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教材赊销 考验发行诚信] 考研教材
 

[教材赊销 考验发行诚信] 考研教材

发布时间:2019-02-13 04:14:37 影响了:

  据业内人士反映,当前教材以“赊销”促销的发行模式已经给出版社和发行商带来严重的资金周转困难,使本来可以快速周转的资金出现长期呆滞,增加营运成本。更严重的是由于赊销,部分不法书商截流货款或挪做他用,使出版社蒙受巨大损失。赊销使出版社失去对自己商品销售的操控权,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每年为回款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有些出版社对中间商采取缴纳保证金或资产抵押的办法,仍然处于治标不治本的状态。随着各院校向银行“还本付息”所面临的巨大资金压力,教材款的回收更加困难重重。这种困局的打破,无疑需要出版社和发行商的共同努力。本报策划这个专题,用意也在于此。
  
  “赊销”让多方困难重重
  余姝
  
  “赊销”这一发行模式早就存在,在整个出版发行业中是普遍存在的规则之一,教材的“赊销”制度也是随着整个出版发行业“赊销”制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般来说,教材赊销脱胎于整个出版发行业普遍“赊销”的大环境,大环境的“赊销”不能清除,教材发行中的赊销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但是教材的发行体制和渠道自有其不同于其他出版产品的特点,而且对于那些以教材出版为赖以生存的支柱板块的出版社来说,教材“赊销”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下带来的种种“蝴蝶效应”如果不能被及时遏制,出版社和经销商未来的日子都会越来越艰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助理王芳举过一个例子,比如7、8、9三个月通常是秋季教材教辅的发行旺季,《新概念》4种主教材在北京图书大厦的销售能达到5000多册,码洋近20万。如果该店回款不好,出版社肯定要断货。这样,仅新概念主教材这一个品种出版社就可能要损失20万,当然书店同样也可能损失20万。
  对此,各大经销商也是深有感触。一位长期代理高教社、人卫社、北大、清华等大型出版社的经销商告诉记者,到2006年12月份的时候,各高校2007年春季教材的回款尚未有一分钱,而2006年秋季的教材回款在出版社给出期限的最后一天才勉强完成高教社规定的还款额度,而其他多家出版社规定的还款额度只能勉强顾及。如果这个学校最后没有按时将教材款回款,那么该经销商不仅要接受多家出版社对于未能及时按照规定额度还款的惩罚,就连企业员工年终的奖金都成问题,恐怕就连来年企业的运转都要受到很大的阻滞。据该经销商介绍,目前除了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院校发展规划比较好的城市回款情况比较好,全国其他地区普遍存在拖欠回款的问题。河南一家著名的经销商2006年发行教材4千万码洋,回款只有2000万。而湖南弘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龙挺告诉记者,由于教材回款不好,2006年一年弘道的教材发行量就锐减了1000万码洋。
  由于经销商受学校拖欠回款甚为严重,企业自身的资金流动受到阻滞,一方面不得不大量减少教材发行量,使得出版社产品的销售码洋锐减;另一方面对于出版社的回款经销商多半只能是顾此失彼,少数强势的出版社尽可能保证回款额度,其他的出版社就只好与经销商一同承担回款不到位带来的后遗症。据各位经销商介绍,2006年是近几年来学校拖欠回款最为严重的一年,各大出版社2006年底回款的情况较之2005年要差很多,很多发行人员可能还要受此连累被扣发一定的奖金,一些出版社受此影响还不得不缩减财政支出。
  对于“赊销”产生的深远影响,王芳指出,如上所说,从局部来看,资金流不畅必然带来物流不畅,物流不畅社店双方都会蒙受损失。从全行业看,资金流不畅必然会造成行业生态环境恶化。没有资金,出版社在选题策划上只有紧缩开支,没有好的选题,就没有可以进入市场流通的产品,出版社只能陷入困境;而书店没有产品销售,尤其是没有好的图书产品销售,品牌形象连带经营都会恶化。出版社没钱自然会把风险向上游的印厂、纸厂转移,拖欠他们的钱,据说现在一些纸厂也因为出版社的拖欠都面临生存的困境。如此循环下去,那还了得吗?可以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严重到一定程度,整个行业崩盘并不是危言耸听。
  
  形成非一日之寒
  
  北京万联图书公司的总经理郭宏,从事教材经销之前曾经在一家大学的教材科里担任了多年的教材采购工作,深谙教材采、购、销各个环节。他向记者介绍说,教材的“赊销”时间已经很长。在教材市场开放初期,出版社为了畅通教材发行渠道,在长期合作的民营渠道中开始选择部分信誉好的合作伙伴实行赊销。这些书商把可以延期付款作为吸引学校合作的优惠条件推广开来,很快赊销就成了教材市场的潜规则,开始学校还很感激书商的大度做法,不用催促就能主动回款。但是长期的赊销让一些院校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开始挪用教材款,尤其学校基建过大资金不足时教材款的回收很困难。有的学校利用书商急切合作的心理,和张三合作一次再和李四合作,结果一个学校同时欠几家书商的书款,给出版社资金回收造成严重的困难。
  而出版社方面认为,“赊销”一方面是因为长时期以来,图书发行是垄断的,渠道单一,不存在竞争。与此相应,出版社与发行商之间实行的是赊销制、免合同、无条件退货等制度,这为经销商拖欠出版社的书款提供了空间。而另一方面,新华书店依靠其健全的网络、雄厚的实力、长期的资源构筑起较为成熟的发行系统,哪些书上架、摆在什么位置、摆多长时间、如何进行推广宣传等等一般由新华书店说了算。最近几年发行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构建多元化的竞争主体,但客观地说,这一目的并没有达到,特别是各省所组建的发行集团大都成为了出版集团的二级单位,发行商首先要服务于本集团的图书发行。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全国本应统一的市场被分割为各自保护的若干个子市场。新华书店的垄断地位不仅没有得到削弱,甚至比改革前更强了。在出版社与发行商的博弈中,出版社是处于劣势的。发行商拖欠出版社的书款,出版社敢怒不敢言,该添货还得添货,该赔笑脸还得陪笑脸,看看哪天销售商心情高兴,再提结账的事情。
  
  解决之道引爆各界热议
  
  正如之前所说的,教材市场容量的大幅增长来自于近几年全国高校的扩张和升级,市场容量的增长刺激了教材的生产。但是现在,各学校几年前向银行借贷用作基建的资金面临着“还本付息”的压力,由于没有监管的机制,经销商跟学校之间也没有合同的约束,一些学校往往将教材款挪作他用。与此同时,一些经销商在赊销机制中找到空子,乘机对教材款进行截留,用以自身资金的周转和规模的扩张。出版社为了保护自身的权益,纷纷出台各种限制和管理经销商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出版社的各项制度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另一方面守法、诚信的经销商面临来自学校和出版社的双重压力。于是针对“赊销”,出版社和经销商双方面都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声音。
  一部分实力强大的出版社采取了要求经销商或者进行资产抵押、或者预付押金的同时,也呼吁整个出版界都采取对经销商的制约和管理措施,认为在目前的大市场环境下,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经销商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帮助整个经销商行业自律和良性竞争。但是这其中也有部分出版社虽然采取了对经销商的管理措施,但是对于整个教材发行市场的改观却没有太大的信心。一些出版社认为,教材赊销所带来种种问题更本不是出版社或者是经销商所能改变得了的,除非整个出版发行体系被打破重组,真正实现了市场化运作。而一些中小型出版社由于实力有限,又或者是尚未建立起自身的、成熟的教材发行体系,所以就经销商的管理来说颇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出版社方面越来越严格管理制度,起初经销商方面也有抵触的情绪,不过好在目前要求经销商进行资产抵押和预付押金的出版社尚在少数,经销商多数还能应付过来,因此倒也相安无事。但是随着要求资产抵押和预付押金,又或者是制定其他管理条件的出版社越来越多,经销商面对回款的压力也越来越大。2006年以来,随着各院校面临向银行“还本付息”的压力,拖欠经销商教材款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和严重。
  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经销商们也纷纷寻找着出路。一些经销商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学校欠自己的,就尽可能追讨,实在不行也就只有拖欠出版社的。另一些经销商则不甘心就此受到制约,多方寻求和出版社的合作,希望通过双方努力来对学校进行强势限制,并且提出希望几家实力强大的出版社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制定制约学校还款问题的条约。还有一些经销商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学校不能按时结款的,就终止服务合同。教材营业额因此而减少,就开始发展图书馆馆配业务,把教材方面的人力抽调去做零售、批发和馆配,通过其他经济增长点的培养来弥补教材营业额的减少。
  
  业内人士指出,赊销除了让资金在学校滞留一段时间外,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赊销制度在市场开放初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今天其弊端愈发明显,已经危及出版社的发展和生存。因此,不少经销商认为,今后很多院校面临基建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教材款的回收会遇到越来越大的麻烦。现在一些出版社对中间商采取资产抵押,是自扫门前雪,没有把整个行业的风险考虑进去,一旦代理商出现风险出版社仍然有资金风险,抵押不是最好的办法。现在实力强大的出版社抓紧时机共同推出停止赊销声明,乘全国高校基建还贷危机没有出现雪崩时停止教材赊销,将是规避资金风险的最好办法,否则出版社的规模越大风险就会越大。
  但是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赊销”本身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地方,这只是一定市场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目前市场虽然混乱,但正是大浪淘沙的好时机,不论是出版社还是经销商,如果没有多重准备,仅仅以来教材作为生存条件,被淘汰也不过是迟早。看来对于“赊销”,各方意见均未统一,未来究竟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