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尝试与猜测评课_“复盘式”评课在化学评课中的尝试
 

尝试与猜测评课_“复盘式”评课在化学评课中的尝试

发布时间:2019-04-01 04:32:48 影响了:

  摘要:将围棋中的复盘用于评课,通过“复盘”、研讨及评与教之间的对话,反思、研讨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行为。认为“复盘式”评课,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打造精品课堂,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和学生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
  关键词:复盘;评课;反思;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2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复盘是围棋术语,是指把自己下过的棋再按顺序重新摆出来,以检查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分析当时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走”这一步,是如何设计的?在复盘中,双方进行双向交流,通过思维不断的碰撞,不断激发新的方案、新的思路,分析每一步棋的得失,如果不这样走,还可以怎么走?如何走,才是最佳方案?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魏本亚教授根据围棋中的复盘过程,将其用于评课当中,首先提出了“复盘式”评课,程序大致如下:
  首先,由执教教师上课,要求听课教师详细记录听课内容或用录像设备记录讲课全过程。
  其次,对所上的课进行复盘。用以下表格将老师教学的目标及上课的全过程展现出来(可利用录像帮助回忆)。
  其三,审查教学中教师活动、学习活动、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是否相对应。最后是研讨。针对课堂呈现反思哪些环节是必要的,哪些环节应该舍去,就事实说事实,多方交流、共同探讨,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关注事实,用欣赏的眼光审视问题、反思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共同提升的教学效果。
  日前,连云港市举行了“青蓝课程”展示活动,以下便是笔者用“复盘式”评课对由连云港市教坛新秀、省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蒋泓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化学1》中的“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进行评课的过程,供大家参考。
  1 课堂“复盘”
  “复盘”前,我将魏教授使用的评课表格写在黑板上,然后就这节课的目标、围绕目标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或任务(教师活动)、为落实这些内容你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活动)、这节课学生所达到的学习效果进行提问。
  (1)首先请蒋老师完成“目标”一栏的内容,要求尽量用简洁的词语表述,目标要准确。蒋老师简洁地写了以下三个目标:
  ①铁、铜的性质
  ②Fe2、Fe3的性质、转化及鉴别
  ③设计实验并能解释实际问题
  (2)笔者又请蒋老师完成教师活动一栏的填写,也就是这节课教师的关键教学环节。蒋老师在听课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下列内容:
  ①引课(利用图片引入新课)
  ②让学生展示书写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③Fe2、Fe3的检验,老师演示部分实验
  ④Fe2、Fe3的相互转化,老师演示部分实验
  ⑤应用
  (3)蒋老师又与听课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活动,活动内容如下:
  ①学生总结铁、铜的性质
  ②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化学方程式,讨论发言
  ③学生上台演示部分实验
  ④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总结
  (4)对照目标,审视教学,请蒋老师将目标与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应相连。
  (5)邀请一位老师把学习效果和目标相连,大致分析学生学会了什么。
  2 研讨评课
  针对蒋老师的课,笔者(主持人)和听课教师就如下问题与蒋老师进行交流:
  【主持人】你设计的目标是不是就是这三个?
  【蒋老师】我这里是为了简洁,写的三个目标仅仅是知识目标,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并没有出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均是有设计的。
  【主持人】是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目标调整为现在的三维目标。教学中,蒋老师就Fe3’在印刷电路板中的应用、人体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教学过程都较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主持人】你在开始引入新课的时候,是从图片引入的,为什么不用铁、铜的实物呢?你觉得用实物让学生分析其物理性质与用电脑图片分析物理性质哪个更好一些或更直接一些呢?
  【蒋老师】熟悉的铁、铜制品图片鲜亮,对学生具有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铁、铜的实物可能更直观,如果配合磁铁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来得更加直接,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主持人】通常展示课都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来进行探究,你为什么没有用这种方式而采用了演示实验与学生板演的方式进行呢?
  【蒋老师】青蓝课程展示课是展现的一种常态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很少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加之“青蓝课程”展示课大多在阶梯教室进行,学生要换地点上课,仪器的搬运也比较麻烦;另外,这种演示实验的方式更易于教师掌握课堂进程,课堂时间易于把握。
  【听课教师】Fe2、Fe3的检验你只介绍了观察法及用KSCN的方法,用NaOH也是可以进行鉴别的,而且与NaOH反应的现象又比较特别,教材中没有介绍,你觉得有无必要补充这一知识点?
  【蒋老师】本来打算补充这一知识点的,但考虑到FeSO4与NaOH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无法明显看到,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就如何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进行探讨,就没有设计这一实验。我也觉得这一知识点补充给学生可能更好一些,在完成作业时可能会减少一些困难。
  【听课教师】教学的起点应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这部分内容若能从学生已知的Fe2+、Fea3+的性质出发,通过从Fe2+、Fe3+与NaOH反应生成对应的沉淀,作为问题的人口,利用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对O2的分析过渡到Cl氧化Fe2+,这样引入Fe2+被Cl2氧化成Fe3+也比较自然。在讨论了Fe2+、Fe3+的性质之后,提出Fe2+与Fe3+的检验,是不是更自然一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