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浅谈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初中语文课堂游戏
 

浅谈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初中语文课堂游戏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7:28 影响了:

  【摘要】语文教学耗时费力而收效甚微,这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只有做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接受的最优化,贯彻有效教学理念,以促进学习主体的发展,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再现语文教学的生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主体 实效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的高投入与学生接受的低成效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倡导有效教学理念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使得我们有必要研究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接受的活动过程,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一、在语文教学中影响学习主体接受的因素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接受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而在语文教学中,这些因素可概括为学生内部因素和教师外部因素。
  先说学生内部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兴趣或需求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传授的知识能不能被学生所接受,这与学生对这一知识信息是否有兴趣或有需要密切相关。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使教师不加以反复的阐述,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也是神采奕奕。“没有需要就没有主动的接受活动的发生”。很多语文课在新课改下追求浮华新异,教学环节繁冗赘余,经常节外生枝。一些语文教师自己认为,把文章嚼透嚼烂才算是成功的一课,文章已被肢解的支离破碎,那么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式难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重复字词章句的分析和积累又扼杀了学习的兴趣。
  第二,学生各种差异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理解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悬殊很大,因而他们接受什么、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结果等也就有差异。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对母亲的情感与怀念以及生命意识,有相关积淀的学生在接受上便会与没有相关积淀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学生能够讲述史铁生的生平以及他的经历,因为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他的另外一篇作品《紫藤萝瀑布》,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的记忆中已经变得很模糊了,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另外,就同一知识信息来说,学生的不同理解能力,又将直接导致他们不同的理解程度和结果。比如对“刘兰芝之死的探讨”,有的学生能结合刘兰芝的性格来进行分析,有的学生不能理解刘兰芝之死的抗争意义……学生理解能力上的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他们接受上的差异性。只有正确对待这种差异性,教学才会有效。
  第三,学生情感倾向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学识、才气、风度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了人性的关爱,对学生漠然视之,他的魅力又能有多久?即使是高水平的成功的教学,学生也不会有高效率的接受,其内心的惰性和定势仍会使其固执地阻碍自己的心智活动。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老师在这一点上会更突出。一个知识丰富、言语机智幽默、品行高尚、富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会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而知识贫乏、语言乏味、举止猥琐的教师则会招致学生的冷落。同时由于语文的大环境,学生对语文老师的要求相对来说会更苛刻些,这导致了情感倾向在语文教学中接受上的重要作用。
  再说教师外部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形象的影响。一个语文老师,他的身份、资历、人格魅力、业务素质、责任心和感召力等方面的美好形象尤其是他的文学素养、对生活的热情态度在学生心目中越深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爱戴也就越强,进而在课堂上接收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效益性也就越高,而且他们会坚信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有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学生敬佩和崇拜某位教师,即使那位教师在教学中偶有失误,学生也不会过多地进行指责,而且其失误之处还常常会在学生的理解接受中被消融掉。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不信任,就会对他们的教育内容产生抗拒心理,这种“信任危机”直接影响他们的接受。这充分说明教师形象在学生接受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教学水平和授课方式的影响。从教师教学水平来说,在通常情况下,教师高水平的传授,必然带来学生高水平的接受;反之,必然带来学生低水平的接受。在新课标下,讲究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效果是较差的;若教师和学生双方能保持课堂上的双向沟通,则接受效果较好;若教师成为师生双向沟通的中心,并且能促使学生间的双向沟通,则接受效果最好。语文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像一个高明的“主持人”,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不是一名“播音员”,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比如在教学《祝福》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我”的日记、编祥林嫂年谱、写小传及死亡鉴定书等形式在小组交流中完成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及祝福主题的分析。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有效性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影响和制约学生接受的,有内外很多因素,我们希望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贯彻有效教学理念,实现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最优化。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主体接受的最优化呢?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课本内容或教的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了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那也是无效教学。具体可以这样做:
  第一,有明确的目的。对教师来说,每堂课在传授知识信息时,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传授,以及应该传授些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避免选择和传授知识信息时的盲目性。
  第二,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如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良好的接受状态。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时,当他们的认识和情感都进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的学习时,学习和接受的效果最好,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接受任务。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刘焦爱情悲剧,也可以通过对刘兰芝之死的改写以训练细节的刻画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为刘焦写碑文。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促进主体接受的有效性。可以说,教师具备了高超的传授技能和技巧,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达成学习主体接受的最优化。
  第三,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建立起师生合作机制。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这是新课改下最响亮的口号。在语文教学中要建立起师生合作机制,就是要实现师生间的心理共振,即达到师生双方心理、需求、愿望等的和谐统一;就是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即师生双方传授和接受的情感阀门要在心灵深处得到沟通;就是要实现师生间素质水平的匹配发展,即教与学要做到目标相同、方向一致、思路同步、过程协调。师生间合作机制的建立,意味着接受“合力”效应的产生。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主体接受的有效和最优化便会最终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塞县安塞高级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