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教师应是学生的知心人|知心慧学官网教师登陆
 

教师应是学生的知心人|知心慧学官网教师登陆

发布时间:2019-02-22 04:22:32 影响了:

  关键词:关怀强迫症;诲人“知”倦 新新人类;劣性刺激;终极体现。一日为师,终生为友   前言:新时期,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我们老师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努力的.本文以多年教师工作经历,阐述了诲人不倦所带来的关怀强迫症,提倡诲人“知”倦,适当转变教师这个角色,由过去一厢情愿式的好为人师,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让“知”倦成为书法中的“飞白”艺术,留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成长的能力,是教师责任感的终极体现。一日为师,终生为友――我们一直在努力去做。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常常听得到老师对学生的教诲,旁征博引,对学生晓以大义,痛陈没有知识的害处,极力渲染拥有知识和文凭的光辉前景;教师诚心诚意地为学生出谋划策,或苦口婆心,或慷慨激昂,或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应该这样,不该那样。见学生犯点错误,就想当然地认为那是溃千里之堤的“蚁穴”,需要进行“纠正”,不然就“害了学生”;本来目的在于让学生认清错误,但为了让教育入脑入心,教师常常由此想到这个学生其他问题或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变成喋喋不休的说教,甚至还抓住这一“机会”去教育全班。老师说得口干舌燥,可谓诲人“不倦”。而学生呢?有的闭目养神,有的甚至说:“和我妈一样唠叨,也不觉得累。”
  老师执著于诲人而不知疲倦,其实挺累的。在我们老师的心目中,学生就是“小”,不懂事,处处需要别人教导。于是,有的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学生的问题,盲目而坚定地相信只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才是最正确的。有时并非教师讲的道理不正确,而是因为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学生的态度、想法,学生面临的问题、处境(或许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给学生的建议尽管听起来头头是道,可是没有通过他(她)切身的体验,就很难变成他(她)的行动。
  殊不知,当我们陶醉于自己的“诲人不倦”时,向学生“表白”的却是一种担心,一种失望,对学生没有信心,实际上给学生的不是信任和支持,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此时诲人“不倦”往往变成了“关怀强迫症”。在这样的“教诲”下,学生要么只能充当“忠实听众”的角色,成了乖巧温顺的“羔羊”;或只有逆来顺受的份儿,加剧了逆反心理。从根本说这并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几年,我还有这样一个深切的感受,那就是――要做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现在这个信息时代,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学生几乎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之中,面对目不暇接的信息世界,他们常常是只能狼吞虎咽般地去吸纳、去模仿,而来不及进行有理性的选择。他们的生活很忙很精彩,溜旱冰、踢足球、看NBA、跳街舞、上网聊天、参加生日PARTY、唱最新流行的歌曲……相比之下,教师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要少得多,他们会给学生讲知识就是力量,他们会说牛顿和鲁迅,他们最爱对学生说的就是“想当年我们…….”但是他们有的不懂QQ,有的不知道愚人节和情人节,不知道李玟叫KOKO,还有他们说不出新出炉的网站的名字,不知道姚明在NBA的情况……一句话,有点 “老八股”了。
  所以,有时候,当我们走进学生圈子中,就像一个土著走进外星人的沙龙――因为对这个圈子的话题几乎一无所知,根本无法插嘴,又怎么能对学生产生凝聚力和影响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不一定是解题之道,“业”也不仅仅是作业,“惑”可以来自于所接触的任何一个领域。正因为如此,新世纪的老师难当,因为他们可以为学生之师的范围相对于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来源来说,正在渐渐缩小!这就导致了师生之间共同语言的减少,心理距离的拉开。而一旦心理上产生隔膜,学生对老师就会敬而远之,老师对学生也会产生误解。
  所以要做一个受“新新人类”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我们就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各种新生事物,对不懂的东西不要简单地否定。学习毕竟是一辈子的事,对于教师尤其如此。
  几年前,学生在业余时间喜欢去溜旱冰,而我总觉得“简直是花钱买罪受!”没想到,有一天,我居然被学生“骗”到了旱冰场。他们围着我,热心地教我动作的要领――事先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看似简单的溜旱冰有这么多技巧:鞋子一定要选合脚的,鞋带一定要一节节系紧,双脚不要距离太大,重心要向前,走外八字向两侧用力……“要循序渐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这样提出忠告――这可是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教导呢。
   那一天,记不清我摔了多少跤,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速度的快感,在“接龙”的时候我感觉人与人的距离原来可以这样近,摔倒时一双双伸过来的手让我感动万分……从此,我对溜旱冰的偏见消除了,学生们与我也更亲近了。
  另外,多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要做到:
  一、要爱学生
  通过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我感到要当好教师,首先要把我们教师最宝贵的情感――热爱学生,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中,只有以这种爱心意识为基础,教师才能开展好各项工作。要相信学生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老师应鼓励、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分析事理、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唤醒学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想较复杂,叛逆心理较明显,如果方法太简单,动不动就训斥他们,他们口服心不服,那高高在上的态度只能让学生对你敬而远之。所以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一般不采用训斥和罚的办法,而和他以朋友的形式谈心,让他从内心感到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对他负责,让学生愿意接近你,然后依赖你,相信你,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站在他们前面的是一个感情真切,有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老师,也就对你就心服口服了。平时主动接近学生,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他们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我想只有我主动架起通向学生的爱的桥梁,用情感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才能有利于我做到真正地了解学生。为了使谈话取得较大的成功,我在和学生谈话时总是以朋友的身份,以诚相待,促膝谈心,敢露真言,以心交心。师生沟通,是理解的基础,也是教师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二、要平等对待任何学生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被重视的,我们老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这一群人一样有自尊心,一样需要别人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还更需要关心和帮助。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任何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发展的契机不同,途径不同、趋向不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用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我平时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我不仅仅关心爱护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更注意给那些表现不良的学生更多的关爱。特别是对中差生的优良行为,注意多在班级中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后进生或借读生,我经常找他们谈心,及时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同时尽量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发挥长处,及时给予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伴随着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唯我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意识和行为取向使得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陷入了冲突、困扰甚至混乱状态。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成了学校生活中的“红人”,他们常受表扬、奖励,获得种种荣誉。殊不知,这些学生在人格上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冷漠、虚荣、狂妄、自私、妒嫉心强、人际关系紧张、心理承受力差、内心孤僻、怕劳动等等。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使得他们以上这些缺陷往往不易被发现,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这些学生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着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
  据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分析,缺乏“劣性刺激”是当今青少年身心日渐脆弱的重要原因。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子女越发宠爱,使孩子接受“劣性刺激”的机会越来越少。所谓“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对于尖子生至少应该经受劳累、挫折、困难、受批评等方面的刺激。劳累――除学习之外,学生几乎与劳累无缘。家务活一般不干,社会公益劳动微乎其微,甚至连走路都不多,这是形成脆弱自私和好逸恶劳习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挫折――父母过分的保护,使学生不知挫折的滋味是什么。困难――学生容易把复杂的事情想得非常简单,因为他们很少遇到有困难的事,困难都被父母克服了。迎接困难和挫折的挑战,是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准备。接受批评――成长离不开批评就象成长离不开表扬,犯了错误也不受批评,容易养成骄横跋扈的脾性,长大后往往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我想,尖子生应把每一次“劣性刺激”当作命运赐与你的良机,勇敢地承受起挫折与困境,学会自我塑造,拥有成熟健康的心理。
  培养和发展尖子生的人格素质,还应紧紧围绕下面这些要素来选择教育内容和组织教育活动: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忠诚踏实的生活与工作作风;勇于挑战的创新意识;富有弹性的适应能力;百折不挠的抗挫精神;强弱适度的情绪反应;善于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自我调控的理智能力。通过认知教育,使尖子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尖子生自我肯定;积极组织交往,主动拓宽尖子生的心理空间;合理组织竞争活动,培养尖子生勇为人先的精神;重视个别尖子生人格缺陷的心理辅导与训练,帮助他们健全人格。
  愿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每一位尖子生都形成具有其个性特征的健全人格,品学兼优,堂堂正正地做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教师再“不倦”也只是外因,学生自有学生的道理,不承认这一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必然导致事与愿违。
  学生还是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关键是看教师怎么来教育。只有诲人“知”倦,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效果,这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教育智慧,最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过去一厢情愿式的好为人师,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不再是“我训你听”,而是让学生自己来谈对成长的看法,他们的话,即使十分幼稚,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对于他们一些不妥当的想法,要引导提高认识,仍然不明白的,允许存疑,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知”倦就如书法中的“飞白”艺术,留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和空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