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浅谈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浅谈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发布时间:2019-02-02 04:34:55 影响了: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新课改强调学生之间的配合,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有效沟通与交往。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线教学多年实践与反思,我发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这样的类似现象:教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脱离主要内容探讨,天马行空;许多活动看似火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意犹未尽,然而热闹之后,学生所获却不大。合作开始了,有的小组由于都是优等生(或中上生),讨论积极,气氛热烈,而有的小组由于基本为学困生,“静悄悄,轻无言”;小组内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成了优秀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学困生则成了旁听生。
  1.活动留于形式。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 教师仅仅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课堂学习气氛的活跃,却忽视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与根本目的, 使小组合作活动成为课堂氛围的“调味品”,把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等活动理解为新课程的代名词,误认为用了新形式就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没有注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2.时间不足。课堂上经常听到“给你们三分钟”“两分钟以内必须完成”“用五分钟的时间把它做好”这样的绝对性命令。不同水平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进度千差万别,如果教师所限定的时间不足以让所有学生完成活动任务,那么这个合作就是无效的。
  3.目标难以实现。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每个成员都应积极承担各自在完成任务中的责任。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职责并不十分明确, 对小组合作学习后要达到的预期成果也不十分清楚, 而且在合作活动前也没有独立的思考。这就很难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目的,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解决方法
  1.培养学生“四学会”意识。学会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课题一般都是个体无法解决的,带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各个组员通力合作查找资料,要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比如上网,查工具书,去图书馆,咨询教师和其他知情人。学会讨论问题:小组之间开展讨论,不仅能校正不正确的思想,更能强化正确的思想,形成解决方案,当然在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做好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讨论的要点和方法,不能将讨论变成了争吵。学会表达观点: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指标。开展小组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和了解别人的观点,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互助学习,共同探究问题。学会竞争合作:组内合作、组外竞争是合作学习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
  2.课前合作预习。在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初中英语早已与语文、数学一起被认为是主课之一,教学常规也越来越规范。一般英语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布置学生事先预习新课,以减少课堂花在机械重复识记上的时间,创设更多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的机会。对于英语水平高、程度好的学生来说也许并不是难事,听听磁带,查查词典,再朗读几遍便能完成预习任务。但对于学困生来说,即使他们尝试认真预习,也往往力不从心,不认识单词、不会读句子、不明白意思是他们预习中的最大障碍。因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预习,根据自己的优势分配不同的预习任务,语言能力强的负责进行词、句的教读,理解能力好的负责进行意思的疏通,通过合作达到都能顺利完成预习任务的目的。
  3.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考虑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也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如果随机进行分配,不了解各小组同学的特长、能力,就有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根据课本内容的需要,小组内需要有各种能力的同学,比如,绘画能力强的、写作能力强的、表达能力强的、整体协调能力强的等等。这就需要教师洞悉每个学生的能力,加以最优分配,把具备相同能力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如果对学生不甚了解,把所有绘画能力强的都分到了同一小组,那么,在绘制图画这一个环节中就会出现小组的严重差异,影响教学效果。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机制。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是目前合作性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阻碍合作性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中的不少问题,其答案远远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就能解决的。例如,在造句和对话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把原来的对话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和加工,虽然并没有严格按照教师或者课本的要求,可是已经反映了学生的思考轨迹,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当鼓励和引导。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表扬,这对于学生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动力,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旨在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实践中教师应深入领会课标的精神,除关注上述几点外,教师还要认真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防止教学过程中“有形无质”的现象出现,真正把课程改革的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课改过程中质的飞跃。
  (责编 潘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