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儿童攻击行为及其教育策略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儿童攻击行为及其教育策略

发布时间:2019-02-07 03:47:28 影响了:

  〔摘要〕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包括五个加工环节,每一环节的运转都离不开个体固有的社会经验和内部认知活动,加工过程中,一旦信息输入有误或者加工环节出现认知偏向,则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研究表明,稳定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可预测到近80%的攻击行为表现。因此,针对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环节中儿童可能出现的错误与偏向,提前进行引导与教育,授予相关社会技巧,是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有效尝试与突破。
  〔关键词〕道奇;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认知理论;攻击行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1-0011-03
  
  攻击在一般意义上被定义为“一种有意对他人的身体或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消极社会行为普遍地存在于儿童青少年中,一直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古老而难解之谜。对于攻击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可谓是见仁见智。其中,以弗洛伊德和洛伦茨为代表的生物学派将人类的这种攻击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归因于有机体的本能,能量积累后的释放;多拉德等人的挫折―攻击假设则认为人类的攻击是由挫折引起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认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的社会行为。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一批攻击行为学者试图从人类认识活动内部过程来揭示攻击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作为认知理论之一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在解释攻击行为上的显著有效性。本文拟以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为导向,探索预防儿童攻击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20世纪80年代初,Dodge等人提出了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并在1994年由Dodge和Crick进行了完善。这一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是特定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能激发儿童的攻击行为。它认为个体对特定情境中的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是带着过去的经验和生理局限;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几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实现的,在每一加工步骤上的偏向或失误则有可能导致包括攻击行为在内的消极社会行为。这一加工模型包括五个步骤:
  (一)线索解码过程
  这主要是感知觉操作过程。个体会选择性地注意特定情境中的一些线索,这些特定重要信息是个体有意或无意注意的结果。攻击性儿童在这一阶段可能会对敌意性线索产生特别的偏向。研究者通过实验模拟问题情境和被试观看录像片两种方式来检测个体知觉偏向,发现攻击性儿童很少主动对模糊不清的问题情境进行澄清,而倾向于扭曲情境中较有煽动性但不一定是攻击性的信息。Frame(1982)的报告也指出,攻击性儿童倾向于注意且比较容易回忆具有威胁性的信息。例如:儿童在课程上回答一个问题,答错了。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表情和动作都是重要的线索,儿童可能会注意老师的微笑,也可能更容易回忆其他同学的笑声。因此,解码阶段,个体对情境线索的错误感知是将来可能产生攻击行为的第一步。
  (二)线索的解释和表征
  这是认知解析过程。个体知觉了特定情境中的线索,并将线索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照和比较,由此对线索作出解释,经由心理表征存储在长时记忆中。攻击性儿童在这一阶段可能出现对线索或他人行为解释的归因偏见。研究者通过不少研究指出,具有攻击性倾向的儿童可能明显地倾向于将情境中中性或模棱两可的信息当成具有挑衅性意义的信息,甚至根本就误解信息本身的意义,对信息作出敌意归因。Freldman and Dodge(1987),Gruerra and Slaby(1989)等人的研究发现,敌意归因偏差和攻击行为具有非常显著的关系。[3]如上述儿童看到了老师的微笑和同学的笑声,他就会领会、推测老师和同学的表情是鼓励还是讽刺,是出于友好还是敌意。因此,在此阶段,儿童错误的解释社会线索有可能增加其采取攻击行为的几率。
  (三)目标澄清与寻找反应阶段
  个体对特定情境的线索已经作出了解释和归因,在这一阶段中,个体需要明确和澄清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与结果,同时建构新反应。上例中,或选择继续与老师和同学保持良好关系,或者由于不能容忍选择还击。即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是作出亲社会行为还是消极的社会行为。在此阶段,个体的社会能力水平和以往社会经验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可能影响个体对目标的选择和行为的反应。如攻击性儿童由于经验中充满了攻击行为的信念及技巧,倾向于注意情境中的挑衅性线索以及对其进行敌意的归因,所以往往会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与敌意更匹配的行为方式,如复仇、愤怒、矛盾等。亲社会儿童由于记忆库中攻击与暴力行为技巧较少,并没有注意到情境中的不利线索,更没有敌意归因的倾向,所以他更可能选择如原谅、理解等友好的目标及行为类型。因此,此阶段个体对于不同行为目标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与结果,攻击性儿童大多选择“具有敌意内容”的行为方式。
  (四)决定行为反应
  个体对问题情境作出归因与目标澄清后,就将根据个体自己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以及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结果评价对可能的反应策略进行评估并选择最佳的行为策略。如上例中,儿童可能受自身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制约,并看到其他同学由于攻击行为遭到他人的排挤,而决定与老师和同学维持良好亲密关系。反之,如果儿童认为采取攻击行为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害怕与崇拜自己,并有看到其他同学采取攻击行为获得奖励,那么他作出攻击反应的几率则大大增加。决定行为反应阶段的研究比较一致地指出,攻击性儿童和青少年在考虑攻击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时,大多倾向于作出正向的评估。他们认为攻击反应可带来物质酬赏、获得同伴认同、减少负面结果、提高自尊和正向情绪感受等积极结果。[3]可见,由于之前社会信息加工的偏向,加上此阶段个体对问题解决策略的缺陷和对攻击行为后果的乐观期待,促使了个体选择包括攻击行为在内的消极社会行为。
  (五)启动行为阶段
  此阶段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最后执行阶段,个体会将作出的行为选择迅速付诸实施。个体具有攻击与暴力的行为技巧及方式是最终攻击行为成功表现的物质保障。个体执行了选择的行为方式之后,新的社会线索又会再次出现,新一轮的感知、归因、选择、评估、执行等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将循环进行。
  
  二、预防儿童攻击行为的教育策略
  
  人的攻击行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攻击行为,就是因为人对外部刺激进行了智能的分析与加工。依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儿童从环境中输入信息,依次通过五个认知加工环节作出最后的反应。一旦信息输入的顺序有错误或某个加工环节中出现问题,则有可能导致包括攻击行为在内的异常行为出现。许多研究证实,个体社会信息加工模式和攻击行为间有密切关系。稳定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可预测到近80%的攻击行为表现。[3]因此,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可以针对每一个认知加工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进行预防与矫正。
  (一)优化校园文化、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控制敌意刺激源头
  儿童产生攻击行为大多起始于对周围环境线索的敌意偏向,从外部环境角度有效地减少刺激攻击行为产生的源头,是有效预防儿童攻击行为的外部保障。作为学校,应该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一方面保障校园硬件设施的完备与安全,减少安全隐患给儿童带来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需要教育者和管理者维护校园秩序,建立平等、民主的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以减少校园冲突带来的不良生活体验;同时,教育者可以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扩大儿童行为空间,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教育,加深同学之间的理解与合作,积累儿童亲社会的良性生活经历。家庭在控制不良刺激源头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亲子关系、民主的决策氛围有利于减少敌意性线索。作为家长,一方面,应该主动倾听子女的心声,增强双方沟通的有效性,营造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家庭氛围,增加儿童亲密、幸福、满足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应尽量控制家庭其他成员冲突发生的空间,防止儿童接触此类不良行为示范,同时包括控制与不良影视传媒的接触。社会对于正向文化的宣传与鼓励亦是有效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途径。一方面,宣传、文化出版部门要建立健全文化产品的评价制度,严把质量关,减少媒体暴力的呈现频率、影视对攻击性角色的认同以及电视暴力的理想化;另一方面,工商、卫生等部门应加强营业性电子游戏厅、录像放映厅、娱乐厅等冲突暴力频发场所的监管力度。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控制敌意刺激源头,减少儿童不良生活体验及与不良情境的接触,促进儿童对于正向刺激的感知,提高儿童对于善意刺激的注意偏向。
  (二)加强认知培训,引导行为归因与评价
  儿童对于他人行为解释的敌意归因以及对于攻击行为后果的正向评价,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内部认知角度引导儿童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自身攻击行为的正确评价,是有效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关键。儿童如何给一个社会性刺激赋予意义是其选择某种行为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学校教育者和家长在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为儿童提供归因所需要的全面信息,并帮助儿童分析其面临的社会刺激,区分哪些线索是有效和合理的,哪些线索存在偏差,在儿童对社会性刺激作出判断时,更多地引导儿童与自己的良性经验进行对照与比较,鼓励儿童作出亲社会的推测而非敌意的归因。如教育者可以选择一些亲社会的节目,通过剖析节目中角色对于社会情境的正向解释,或者是对于含糊的社会情境的澄清,引导儿童存储更多的亲社会归因信念。同时,通过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可以看出,攻击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外界的反馈。因此,另一方面,教育者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奖惩制度,引导儿童对于攻击行为的正确评价。一般来说,教育者对于采取非攻击行为、与同伴友好相处、忽视同伴的敌意表现或者制止攻击行为产生的儿童应予以奖励,将特别出色的儿童列为榜样,提高同伴对非攻击行为的认可度。对于表现出敌意及攻击倾向的儿童则不予理睬,使攻击行为不能得到强化。而对社会环境中出现的其他攻击行为则给与批判,帮助儿童分析攻击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及社会对此作出的负向评价。显然,增加儿童对于社会性线索的正确判断,以及确认攻击行为的“不合理性”,对于矫正儿童攻击行为有重要意义。
  (三)授予各种社会技巧,引导策略选择及行为反应
  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经过多个加工环节才产生的,但在这几个加工环节中,又受个体本身社会经验和技能多寡的影响,如人际沟通技巧、情绪管理能力、问题解决策略、行为反应方式等。因此,要预防儿童的攻击行为,就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授予儿童各种社会技巧。
  首先,教育工作者可以举办相关讲座,向儿童及家长普及各种社会技巧知识。如人际沟通方面,强调悉心倾听、自我袒露,并教与有效倾听的技巧,分析倾听障碍,讲授各种语言表达方式、有效表达准则等,以避免问题情境中线索的中性及模糊性,主张对事不对人,避免恶言伤人;情绪管理方面,提醒儿童体察自己的情绪,即随时提醒自己注意情绪状态,在面对问题情境时,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更主张采取委婉的方式。同时,教会儿童以适宜的方式缓解情绪,如听音乐、散步、痛哭、诉说、体育锻炼等,鼓励儿童勇敢面对问题困境,理清想法,控制情绪,给自己创造一个愉快的生活环境;在问题解决策略上更强调言语沟通和解释,而不仅仅是打架、争吵等攻击的行为反应,可以采取如谈判协商、请求援助、撤退等其他非攻击行为方式,并教与相应行为方式的具体操作。
  其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举办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儿童实际操练各种社会技能。如训练倾听技巧中的复述,可以找一位同学讲述一件发生在校园里的他和其他同学的冲突事件,然后让其他同学不断地对其所讲的话进行复述,并用自己的言语进行表达,反复进行,不断复述与更正,直到讲述同学满意其他成员对于情境及事件的复述与理解为止。再如,教育者可以有意创设典型的冲突情境,安排学生自由搭配,扮演冲突双方角色,鼓励学生思考及演练用非攻击行为方式去面对冲突情境以及解决可能产生的冲突。(稿件编号:090816001)
  
  参考文献:
  [1]Nicki R.Crick,Jennifer K Grotpeter.Relation Aggression,Gender,and Social-PsychologicalAdjustment.[J]ChildDevelopment.1995.(66):710~722.
  [2]Nicki R.Crick,Dodge K A.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mechanisms in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 [J] Psychological Bulletion,1994(115):74~101.
  [3]杨慧芳.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2,25(2):244~245.
  [4]叶茂林.青少年攻击行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6):36~37.
  [5]杨鲁静,李学来.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行为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1.
  [6]张文新等.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3):215~200.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