生推荐书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年龄特点、性别特点,为学生建立读书档案,使阅读成为序列性的系统进行的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去理解,去表达。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者“读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如果设计几个问题乃至出几个考题来“指导阅读”,势必冰消学生领略名著风采的热情。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还学生独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权利,放手让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
  四、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寓教于乐,寓阅读于各类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并将阅读视为一种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改编课本剧、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话剧比赛、小小书市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阅读名著的喜悦,体验阅读名著的成就,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应创设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更多人面前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为此,采用多种交流形式,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如读书报告、读书笔记的展览、心得的墙报式展览……其中最精彩的是互动式读书交流会。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是至关重要的。总之,教师要为名著阅读营造氛围,创设条件,在激发阅读兴趣上动脑筋,在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所在,让名著阅读伴随学生的成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