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践|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
 

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践|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

发布时间:2019-02-25 04:09:07 影响了:

  中国科技开发院1991年8月经国家编委批准,由原国家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的事业单位,总部设在深圳市。1998年11月实行属地管理,成为深圳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2006年8月整体划转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转制为国有企业。中国科技开发院是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专业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在全国拥有11个分院、开发中心和8个专业开发所、2个国家“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及40余家科技企业的综合性科技开发机构。
  建院以来,我院遵循“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目标,组织实施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成果转让”的建院宗旨。在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充分发育的创业条件下,紧紧抓住技术开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等环节,努力探索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新路子。经历十多年艰苦奋斗,已初步摸索出一套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一、以体制创新促进机制创新
  
  (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组织体系建立
  创建中国科技开发院初衷是:通过中国科技开发院联合各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搭建各类技术研发转移平台,以国家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科技部门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成果作为主要项目源,运用市场机制将高新技术成果与资金、人才、管理、市场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研发、转移和产业化的步伐,为我国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探索一条新路子,改变我国技术成果转化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的难题。
  为适应这种超前探索需要,在国家科技部和有关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院因时、因地制宜地从三个方面迅速建立起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组织体系:
  一是建立了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与资源整合网络体系。依托各级地方政府,我院在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主的沿海、沿江地区设立了十多家分支机构,迅速建立了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与资源整合网络体系(见图1)。这一体系的建立扩大了中国科技开发院系统的影响力,提高了我院整合经济、人才、信息等资源的能力,有力地保障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
  
  二是建立了以各类专业技术开发所(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开发支撑体系。我院根据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尤其是技术项目二次开发、孵化、项目转移后续服务的实际需要,联合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合作、合资、入股、冠名等灵活多样地方式,先后组建了地效飞行器开发中心、医药科技开发所、中国光电技术发展中心等十多个技术研发平台(见图2)。
  
  以各类专业技术开发所(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撑体系的建立,大大提升了我院进行高新技术成果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的能力,为我院进一步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核心能力与业务专长提供了一系列的互动平台。
  三是建立了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我院通过投资、增资扩股、技术入股等方式,联合有关上市公司、企业和投资机构,兴办了中国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新鹏投资发展公司、广州天象地效飞行器有限公司、浙江宁波中意太阳能有限公司、佛山市华联兴电子有限公司、南通天通高速船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市中科正中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40多家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公司(见图3)。
  
  上述三个层次体系的建立,初步形成了我院支撑高新技术成果开发、孵化、转移、产业化全过程的创新体制架构和运营系统,有力地保障、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各项业务的开展。
  
  (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机制模式的探索与形成
  我院依托上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撑体系,通过十多年来对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转移、扩散基本规律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不同发育阶段实际情况有效结合的具体工作实践,逐步摸索并总结形成了“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化模式”(见图4):
  
  该模式的特点是:借助民办官助的新型科技创新体制,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官、产、学、研、资、介”互动的资源整合方式,促进了技术项目研发、转移、产业化和技术平台建设与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创业投资、项目资本运营的有效结合。
  这个模式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8年):这一阶段由于我国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外部环境刚开始发育,在技术项目的研发、孵化、转移及产业化工作过程中,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不太明显,基本上全由开发院系统“一竿子插到底”,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了项目转让和股份转让难度较大、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第二阶段(1999年开始):随着我国、尤其是深圳市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外部环境的逐渐发育与日趋成熟,我院技术项目的研发、孵化、转移及产业化工作,由“一竿子插到底” 逐渐转变成了“多条腿走路”,既可量力而行挑选项目进行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亦可通过增资扩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外部的资金、人才、管理及市场网络等资源加速项目的产业化步伐,更可借助成果转让、项目公司整体出售和股份转让等途径收回项目投资。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运作模式日趋成熟。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式、途径的多样化,既降低了创新和转化的难度、又提高了项目产业化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式、途径多样化运作模式的构建,使创新要素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逐渐变成了可操作的现实,项目投资退出渠道的逐步形成,改变了我院系统从科技成果开发、孵化到转移和产业化“一竿子插到底”的被动局面,逐步从投入大、周期长的成果产业化领域抽出身来,集中主要力量进行科技成果研发、孵化、转移等科技中介工作。
  
  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机制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十多年来,我院系统先后对10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进行了开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0余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8项。在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优势领域和业务专长。成功孵化了深圳科兴生物制品公司、深圳新鹏投资发展公司、深圳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桑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天象地效飞行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宁波中意太阳能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在香港成功上市。
  
  (一)运用创新机制开发、转移了一大批高技术成果
  1.国家“863”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我院系统自建院以来,先后承担研究和进行成果转化的国家“863”项目共计10项,主要的项目有:
  (1)基因工程药物
  原我院全资企业中国联合生物技术公司(以下简称中联公司),以国家“863”计划为依托,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和投资机构,先后在深圳组建了“深圳科兴生物制品公司”、“深圳新生命药业有限公司”、“深圳新鹏投资发展公司及生物制药厂”、“深圳雷克药业有限公司”、“深圳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新鹏公司和雷克药业有限公司仍由中联公司进行控股经营和发展,其余三家企业孵化成功后, 已通过资产重组或股权转让等资本运作方式变现退出。
  中联公司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先后成功地开发、孵化了基因重组干扰素α1b、干扰素α2b、基因重组人白介素-2、白介素-3、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等6项国家“863”成果,以及长效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大部分项目经成功“孵化”后,均实现了产品批量生产和销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
  我院从1994年开始对该项目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扶持,现已由成立初期生产单一笔译通产品发展至近10个“863”项目的商业化经营,被列为国家“863”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桑夏公司功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桑夏2000,应用于掌上电脑、移动通信、信息家电、人工智能等领域。
  2.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产业化
  我院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地效飞行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其产业化工作。
  (1)地效飞行器
  实用型地效飞行器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995年我院联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701所、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605所,共同组建了中国科技开发院地效飞行器开发中心,采取整合资金、技术、设计和制造资源方式,联合开展地效飞行器的研发。仅用3年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任务,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代实用型地效飞行器―― 天翼一号(TY1)。该型地效飞行器于1999年6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基地投入旅游运营,为全球地效飞行器的商业运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地效飞行器研发过程中,已获得7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2项、实用新型4项、外观1项),现正在申报且已获受理的还有9项国家专利(其中的两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程序)。
  (2)多晶硅太阳电池硅片产业化开发
  “多晶硅太阳电池硅片产业化开发”项目是由我院所属的中国光电技术发展中心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该项目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大胆采取技术引进与技术攻关相结合、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相结合的方式,籍此缩小我国在多晶硅太阳电池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加速项目产业化进程。在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下属子公司欧州太阳能有限公司的配合下,历经4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多晶硅太阳电池硅片的攻关任务,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年产2MW多晶硅太阳电池硅片生产线,生产的光电组件太阳能转换率达12%以上,硅片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于2001年8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验收,被科技部领导誉为中国光伏产业领域里程碑式的成就。
  3.创新新药研发模式
  医药科技开发所充分利用该所由国内著名医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优势,通过专家委员会构筑了一个全国性的新药研发“网络技术平台”,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合同研发与自主研发相结合方式,充分运用和发挥“网络技术平台”的组合式功能,加快了新药研发的步伐。几年来,已成功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国家级新药17个,申报了10项国家专利,完成了“中国医药项目评估系统研究”课题,出版了《中国医药产业科技经济一体化研究》专著。
  4.软件开发与应用
  软件开发所与中科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为我国铁路部门开发了DKJ-2000铁路站场调车机车作业监控记录系统和FZJ-2000铁路站场非正常行车作业监控记录系统。两个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大大促进了我国铁路站场调车作业由人工作业向自动化作业转换,既减轻了调车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又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使应用单位实现了降事故、减损失、增效益的目标。
  DKJ-2000系统和FZJ-2000系统分别于2002年3月和2002年7月通过了铁道部部级鉴定,并分别荣获深圳市、江西省、铁道部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同时铁道部已将上述两个系统产品的企业标准初步定为部试行标准,并计划在全路推广,其中DKJ-2000系统已被铁道部运输局基础部列为铁路信号安全装备编制。
  
  (二)成功进行了一系列投资项目资本运作
  1999年以来,我院以优势技术资源为资本,采用增资扩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吸引了38,310万元资金参与地效飞行器等六个项目开发;通过转让股份变现回收投资2,310多万元;采取债转股方式冲抵债务本息2,900余万元。初步积累了运用市场机制进行项目资本运营和创业投资变现撤出的经验。
  1.地效飞行器项目技术作价入股与广州天象公司
  1999年10月,我院将地效飞行器项目在首届高交会上进行展示,这一新兴交通运输工具引起了众多投资商的广泛关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联合广州市君华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投资方,与我院就小型地效飞行器项目产业化事宜达成了合作协议。我院以小型地效飞行器项目知识产权及两架DXF-100型号样机作价4,800万元,由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等五家单位注资5,200万元现金,组建了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的“广州天象地效飞行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实施小型地效飞行器项目的产业化,使小型地效飞行器项目实现了由研发阶段向产业化阶段的跃进。
  2.新鹏公司增资扩股
  2000年,中联公司的控股企业深圳新鹏投资发展公司,为扩大基因工程新药“瑞血新”(国家二类新药)的生产经营规模,以原注册资金900万元和“瑞血新”项目评估作价5,200万元人民币为基础,将注册资本增资扩股至1亿元,成功引入了香港上市公司“云南实业控股”4,800万元人民币现金,参与“瑞血新”项目的产业化。利用这笔产业投资,新鹏公司迅速建立GMP生产基地,加快了“瑞血新”项目的产业化进程,目前“瑞血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0%。
  3.中联公司增资扩股及股权转让与债转股运作
  2001年,中联公司为改变产权单一,后续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以中联公司知识产权和资产评估作价6,220万元为基础,增资扩股至13,200万元,成功吸引了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三家机构出资6,980万元参与增资扩股。
  为盘活存量资产、变现资金用于开发新项目,我院还与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向其转让中联公司13.5%股份的协议,变现回收了2,310万元现金。此外,还成功地将院所持中联公司的部分股权以债转股方式转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冲抵历史债务本息2,900余万元。
  4.引进民营战略投资伙伴工作取得了突破
  2003年,我院与正中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兴建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大厦、合作创建公共技术平台、合作开展高新技术项目筛选孵化及产业化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并正式合资注册成立了深圳市中科正中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具体业务运作的载体。正中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按协议投入的2亿元资金已到位。
  
  (三)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与经营初见成效
  1999年,根据深圳市技术创新环境发育日趋成熟的形势,我院集成在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孵化与转移方面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公共关系等资源,在深圳高新区创办了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国科技开发院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简称孵化基地)。目前孵化基地面积已扩展到26,000平方米,截至2007年2月底,入驻企业累计达195家,在孵企业70家。专业范围涉及通讯、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涌现了朗科科技、惠科电子、顶联网络、新辉达激光、爱斯宽带、科皓信息技术、龙澄高科技环保、力合薄膜、名油科技等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
  2006年70家在孵企业实现经营总收入11,880万元、利税3,225万元、出口250万美元,企业员工864人,累计申请专利44件(发明专利7件)、已获批准专利43件(发明专利9件)、购买国外专利4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17人。
  我院采取与其他孵化器、创投公司、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协作等方式,为入驻孵化基地的企业,开展了物业管理、进出口业务代理、管理咨询、法律顾问、财务税务顾问、专利顾问、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研究课题和研发基金申报、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孵化场所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目前,我院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三期工程――科技大厦建设项目已顺利封顶(地面25层,4.51万M2),预计2008年5月投入使用。
  我院计划以科技大厦的建设与经营为契机,争取深圳市政府和国家科技部的支持,根据孵化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联合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相关的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信息服务中心等技术平台,并将各类技术平台建设与专业孵化器建设和运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优势技术领域和业务专长,把我院孵化基地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开发、孵化、转移基地。
  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践的经验与体会
  十多年来,我院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与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体制创新是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一项主要前提条件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核心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高新技术成果是有一定时效性的称谓,因此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促进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市场等五大要素的有机整合,成为了决定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转移和产业化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管理体制对决策程序和速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必须创新管理体制,使管理体制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工作实际相互适应、互动协调。
  2.机制创新是寻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新突破的关键
  经历十多年的不断实践,我院初步摸索出了一条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路子:借助民办官助的新型体制,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官、产、学、研、资、介”互动的资源整合方式,促进了技术项目研发、转移、产业化和技术平台建设与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创业投资、项目资本运营有效结合。如“项目提前介入模式”的创新,促进并实现了一系列基因工程药物的成果开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新药项目研发、转移“网络技术平台”模式的创新,在成功孵化、转移一批新药项目的同时,还摸索出了一套新药项目筛选、评估、投资、孵化、转移的理论与方法。
  3.服务创新是提升技术项目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率的手段
  我院借助专业技术开发所(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立和运营,有效促进了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市场等五大技术创新要素的聚集与整合,进而提升了技术服务的内涵和层次。专业技术开发所(中心)与项目公司的业务链接、项目孵化与创业投资的互动、项目产业化与项目资本运营有效结合等技术服务形式的引进与应用,大大密切了我院三个组织层次体系的联系与运作的协同性,促进了核心能力和业务专长的形成,提升了技术项目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率。
  4.构建良好的退出机制是实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良性循环的根本保障
  风险投资与技术项目的结合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对整合人才、管理和市场等创新要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促使风险投资快速增值的同时,只有使现金与股权借助良好的退出机制进行相互转化,确保风险投资变现、获利和再投入,才能使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在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过程的中,真正形成五大创新要素在市场机制的催动下良性互动。
  5.摆正“技术先进性与市场适宜性”的关系,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技术创新与转移工作的首要前提,是决定技术项目转移与产业化环节成败的关键
  由于绝大多数技术项目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来检验,故技术创新与转移过程中技术项目的市场适宜性比项目的技术先进性更显得重要。
  6.市场环境的发育程度对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技术创新与转移工作影响极大
  我院之所以在1998年以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曾一度出现步履艰难的状况,就是由于我国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外部环境尚未相应发育,而我院以市场化推进技术创新与转移的运作机制过于超前,脱离了当时的市场环境,融资无渠道、项目转让无人接、资金投入需求不断而退出无路、产业化后续投入不足等问题给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1999年首届高交会后,随着深圳市技术市场、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外部环境的逐渐发育,我院充分利用深圳市良好的市场环境,借助项目转让、增值扩股、股权转让变现、债转股等项目资本运营方式,迎来了柳暗花明的局面。
  7.确保技术创新与转移过程的资源组织与投入
  专业化的高新技术成果研发、孵化、转移及产业化机构,必须依托强有力的企业、大学或科研院所,才能有实力运用市场机制有效整合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市场等五大技术创新要素,确保技术创新与转移过程的资源组织与投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