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布时间:2019-04-01 04:13:31 影响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欠发达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是国家级贫困区(县),也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该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出集生态绿化、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即“大凤垭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成功范例和宝贵经验。本文笔者在对嘉陵区“大凤垭模式”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揭示出该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有益启示,旨在为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发展模式
  “大凤垭模式”是嘉陵区以凤垭山为中心,覆盖周边10个乡镇100个村500个社,面积68平方公里,以“五园两带一环线”为特征的集生态绿化、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凤垭山位于南充市嘉陵区城郊,1999年,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仅为南充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从2000年起,嘉陵区委、区政府按照“业主+农户”的模式,确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推进凤垭山综合开发,迅速取得“绿了荒山、富了农民、发了业主、兴了产业”的喜人成效。2001年6月,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现场会总结推广了这一开发新模式,四川省委、省政府将这种政府、业主、农民三赢的“凤垭山模式”誉为“具有四川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2004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凤垭山视察,在充分肯定这种开发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提出把“凤垭山建成南充的旅游胜地”。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2005年,凤垭山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迅速掀起了“二次开发”热潮。在二次开发中,嘉陵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确立了“集中力量打造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发展”的开发建设思路,以凤垭山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重点,通过招引龙头企业规模开发和充分发挥种植业的生态资源优势,不断扩规模、增内涵、提档次,形成了以“五园两带一环线”为特征的集生态绿化、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大凤垭模式”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同时有机整合城市资源、人力资源和农村生态自然资源,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发展模式。
  (一)“业主+农户”模式
  “业主+农户”模式是“大凤垭模式”的雏形,也是凤垭山现代农业向传统农业发起的第一次挑战。具体做法是:业主与农户或集体,本着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有偿中止农户或集体手中的土地经营权,由业主向农民租赁土地,并按政府总体规划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民按合同领取租赁土地的出让金,并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为业主打工的优先权,其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土地出让金和务工收入。2000年,凤垭山引来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欧阳晓玲等9位业主,租赁开发凤垭山近6000亩荒坡地,与农民签订30—50年的土地租赁合同,在凤垭山建成各种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返聘当地农民为产业工人,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农户则通过租金和务工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在稳定农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即农民享有农地承包权,并通过转让土地经营权和支付农业工人打工获取的收益,使农户收入大幅度增加。当时,一般支付农户租金300—400元/亩或300—400千克/亩粮食;每个农民在业主处打工年收入达1000—2000元。农民与业主分成后,每亩收益超过2000元。与过去相比,农户实际每亩土地增收近130%,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二)“政府+业主+农户”模式
  随着业主经济实力的壮大,盘活的资本再投入农业,形成了生产专业化、装备机械化、销售商品化、流通信息化,并依托土地流转建成了凤垭山农业有限公司,再把农户有机结合起来,开始促进了农民工人向农业技术工转变,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在此基础上,2004年,嘉陵区委、区政府在凤垭山及周边乡镇推行“政府引导、业主投入、农户自建、自主经营”的旅游业开发模式,新建具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农家乐300多户,改建农家乐400多户,启动农房改造8000多户。同时,引进业主在凤垭山上规划开发餐饮、会展等产业。2005年以来,嘉陵区采取“大树进地、密植早栽、一步成园”和定苗木、定地块、定补助“三定”政策扶持,连片建成果园5万亩,其中核心区水果产业园1.5万亩、凤木路伏季水果产业带2万亩、成南高速公路优质柑橘产业带1.5万亩。一个以凤垭山为核心,向周边辐射68平方公里的“大凤垭”观光旅游区悄然形成。大凤垭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区的形成,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和环境资源、政策资源,吸引城里人到乡下从事旅游、餐饮、农业项目开发等,并以良好的生活、生产方式影响当地农民。而农民则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或成为产业工人或进城务工,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得以破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初步格局开始显现。
  (三)“承租返包”模式
  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将耕地出租给公司发展果园,公司建好投产后,又按10—20亩/户的规模,反租给经培训合格的农民经营管理,业主统一负责技术指导,统一商品规格、商标,统一对外销售。这种模式以土地形式入股,利益由公司和农户按股分红,农民既是拥有耕地经营权的主人,又是果园生产经营的主人,在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还降低了业主管理成本,使农民种果由副业变成主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通过业主经营和“承租返包”等模式的有机交融,“大凤垭”产业园区已初步建成6万余亩规模的水果产业基地,年产枇杷、梨、桃、葡萄等鲜果4万余吨,果业经济规模效益和集群优势逐步彰显。
  (四)“自主自建”模式
  随着种、养、果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先后诞生了凤垭山农业有限公司、凤景园艺、荣升养殖等10多家龙头企业,为城郊观光旅游的发展增加了旅游资源。据此,嘉陵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要求,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的前提下,鼓励本地农户和外来业主自主自建游乐设施,兴办农家乐等,自主经营,发展乡村旅游业。这种“自主自建”经营模式,既提高了凤垭山的旅游接待能力,又解决了失地农民创业难、当地农民就近就业难和广大农户增收难的问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