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文言文之我见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文言文之我见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7:05 影响了: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知识难点。要想化难为易并进而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结合高中教学及高考要求,解决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方面学习的难点。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知识难点 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然而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却成了一个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知识难点。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注意:
  首先,如今的初中语文新课改对于文言文,其要求是学生能读背、能解其大意即可,并不重视对文言文字词的把握,同时还有一些提法也不再和高中接轨。如不提“通假字”,但高中却将此作为平时文言积累的一个重点。同时,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学习,而高中教学及高考都在体现对语法的重视,如倒装句式。加之高中文言文的难度远远大于初中,因此,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
  其次,学生的学习意义不明确。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认识不足,总以为文言文写的是古人古事,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如此古老的文章,把时间大量地花在了数理化及英语的学习上。众所周知,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高中文言文教材的学习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是继承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可从中学习古人行文之简洁、阐理之透彻,学习高扬着人文主义光辉的名篇美文,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讲,文言文的考查也是高考的重点所在,这里可以以高考对文言文及相关内容的赋分分值来作说明:文言文阅读选择题9分(3个选择题),翻译10分,名句名篇默写4分,这是从直接考查的角度看的;从间接的角度看,诗歌鉴赏需要具备文言文的知识来完成,作文也可从文言文中获得大量的好处,如此重要的文言文怎能轻视!
  当然,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说教师的古典文学素质、教学方法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针对以上原因,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特提出以下六种方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开宗明义,讲清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这可从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进行介绍;其次,从实用主义出发,以一套高考卷做例子,讲清它与平时学习的关系,同时再找几份因文言佳句的巧妙运用而获青睐的高考优秀作文以作佐证,这对于许多功利性强的学生不失为引领他进入文言文学习的途径之一。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争取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备清楚,讲透彻;又善于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去理解文言之美,体会其中所蕴涵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比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之情景交融之美、《六国论》中无可反驳之恢宏气势。其中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辅助,如录音磁带、网络上的MP3等。同时,如果还能从文化学、字源学、心理学等方面对所学内容作一定程度上的引申,拓展教材的容量,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经・氓》中的这一个“氓”字,教材上释作“民”,这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如果我们认真看一看《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自他归来之民谓之氓,故字从民亡”,可推测“氓”不是本地人;《秦策》“不爱民氓”高诱注“野民曰氓”则有鄙视之意了,如此不妨把它释作“那个坏男人”不更妙?试想一下,这样下来再让学生去探究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当然会不一样了。
  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习上的困难辨析。我们知道,虚词没有实在含义,只在句中起到语法作用。在初中淡化语法的现实下,学生对于虚词如副词、连词等的语法作用掌握本来就不扎实,何况文言虚词还需要学生根据上下词语、句子间内容来寻找一个恰当的现代汉语虚词代替,有时还只是起到一个语法作用,没有实在的解释,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其次,有些文言虚词本身还未完全虚化,如“之”字亦可作“往、到”讲;特别是文言虚词较之实词并不多,所以大多是一词多用(指可作多种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更难以掌握。因此,结合高考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文言虚词,笔者建议不妨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舍弃原则。高考《考试大纲》在考察虚词上确定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同时历年来的试卷实际上又表现为常见文言虚词的主要、常见用法上。基于此,我们可在实际教学中详讲细析其主要用法,略讲其他。2.集中原则。对于还未完全虚化的虚词义项,可发动学生归纳集中。3.回归语法分析。既然虚词的作用落脚在语法上,那就应该回归语法,充分利用句间关系,利用语句大意,观察虚词所处位置来判定其用法。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也是高中教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高效率地重新讲一遍现代汉语语法。如此,就能使学生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四、对于特殊句式的处理。笔者的认识是:抓典型,强记忆。抓典型是指,对于一些特殊句式,详加分析,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加深记忆。如讲定语后置句,可以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求人可使报秦者”为典型细加分析;对于一些固定句式,则强行记忆其句式及翻译,如“其……之谓也”等的翻译。
  五、实词一词多用的把握。实词是文字语言表义之根本。对此,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120个常用实词,而这些实词的义项少则两三条,多的有十多条,完全掌握有一定难度。何况要想真正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仅仅掌握这样数量的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对此,笔者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循序渐进:
  首先,在课文讲析中通过一些方法引导出其语境义。如《鸿门宴》中的“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字,学生最常见的做法是用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跟从”来代替,但放入原文中却主宾颠倒。老师可抓住此义,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主宾颠倒,那么,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怎么调整才恰当呢?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从”字此处是一个使动用法。还可通过探究其本义去做拓展,以达到举一反三又形象生动的目的。像“从”字的字形探讨它的本义:两人一起,有主有从,有“随从”一词为证。沛公是主,百余骑当然就是“跟从”他了。汉字中形声字为主,故可强调偏旁、字形对实词理解的辅助作用。
  其次,积累到一定时候,可由老师写某一个实词的多个义项或它的多个例句,由学生来完成相应的内容,师生互动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习的效率。适时引导学生挖掘多个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一个实词活用义项间的关系,如“寇”字本义为“暴乱、劫掠”,引申为“侵犯”,又引申指“侵犯的人”,即仇敌。这样长此以往,让学生学会这种思考意识,相信一定有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三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