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紧跟产业发展的“浪潮”_江西浪潮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紧跟产业发展的“浪潮”_江西浪潮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3-10 03:44:15 影响了: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地方小厂,到综合实力位居中国IT产业前三甲的行业巨头,浪潮集团在产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浪潮又提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思路,确定了产业核心技术能力要向产业链“上游走”,此前后浪潮产业研发重点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IT产业链上移,抢占制高点,已成为许多IT厂商的新战略。那么从以软硬一体化为核心竞争力到向上游走构想的提出,是否预示着浪潮在进行战略转移?浪潮又是否具备了向产业链上游走的实力? 对此,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将与《计算机世界》总编辑孙定展开深入交流。
  
  三十年的坚持
  
  主要观点:浪潮的30年,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坚持。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很不容易,浪潮还能够活着,就靠这两个字。
  孙定:浪潮一路走来,见证了无数同行企业的昙花一现。在改革开放30年中,浪潮处于怎样的角色?浪潮的发展如何影响了中国IT产业?
  孙丕恕:
  可以说,浪潮 参与打造了中国的IT产业,并且将服务器这种高端I T产品做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产业。在中国IT产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浪潮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1983年我们研发出了第一台浪潮微机,可以说拉开中国IT产业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末,浪潮微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占到了全国市场的20%,位列全国第二,我们研发的128KB高速缓存大量出口美国,在中国信息化初期的PC时代,浪潮是我国三大自主PC品牌(“长城”、“浪潮”、“东海”)之一。
  1993年3月,我们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服务器SMP2000,由于SMP2000基于开放架构,大量采用标准工业技术,所以实现了大规模市场化应用,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应用限制,降低了服务器市场的产品价格,使服务器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成为了可能,也使得在中国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核心设备有了“中国制造”。 中国服务器产业由此诞生,此后,浪潮在高端服务器领域不断创新,多次打破世界记录,经过16年的奋战中国的服务器产业到今天已经在中国占据半壁江山。
  现在,各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IT服务成为客户持续的需求。浪潮通过布局服务器、PC、软件、半导体等业务,形成了综合的IT服务能力,成为IT领域唯一一家家提供从软件到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IT服务供应商。
  孙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浪潮几次扭转了被动局面,进入快速发展。在浪潮几经起伏的过程中,您有哪些切身感受?
  孙丕恕:这30年,尤其是近十几年,各种企业起起落落。很多企业曾经辉煌一段,忽然就不见了;也有一些企业跌跌撞撞地走过来。
  我想这其中除了企业对方向的把握之外,还有抗风险能力。IT行业没有一劳永逸,你可以一次用低价拿下一个单子或者客户,不见得每一次都能。很多企业喜欢用“圈地”这个概念做事,但用户是动态的,新一拨用户来的时候,你圈的地不一定是你的。很多企业自身没有造血功能,而是整天处于失血的状态,靠输血来支撑这种“繁荣”。这种现象是不可能长远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外部的环境一旦发生变化,企业就会断血。中国的企业资本大量都是靠贷款在支撑着,一旦银行紧缩,很多企业就没有现金流。另一方面,从内部来看,企业自己不能营利,员工也缺乏信心。为什么有的企业一直起起伏伏,就是靠一时痛快、靠炒作。而浪潮一直靠持续的改进,我们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在技术上、体制上、机制上不断创新,通过这种创新不断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历经30年的风雨走到今天。
  浪潮的30年,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坚持。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很不容易,浪潮还能够活着,就靠这两个字。在这个过程中,浪潮不停地变革、调整战略,这是与时俱进的结果。现在浪潮不仅做服务器,还做软件和IT服务。我们经常对自己说,既然活着就要不停地坚持,坚持一个方向,及时调整战略,这是浪潮能够活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浪潮执行战略的团队意志一致。我们的团队也会有人员的变化,但这些年没有根本性的大起大落,核心稳定、执行坚决,这也是一个公司的思想和文化一代代传承的结果。核心是内力,凝聚力从根基上慢慢往上成长,浪潮的高管基本上是自己多年培养、锻炼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管理团队对浪潮文化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战略在调整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好和坏,执行才是最重要的。
  孙定:在IT领域,国外企业始终占据强势的垄断地位。在无论是产业基础、资金还是待遇,都无法与国外企业相比的情况下,如今浪潮能够跟跨国企业抗衡,成为他们不能忽视的竞争对手,甚至在某些领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你认为,浪潮的法宝是什么?
  孙丕恕:历经30年产业变化,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坚持让我们走到了今天,这也可以算是我们的法宝。
  
  首先,我们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 ,持续的改进和调整公司的产业结构和方向。浪潮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我们的PC业务曾经非常辉煌,但是当国家取消了外国计算机整机进口的配额限制,国外品牌大举入侵的时候,国有PC产业发展走向下坡路,浪潮的PC业务也急剧下滑,但是我们及时的把握抓住了互联网兴起的机遇,找到了新的增长点,那就是进军服务器产业。在服务器产业的不断壮大的同时,我们又围绕国内信息化建设需求,布局了软件、智能终端、半导体等IT产业,当IT产业的趋势从IT产品转向IT服务的时候,我们也适时的将自己转型成为一家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IT服务供应商。
  此外、坚持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我们能够走到今天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从我们自主研发的第一台 “浪潮0520”PC,到研发成功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从研发成功中国第一台服务器,到中国第一款针对服务器操作系统进行防护的安全软件。浪潮在服务器、信息安全、关键行业应用领域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我们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进入新世纪以来,浪潮与世界知名企业微软、Intel、IBM、LG等公司进行了多个层面的合作。通过“引进来”,浪潮的技术研发与管理水平、国际化的运作经验得到极大提升,具备了与跨国公司同场竞技的实力,另一方面又积极推进海外业务的拓展, “引进来”“走出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核心竞争力要向上游走
  
  主要观点:国内不少企业的集成创新,是没有“根”的创新。“向上游走”是对中国企业的一种探讨,从终端向上推移,可能向产业链上游更进了一步。
  孙定:过去浪潮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软硬一体化,现在,浪潮又提出了要在软硬件领域向上游走,你怎么诠释向上游走?这一转变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是否是因为中国IT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变化所致?
  孙丕恕:从IT产业看,一方面做终端产品,一方面做应用,最重要的是核心竞争力从何体现。我曾参观过韩国三星公司,令我感触很深。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包括很多家电厂商都称自己为“三星企业”。可是仔细看看三星就会发现,无论是手机、家电还是平板电视等,三星的核心竞争力有两方面,一是它模仿得很快,二是有两个核心技术。在显示领域是DFT,在存储领域则有DRM。所以无论是家电还是消费产品,三星大量使用自己的技术,无论从成本、规模还是链条,别人很难与其相比。国内厂商要学的是这个,而非像很多企业只是从低端加工、组装上学习。
  国内不少企业的集成技术和集成创新,是没有“根”的创新。“向上游走”是对中国企业的一种探讨,从终端向上推移,可能向产业链上游更进了一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会提高。只要能跟上,哪怕中间层,我认为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浪潮有这样一个图表,将产业分成几个层级,我们经常看看自己处在哪个级别了,最高级在哪里,一段时间后能达到哪里。
  软硬一体化依然是浪潮的核心竞争力,向上游走,是这一战略的延伸和深化。目前,中国IT产业基本上都是基于现有的技术实力来满足客户的应用需求。实际上,目前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产业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在软件还是在硬件领域,中国的企业大多都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突破核心技术、是支撑整个中国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孙定:那么,你如何看待中国IT产业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孙丕恕:从整体看,我认为中国企业是成功的,一是产品规模大,二是服务上来了。未来会出现一些规模很大的服务型厂商。日本、韩国企业的发展对中国企业有一定借鉴意义。在日本,像NEC、富士通这类企业,也是以国内市场占有率为主导,信息化应用占很大一部分。那么,中国的信息化不到十年就会追上日本的水平,通过这些信息化应用会产生一些大型企业,这就是“服务”。不只是单纯做服务,而是硬件和软件结合在一起,有自己的硬件产品,再加上软件和服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尽管你的服务不一定面向全球,但在这个区域市场和国家市场中占了主导地位,也就有足够的份额。
  孙定:有人说浪潮是与IBM最像的中国IT企业。IBM不仅有着强大的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在软硬件方面也都有着非常强的核心技术优势。浪潮此次提出向上游走,是否意味着浪潮希望在内在的技术竞争力上进一步提升,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进一步迈进?
  孙丕恕:是的。我认为,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必然是IT行业未来的一种模式。。很多美国的企业,要么就是做单一产品,不涉及其他领域;要么就是解决方案提供商。以IBM为例,每年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有500亿美元来自于服务。服务是一份长久的合同,软件服务型的企业,就不单纯是个产品化的公司。
  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这就成了“相关多元化”。现在单卖硬件和软件都不能产生这么高的价值,国内企业更多还是单一产品化的公司,产品公司或服务公司。我们还没有找到“软硬件结合+服务”这种模式产生出的结果,中国企业对这种“结合”的概念理解还不够,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调整产业形态,未来的空间还很大。
  目前,浪潮在解决方案能力和服务实施能力上已经能够很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要成为像IBM一样的企业,我们还要在技术层面上实现提升,增强核心技术优势,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向上游走也是我们再向这个目标又迈近了一步。
  
  金融危机是企业走向强大的机会
  
  观点:危机既带来危险也带来机遇,我们要分开看。此时,海外拓展对中国企业就是一个机会。
  孙定:今天的形势与往年有所不同,很多大事交织在一起。在这个时候,产业都感觉迷茫:下一步怎么走?明年怎么走?我们认为,信心最重要。但信心从哪里来,无非两个方向:政府的投资和业内领袖人物的思考。
  孙丕恕:你说的很对!这段时间大家经常谈起国际金融危机,危机既带来危险也带来机遇,我们要分开看。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对浪潮这样的企业影响并不大,我们有海外市场,也有国内市场,并且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其实现在中国的大环境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怕的是人们已经草木皆兵,丧失了信心。
  从目前看,金融危机对IT行业是有一定影响。对于有自己品牌和产品,国内市场比重较高的企业,还不是特别严重。浪潮在海外市场,包括软件外包和一些产品,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不会是根本性的,在IT行业,政府信息化、大型企业信息化和应用还应该是投资主力。政府的投资拉动可能针对基础建设和新农村多一些,其中也有一些信息化应用,这对浪潮这种企业是一个商机。
  孙定: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会给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国际企业更加看好中国市场,国内市场的竞争会加剧。那么这种洗牌给中国IT产业带来的是机会更大还是风险更大?国内经济形式正在从劳动密集型、高资源消耗走向高创新、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个背景下,这些机遇和风险对国内IT企业意味着什么?
  孙丕恕:你说的很对。近年来,我们和很多国际大公司都有接触,即是竞争也是合作。从今年底到明年,明显感觉到欧美市场的变化,甚至人们认为中国能救世界。对于中国的IT企业而言,风险与机遇肯定是并存的。
  与欧美相比,由于我国IT行业产品和消费结构性的差异,到目前为止,危机对我国IT行业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危机还是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IT投资的积极性在减少,在IT方面的投入会更加谨慎;另一个方面,由于欧美市场需求下滑,企业都把目光聚集到中国市场,投入更多的资源争夺中国市场,因此明年中国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但艰难之日也是机遇之时。上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经济大萧条,IBM公司反而获得了较好的成长。因此我们的IT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应该积极的能把握住一些机会,推动企业度过危机并获得良好的发展。我觉得这种机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客户更需要加强管理、节省成本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这是企业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对市场进一步细分,调整自己产品结构,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竞争力的机会。
  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些企业在裁员并停止了招聘,这对我们来说,招聘高素质人才就变得比较容易,给了我们在优化并完善人力资源体系上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危机也为本土IT企业在海内外进行产业并购带来机遇,我们也在积极的寻找适合的机会,当然这种并购我们也会更加审慎。
  此外,中央提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项措施,这将带来政府及相关企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增加,也为我们业务发展提供了机会。
  危机是有准备、有能力的企业走向强大的难得机遇。
  孙定:我们看到,近年浪潮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无论是软件外包还是与一些南美国家的重大项目合作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国际化方面,浪潮是如何布局的?浪潮国际化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孙丕恕:我认为,国际化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目前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状态。浪潮的国际化战略分为两方面。一是软件外包服务,我们紧盯欧美和日本市场,这既是一个趋势,也符合浪潮的现状。二是标准化产品,例如浪潮服务器、电脑、通信软件等,这主要针对于其它市场,例如非洲、东欧、南美市场等。因此,浪潮国际化是分成两类产品和不同市场,因为服务器进入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是很困难的,即使签了一、二份单子,也只起到了宣传的效果,没有实际价值。浪潮现在已经摆脱了追求虚名、不赚钱的阶段,比较现实。而在这种战略下,我们现在南美和非洲的拓展,已经见到一些实效。我们为整个拉美地区提供IT产品和服务,业务已经触及到委内瑞拉、古巴、厄瓜多尔、乌拉圭等多个国家;浪潮通信软件业务已覆盖波兰、布隆迪、苏丹、尼日利亚、利比亚等多个国家。
  国际化的第二个关键是如何有效归避风险。做海外市场并不是以亏本为前提,你亏了本也不一定能学会东西,这也是浪潮的一个基本战略。中国企业没有本钱去赌,就要坚持小本经营,这也是我们这几年总结的经验。
  
  总裁感悟:
  发展要顺应潮流
  
  面对金融危机,IT“冬天”逐渐来临,很多企业缩减了IT投资,甚至从“必选消费”变成“备选消费”。而孙丕恕却认为,应该长期看好中国的IT服务业,危机是中国IT服务赶超的机会。
  孙丕恕一直强调,企业要生存,就要跟上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断调整或优化产品结构。他也是这样做的。浪潮从最早做计算机外部设备转到PC的重要跨越,继而转到以服务器为核心,而现在更强调提供全面的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转型为中国先进的计算平台产品供应商和领先的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孙丕恕严格执行他为浪潮制定的发展规划。“我们一直跟着潮流走,追求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和业务,也包括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这是运动的过程,我们也取得了进步。”
  孙丕恕认为,IT产业向服务转型,必须依靠创新能力,挖掘应用需求。“这种能力也是目前中国IT产业最缺少的。”至少如今,浪潮已经是中国IT产业中少有的“软硬全能”,成功地从“小分队”变身成了“设计师”。
  
  总裁印象:
  IT不乏领袖
  
  孙丕恕是典型的山东人,较重的山东口音,有一说一。
  第一次见到孙丕恕是2005年,来到《计算机世界》参加总裁对话,那时他的身份还是浪潮集团总裁。他讲话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话很直白,讲着就自己笑起来。今天,他已经是浪潮集团的董事长兼CEO,讲话依然如此。
  孙丕恕是技术专家出身,在浪潮,他多次经历身份的转变,从“技术专家”到“技术总裁”,再到董事长成为浪潮的远景的设计者和推手,他的“铁腕风格”十分知名。
  在问起浪潮30年的经验时,孙丕恕的“坚持”二字,内涵深沉,仿佛也在陈述自己。在谈起浪潮的管理团队,谈起这些跟他一样在浪潮拼杀十几年,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浪潮人”,他对浪潮的深情和骄傲流露无余。
  有人说,随着比尔盖茨正式从微软退休,退出IT江湖,就宣告了老一代领导者的谢幕;而在中国,随着周伟�的退休、孙振耀离去、柳传志的淡出,目前的IT产业似乎缺乏领袖和旗帜。但从孙丕恕身上,可以明确感觉到,中国IT产业从来不乏领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