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经历与反思]我的教育经历及反思
 

[经历与反思]我的教育经历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7:07 影响了:

  【摘要】我们需要“经验教育”、“良好教育”,我们更需要“创新教育”。“综合实践活动高中研究性学习”是目前比较时兴、比较有创意的教育,我们当努力实践之。   【关键词】经验教育 良好教育 创新教育 研究性学习
  
  尽管“高考指挥棒”实质性改革的预期永未如课程改革一样迅速到来,但素质教育的理论呼声与实际操作程序,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使我们有许多话想说,但论题大了些,不妨换一个小得多的、与之呼应的子论题――譬如“综合实践活动高中研究性学习”之类的论题谈谈,也许切实得多。
  国家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项目组组织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子课题――“高中研究性学习”,其内涵是什么?我们如何操作?下面从引摘教育部项目组具体负责人之一的郭元祥教授《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实现:从经验到意义》中的三个“点”作引题论述开去。
  1.经验的意义在于“经验后”;经验的作用方式是“改造”;经验改造的目的在建立“后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在于再往前深入一步,“再挖一锹”、“再射一箭”。
  经验的教育=经历+反思
  2.什么是良好教育?巴伯(M.Barber)2009年7月提出了一个模式,体现了“受到良好教育意味着什么”。
  良好的教育=E(K+T+L)
  E代表“道德品质”,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L代表“领导才能”(领导自己和他人)。
  3.引导能力生根,促进终身发展。能力不是“即刻表现”,而是“持续表现”;能力不仅仅需要“教会”,更需要“学会”和“做会”;能力不仅仅需要“训练”,更需要“锻炼”;能力不仅仅需要行为程序和方法引导,更需要态度和价值观引领。
  能力的教育=学+习
  教师的作用=教+导
  上引郭教授的观点,其意义在于从理论上深刻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髓――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是怎样的以及如何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理论上的重要意义不必赘言,实践操作则恐怕需要付出几代人甚至更多代人的努力。
  本文将侧重教学实际,作一些具体的论述。
  基本常识告诉我们,人类至今的一切教育,说白了都还仅仅是对前人与自己“经验”的教育!而“不满现状”的所谓“创新”教育,也仅仅是对“经验教育”的修正与补充――反思而已!包括一切的学习对象与学习方法与过程,都需要“反思”。这种“反思”,在于“引导能力生根,促进终身发展”;在于“学+习”;在于“教+导”。
  譬如,研究性学习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范文,从而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并对某些基本知识的把握。因此,我曾经设计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A.对《茶馆》进行“即席演出式”教学――布置学生分角色预习课文,理解内容;即席演出后“反思”:角色形象――生存背景――主旨内涵――意义评价。
  [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如此教学,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比较深刻,使学生事半功倍地掌握了课文要点。]
  B.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则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文中多次提到刘和珍的表情是怎样的?假如你要为她塑像,其面部表情要怎样的才适宜?试为你的塑像作一个最简洁的说明(200字内)。
  [要作好这样的题,将牵涉到学生多少知识层面?]
  C.教学第五册第四单元四篇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试任选两篇各用一副对联概括其内容及其艺术特色,以便理解并把握其要点。
  [①人形变甲虫,卡夫卡讲述怪异荒诞事;斑点为中心,伍尔夫描写缤纷意识流。②加西亚铺陈拉美屈辱历史;萨缪尔演绎现实荒诞剧情。这类答案,需要识记与变通多少知识点才能得出?不教,行吗?](注:参阅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高考语文核按钮・教材知识梳理》)
  又譬如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提升观察、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经指导学生寒暑假作“社会实践报告”时,设计过这样的问题:
  A.乡村观察――“空壳老人”们大多时候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能否用一句话答出来?那么“留守儿童”们呢?如果“全家杀广”了呢?
  [“出门一把锁;进屋一盏灯”。“中午上学打瞌睡;早晚放牛还砍柴”。“满园草丛,破烂窗户;蜘蛛网罩,蛇虫临门”。]
  B.城镇思考――市井与村落的建设格局有何区别?为什么?人们的言行举止与接物待客等等呢?……
  [解如此的题,有趣否?有思否?能更实际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否?]
  C.校园学习――学生往往入学到新的学校,一时不知所措。我每每指导高一新生向“三个人”学习:本届(新生进校时才高考的这届)哪一个最值得你学习?为什么?本年级呢?本班级呢?
  [如此比较学习,自然能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自觉并用功了!]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来诠释专家“能力的教育=学+习,教师的作用=教+导”的观点,不会离题吧?
  当然,说实在的,现在的读书,因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因了社会功利性的诱惑,人们哪里是专心“读书”呢?分明是专心致志于形形色色的“考试”罢了!当然,在如此多元的社会里,我们不妨作多元的思考与理解――在一定的社会处境下,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力不从心,甚而违心地服从根根指挥棒、顺从种种诱惑。
  为了提升对这类问题的理解,我们有必要见识一下台湾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坤崇教授“成才的人生思考”的观点:
  A.决定人生成败的往往不是你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知识与技能,而是你的态度与再学习的能力;
  B.不要做剪蛹的人,成长的挣扎、苦痛是必需的过程;
  C.考研究所的人,名词重于动词;考校长或教师的人,动词多于名词。
  我们的高中教育,既是基础性的,更是桥梁性的。培养学生学会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最关键;我们需要在“研究”这个动词形态上下大力气。
  我们更应该再见识一下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负责人张民生教授的观点:
  A.“制造大国”靠资源,“创新大国”靠人才。
  B.高中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高中问题是国家的安全问题。
  C.能把导弹送上天的人是人才,能把抽水马桶修得不漏水的人也是人才。
  传统的教育是“经验的教育”,需要“反思”;这种教育也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才”;“创新”是21世纪的历史必然,自然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如何培养这类人才,这是我们当前最需要研究与实践的问题。对此如果作一点理论思考的话,我们对台湾对小学生进行下面这种“认知与变通”的“通识”教育应该会感兴趣的,而且也许会有所感悟而改观我们的高中教学的――
  A.中国的煤都是()
   [黑?抚顺!――注意“煤都”的语音语意]
  B.苏轼称王维()
   [舅舅――小孩思考,异姓可通婚呀/画与诗]
  C.雪融化后变成()
   [水/春天――后者更富有诗意否?]
  无论是传统的“经验教育”,还是现今努力实施的“优良教育”,都讲究“道德品质”与“知识”、“思维”、“领导能力”的乘积――综合素质的历练。“综合实践活动高中研究性学习”,就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开创了广阔的天地,正需要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去反思、去变通、去多向思维并参与实践合作。
  可见,针对当前这种纸上谈兵式的应试教育的反思与变革,“综合实践活动高中研究性学习”是多么必要与及时而且富有创新意义啊!
  ★作者单位:贵州省思南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