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报告长官夫人在捉鬼全文免费阅读 [“报告长官,鱼雷又断线了!”]
 

报告长官夫人在捉鬼全文免费阅读 [“报告长官,鱼雷又断线了!”]

发布时间:2019-02-10 03:52:45 影响了:

     前 言      自台湾军队在“汉光19号”演习时,台海军“海龙”号潜艇(SS793)打出了一个“脱线”鱼雷后,另一枚潜艇重型鱼雷,又再度脱靶。在电视上,台海军又摆出同样的面孔,向外界交代同样的理由:“鱼雷航行到接近目标×××码时,导线断裂,致使无法命中目标”。
   这个答复让内行人无法理解,而外行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导线断了,鱼雷就会立刻晕死过去吗?如果真如此,那么像Mk46 Mod5一类的轻型鱼雷是无导线的,而台海军各型导弹也没有一型后面是接着一条线的,不也可以打中目标吗?台海军潜艇重型鱼雷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于是乎,号称是专家的各类人士开始在媒体上放话猜测,“是芯片被锁码了”,“是台海军不会使用这型鱼雷”,“台海军当初是买人家的水货没有保固”,“精进案让台海军鱼雷保修人员精尽人亡,台海军目前只有一个人会修鱼雷”,“没有查明上午脱靶原因,下午就再试射”。有报纸更严厉地批评台海军“神射手连死鸭子也打不中”,“打两颗中一颗,补考50分不及格”。
   此时“检讨”、“负责”之类的骂声四起,台海军虽然曾秘密地打中一颗,依然被骂得满脸豆花抬不起头来,有立委甚至要求台海军“总司令”下台以示负责。
  笔者先前曾任职台海军,也曾参与规划该型鱼雷的海上验证试射数十次,同时笔者亦曾参与该重型鱼雷保修训练及后续的维修工作,因此笔者想从持平(不敢说是专业,至少不会瞎猜)的角度,来探讨“海龙”舰这两次“战雷”试射脱靶的问题,让关心这个事件的人能较深入地了解问题,同时也让对重型鱼雷有兴趣的读者,能一窥潜艇射雷的真貌。
  
  鱼雷结构、功能及保修测试基本雷、战雷、操雷
  
  首先笔者要从潜艇鱼雷的结构开始说起,“海龙”舰所使用的鱼雷有三种构型,即“基本雷”、“战雷”及“操雷”。这三种鱼雷是可以互换的,也就是说,平时鱼雷是以“基本雷”形式储放在库里,遇到操演时,只要将“基本雷”加上“战雷头”(即所谓的弹头)及“战雷电瓶”就成了一枚可击沉大型舰艇的杀手。而如果“基本雷”加装上操演部件,即成操雷。由此可以看出,操雷与战雷所用的雷段(即鱼雷部件)几乎是相同的。
   在“海龙”舰第二次脱靶后,台海军高层在电视上一面汗流浃背一面说明,这颗战雷先前曾组成操雷试射过,一切都正常。但大部分在场的新闻记者,实在搞不懂什么是战雷还是操雷。
  
  鱼雷的导引模式
  
  一般潜射重型鱼雷的导引模式有两种,一种为外部导引,另一种为内部导引。外部导引是潜艇战斗系统通过连接鱼雷尾部的微细导线,来导引鱼雷内部的导引程序,接近并攻击目标。潜射鱼雷在经过这两种的导引控制下,其命中率应该是相当高的。
   但在最近的几次演习中,台海军潜艇鱼雷的命中率却很低。据笔者了解,不论是火控系统的外部导引,还是鱼雷的内部导引,两者如果设定在相互协调的状态,则可以命中目标。但如果外部导引的设定与内部导引方式有冲突,就会发生鱼雷冲上岸或脱靶的事故。
  
  举例来说,当鱼雷在攻击水面目标时,如果射手以外部导引方式,设定鱼雷航行深度为2米,则鱼雷很可能因浪涌的推挤而跳出水面,致使马达空转而烧毁,或因鱼雷航行深度太浅,使鱼雷声纳因水面散射效应,而无法锁定目标。
  所以,视海域状况及演习场景,透过系统外部导引来设定适当的导引参数,让鱼雷顺利执行内部导引方式来攻击目标,是潜艇“打雷”成功的基本法则,而这些所谓“适当导引参数”是要从平常的操雷试射中去验证获得的。
  “鱼雷导线断裂”近来似乎成了台海军射雷失败的罪魁祸首,不管是哪一种鱼雷,只要是线导鱼雷,则“导线断裂”是鱼雷试射中最常发生的事故。笔者之前在台海军参与潜艇鱼雷射击时,就发生过数次“导线断裂”的情况,因此当初就有长官询问笔者,为何导线不做粗一点或强一点,这样就不会老是断裂了。这个问题问得很对,但是鱼雷设计者或制造商又不是傻瓜,为什么不改正这个容易断线的“缺点”呢?
   其实所谓的“导线断裂”,是鱼雷的一个回馈信号,叫做“Wire Break”,当鱼雷无法清楚地接收潜艇火控系统的导引命令时,鱼雷会回应“Wire no OK”,也即鱼雷发讯警示发射舰“通讯不良,收讯不完整”;而“Wire no OK”持续发生一段时间后,鱼雷会当机立断,拒绝再接受系统导引而送出“Wire Break”的讯号,此时导线真的断了吗?当然没有,这是鱼雷的保护方式之一;鱼雷认为主控的潜艇火控系统现在“话说不清楚”,如持续解算这种说不清楚的指令,则鱼雷有可能会“反目”转向发射舰的方向打过来,于是鱼雷就决定不再听从系统的导引,而径自向原设定的目标方位攻过去。
   此时如果在实战情况下,潜艇可采取回避措施,更换位置以避免遭敌舰侦察,同时准备发射另一枚鱼雷;如果所攻击的目标对本舰威胁很大,第一发鱼雷就要达成“必杀”的目的,则在“Wire no OK”发生时,潜艇就应该采取“双雷攻击”,即立即射出第二枚雷,然后采取回避措施更换位置。
  所以,“Wire Break”(即所需的“导线断裂”)是一种“保险设计”,而不是罪魁祸首,但在台海军历次的演练中,导线断裂事故是否导线都不是真的被扯断了?也不是,导线也很可能会因为鱼雷命中目标、发射舰遭击中、鱼雷航行深度变化太剧烈、发射舰发射鱼雷后采取的回避运动将鱼雷导线绞断或鱼咬而断裂。而鱼咬断线是在真的导线断裂(称为“Wire Rupture”)中,发生概率是最高的,也最无法用其它补救措施来避免的,因为潜艇在“打雷”时,很难在鱼雷的航线上发现鱼群。
  
  鱼雷的保修
  
   潜射重型鱼雷保修工作一般分为舰载保养及仓库定期测试。舰载保养十分简单,已装填入潜艇发射管的鱼雷,可以用射前测试来验证鱼雷是否正常,而未装填入管的,仅能做外部保养。当然,射前测试只是系统地对即将发射的鱼雷做简单的、功能性的测试,无法确认鱼雷部件是否发生故障。
   保修场的定期测试,是将鱼雷拆卸成部件后,执行分段测试,测完后再将鱼雷组成 “基本雷”,用电脑模拟进行全雷测试。由于测试步骤繁杂,执行测试的工程人员必须不断训练。据笔者经验,很多的测试绝对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而且很多的测试步骤都必须在现场执行质量检查,因为等到鱼雷组合起来后就查不到了。许多年前,笔者在国外受训时,发现该鱼雷制造厂对任何一个单机测试,都至少安排两人一组,一人做测试,另一个人检查并记录测试数据。据了解,这套即时质量管理的工作模式,台海军的鱼雷保修厂已经引进,而且也学得“有模有样”,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只有上帝才知道。
  
  “海龙”舰两次脱靶原因诊断
  
   “海龙”舰这两次射雷脱靶的细节,台海军并未对外公布,因此笔者仅能就现场观察、操演时的攻击播报及事故后台海军对外的说明,来尝试进行现场重建。因此笔者必须说明,以下的事故分析完全属于笔者个人判断,是否准确,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问台海军。
  
  “汉光19号”鱼雷“登陆”事故分析
  
   一般潜艇鱼雷试射科目,可类分为“攻击水下目标”及“攻击水面目标”。“汉光19号”“海龙”舰的表演项目,属于“攻击水面目标”的科目,其中最难的两个操演项目是“在近岸浅水区攻击无声响目标”以及“攻击高速逃逸的目标”,而本次“海龙”舰所表演的项目正好是“在浅水区攻击无声响的目标”。
  在浅水区,潜艇和鱼雷的运动都受到水深不足的影响,而不能充分发挥性能。打个比方,潜艇在浅水海域发射鱼雷,相当于要你在你家客厅耍关刀一样。更何况鱼雷是靠声波来定位的,而“无声响目标”表示对目标的锁定将变得十分困难。
  
   在“联兴90号”演习中
  
  ,“海龙”舰再度射雷脱靶时,台海军官员在电视上说“这次射击台海军已在靶船上装设了噪音器”。这表示“汉光90号”那次,台海军并没有在靶船上装噪音器,如此既无噪音器又在浅水海域,只能说“海龙”舰真是“艺高胆大”!而从上述发射鱼雷的场景来判断,“汉光19号”那次,“海龙”舰一定是将鱼雷设定成主动音响追踪模式来攻击靶船(因靶船是静态的)。而只要对传导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浅水区因声波散射的效应,不管是潜艇声纳或鱼雷声纳,其场景就像在菜市场一样,就算你大声叫,也难以听音辨位,所以“海龙”舰发射的鱼雷不脱靶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了上述场景的不利因素外,笔者还发现,鱼雷在H+47时射出发射管,但在“海龙”舰射雷的同一海域,于H+30时,台空军实施燃烧炸射。当时笔者就想,这海域经空军这么一炸,把海底这么一搅,海水中悬浮着沙石、珊瑚,等一会“海龙”舰怎么去“打雷”呢?
   果不其然,随后“海龙”舰射出的战雷找不到目标,浑浊的水下环境,让鱼雷与发射舰通讯不良,从而产生了“Wire Break”讯号,鱼雷不再接受“海龙”舰导引而进入自导方式来搜索目标。
  当鱼雷航经目标后,如未中靶,按照鱼雷的特性,它会自动地执行新模式搜索目标,但由于鱼雷被设定成主动音响追踪模式,而当地水深仅约50~80米,所以鱼雷主动声纳很容意受海床回音的影响,错误地锁定海床,而逐步偏离目标往岸上冲过去。
  说穿了,“汉光19号”鱼雷“登陆”事故的主因,应该就是“台海军在极不适当的场景执行潜艇鱼雷射击”。而台海军为什么要在如此不适当的情况下“打雷”呢?理由很简单,如果当时把“打雷”的地点拉到苏澳外海111KM?穴60海里?雪外,那阿扁就看不到鱼雷爆炸的精彩“烟火秀”了。所以如果要因“汉光19号”“打雷”失败来检讨台海军,笔者认为只能怪台海军“不善作秀”。因为在那种场景下,台海军老实到不会在靶船上装设噪音器,来模拟目标运动所发出的声音,好让鱼雷容易锁定目标,也不会争取在空军炸射前,先表演潜艇鱼雷攻击。
  
  “联兴90号”第一枚鱼雷未爆分析
  
  在发生“汉光19号”鱼雷“登陆”事故后,据了解,台海军痛定思痛,决定一雪前耻,于是在深入检讨“汉光19号”的缺失后,不公开地在10月8日试射了一枚战雷,结果成功命中目标,将一艘4000吨的靶船炸成两段沉入海底,此时台海军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信心,决意要再公开试射一枚战雷来作个“烟火秀”。
   于是,10月14日上午,配合“联兴90号”演习,在屏东外海又打了一枚战雷,谁知这枚战雷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消失了。台海军“当机立断”,在当日下午再打一枚,第四枚鱼雷终于命中目标。但大家对早上那颗失踪的鱼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报纸或电视节目上猜测纷纭。其实大家不必费心去猜了,笔者铁口直断,那颗鱼雷是“命中靶船但传爆信号未建立,所以没有爆炸”。
  
  这种说法或许相当另类,但笔者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做如此之推论。记得射雷时,当鱼雷出管后,台海军现场播报员持续播报鱼雷拉近靶船的过程,一直播到鱼雷距离目标100码处,随后鱼雷导线断裂,目标未被爆破,播报员也报不下去。
   各位不知是否还记得本文前面所介绍的,有关鱼雷“Wire Break”发生的程序,及鱼雷会因碰撞目标而发生“Wire Rupture”情况。笔者认为:
   ●在短短的100码内,鱼雷没有足够的时间,由内建方式来判定导线通讯不良,并产生“Wire Break”信号回送至潜艇火控系统。
   ●只有在“Wire Rupture”这种导线真正被外力扯断的情况下,潜艇系统会立即显示鱼雷已经“Wire Break”。
   ●据台海军称,这次射击,在靶船正面已经系上噪音器了,而按笔者的经验,鱼雷至少在3000码外就可侦获噪音器音响。因此,当鱼雷航行至距离目标100码时,表示已经启动接战程序。由此可见,鱼雷声纳、信号处理及动力系统都处于正常状态,鱼雷才能按射击程序拉近靶船。
   ●鱼雷在穿过靶船后即音讯全无,“Wire Break”随即发生,也未见靶船爆炸,由此判断该枚“衰尾”鱼雷从出管至碰撞目标,其传爆管均未“备炸”。
   从上分析,只能说台海军真是流年不利!这种打1000次都不见得出现的“备炸”故障,在这节骨眼上竟然发生了,真是不可思议!
  
  是是而非的问题
  
  笔者发现,一般军迷对导弹、飞机、战车这些传统兵器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鱼雷尤其是对潜射重型鱼雷的认识却相当有限。在此,笔者提出很另类的问题来请大家思考一番。
  
  50%命中率?
  
  这一阵子台海军总共打了四枚战雷,按本文前面的分析,第一枚鱼雷为了“作秀”而失事“登陆”了,第二及第四枚鱼雷均成功命中目标,而第三枚鱼雷命中目标却未爆炸;因此命中率是打四中二,50分不及格。
  据了解,台海军从第二枚鱼雷开始,就完全按照潜艇鱼雷攻击的特性及可能场景,来规划后续三次的射击,因此以这三次来检验“海龙”舰的“打雷”命中率,应该较能估算出“海龙”舰的鱼雷战力,而据此一算,打三中二,命中率是75%。
   不过笔者认为,以攻击潜艇的作战型态而言,就算是当今美国最先进的SSN-21“海狼”式核动力攻击潜艇,其作战模式,除了以“战斧”巡航导弹支援地面作战外,在传统的海战上,与二战时德国的U-Boat仍然差别不大,同样是单舰埋伏在一个特定海域,来截击过往的敌舰。“单舰”的意思是附近就只有你,没有别人(友舰、友机或岸站)帮你的忙。只是二次大战的鱼雷非线导鱼雷,也不具备音响追踪能力,因此每次攻击目标时,总是要以不同的角度,射出好几枚鱼雷(即所谓的Salvo齐射)以提高命中率。
   重要的是要去计算潜艇的“猎杀率”才有意义。所谓的“猎杀率”,是指潜艇在每次伏击敌舰时,不管打出几枚雷,其成功猎杀敌舰的几率。如台海军自10月8号起,总共射击战雷三次,击中目标两次,则“猎杀率”为75%。如果在“联兴90号”当日早上,当射出的第一枚鱼雷信号不良时,“海龙”舰即刻补上另外一枚,而把目标击毁,则其“猎杀率”为“100%”。
  对潜艇严酷的考验是,当你猎杀目标不成功时,立刻就“猪羊变色”,反过来成为敌追击猎杀的目标。在台海作战中,如果“海龙”舰发生猎杀失败而反被大陆海军追杀时,此时不管是在东海、南海或台湾海峡,大陆的反潜机5~10分钟内就可奔至“猎杀现场”,再加上大陆舰队数量庞大,届时想逃脱战区已经很难了。
  
  鱼雷芯片被锁码了
  
   “海龙”舰从“汉光19号”打到“联兴90号”,每一枚鱼雷出管后都直奔目标区,而且也有两发中标,据报载,台海军也已经找出不中的问题了。所以,鱼雷芯片如果被锁码,好像也不是锁得很牢靠。据笔者的经验,并不存在鱼雷芯片被锁码的问题。
  
  神射手打死鸭子
  
  “神射手打死鸭子也打不中”是某报对台海军战技不佳的戏谑,笔者在此特别要把它拿出来说明,不是要帮台海军辩解,而是要“消遣”一下做如此批评的人,显然对潜艇作战的了解不是很深入。
   事实上,“死鸭子”才难打呢!台海军在“汉光19号”中,不就证明了这一点了吗!“死鸭子”意味目标无动力,无动力意谓“无音响讯号可供鱼雷追踪”,无动力也意味着目标将“随波逐流”。以场景为海况5级来看,无动力的船会被浪涌推高约5米,而有动力的船会破浪,而不致于被浪涌推挤得那么高。所以,无动力靶船是一直处在锚泊区高高低低(约5~10米,波峰波谷的间距)、左右摇摆(约10~20米,视浪涌波长而定)之中。
  可以想象,如果将上述情形放在打导弹上,当空中的靶机可以上上下下垂直运动5~10米,也可以左右摇摆10~20米来闪躲,那不管你用哪一型导弹来打这种靶标,其命中率肯定低于30%。所以,有运动的水面目标因惯性及“吃水”变化较小,不一定就难打,以“海龙”舰75%的命中率而言,当然算不上是什么神射手,而“死鸭子”也不一定就好打。
  
  鱼雷过于老旧了,需买新雷予以更换!
  
   有媒体披露“海龙”舰鱼雷打四中二主因是鱼雷“上了年纪”,因此台海军正加紧采购美制Mk48 Mod4型鱼雷(报载每枚一亿新台币,而“海龙”舰现用鱼雷每枚约四千余万新台币)。
   确实,“海龙”舰鱼雷是1980年代设计的,但是老美向台海军推销的Mk45 Mod4型鱼雷,也是1980年代的库存产品,其后续型Mk48 Mod5 ADCAP于1989年开始量产。另外,由于近年来美台海军为改进潜艇近海(浅水)作战及增进Mk48鱼雷热力发动机推进系统的安全性,自1999年开始,对Mk48鱼雷的导控及动力系TPU进行改良,完成后其型号为Mk48 Mod6。
  热力发动机推进的鱼雷主要特性是速度快,用来攻击可瞬间加速至30节以上的潜艇,如俄罗斯“台风”级核动力潜艇。但如用在近海区来执行水下攻击,就不怎么有效,这也是德国、法国、意大利潜艇都使用电瓶推进、而不用发动机推进鱼雷的原因。而且,热力引擎发动机推进鱼雷安全问题较大,如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动力潜艇在该国北方海域试射鱼雷时,舰艏爆炸沉没,造成百余人丧生。俄罗斯海军委托挪威及荷兰打捞船将“库尔斯克”号残骸打捞上岸后,发现该舰是在发射鱼雷时,鱼雷动力系统(热力发动机H202过氧化氢)推进液外漏起火燃烧,并蔓延至鱼雷舱造成爆炸。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老美硬是要将库房中与“海龙”舰现用鱼雷“同年龄”的Mk48 Mod4,丢给台湾海军来收拾,那就让我们继续留意台海军的“智慧与专业”吧!
  
  为勤俭还是为作秀?
  
  多年前,伊拉克战机在红海用法制“飞鱼”导弹误击美国海军一艘“派里”级护卫舰。当时伊拉克飞行员向该舰同时发射了两枚“飞鱼”导弹,一枚命中舰身,但弹头幸未引爆,另一枚则在命中该舰后,弹头引爆,那艘护卫舰随即起火燃烧,造成该舰严重伤亡。从这个事件来看,如果当时执行任务的伊拉克飞行员为节约弹药,先射一枚“飞鱼”导弹,等第一枚没中时,再考虑是否射出第二枚,那这两架伊拉克战机不但很可能没有机会射出第二枚导弹,反而可能遭受美军的猛烈还击。
   在2003年的美军对伊作战中,美军的“斩首行动”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全面性的攻击。在“斩首行动”中,美军战机不但在小小的目标区投下威力强大的“炸弹之母”,连“炸弹之子”、“炸弹之孙”都一并往那弹丸之地扔下去,美军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不知道 “勤俭建军”的道理?还是说导弹是老美自己做的,所以比较便宜呢?
  当“海龙”舰在“联兴90号”中,先发射一枚鱼雷,如果不中先回避50分钟,然后再打一枚,那么“海龙”舰在面对大陆军舰时,根本没有机会再打一发了。
  潜艇在对付“必杀”的目标时,为求达成百分之百的“猎杀率”,不管你的鱼雷多神准,“单发多波”或“双雷攻击”是必然要考虑的战术。“点到为止”的观念绝不足取,“出手必杀”才是潜艇作战的安全保证,这些其实与“勤俭建军”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是吗?想省着点儿打,最后也打了四发,一点儿都没省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