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大青年”的思想工作初探】 青年工作思想是什么
 

【“大青年”的思想工作初探】 青年工作思想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4-07 04:41:41 影响了:

  共青团十一大所通过的新团章,将团员的离团年龄从25岁提高到了28岁。我们可以把25-28岁的青年称为“大青年”。如何在这部分青年当中开展工作的问题,现在已经摆到各级团组织的面前。应当说,过去我们还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本文试图从分析“大青年”的心理特点入手,进行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般地说,“大青年”的心理模式较为复杂。因为它既有青年的若干特点,又有中年的某些特点,是介乎青年晚期和中年早期的一种混合形态。其具体特点主要表现为:
  1.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主见性强。
  “大青年”一般都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已把青年早期萌生的对“独立”的要求,变成了自觉的行动,同时也具备了为实现“独立”而必需的思维能力,其意识的完整性、深入性已开始体现出来。从总体看,“大青年”的意识结构基本趋于完整。他们不再依赖他人去认识社会、认识事物。他们遇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因而往往给人以“有主意”的感觉。但有时受认识的片面性的影响,使“独立见解”表现为固执和自以为是。这与20岁左右的小青年不同:小青年的主见性较差,遇事往往拿不定主意,对他人的依赖性强。由于“大青年”的主见性强,因而其“心理防线”较坚固,对外界的批评信息有一定的抵制力,特别是对那种方式简单粗劣的批评。
  2. 讲求实际,不尚空想。
  “大青年”经受了较之小青年更多的生活磨练,因而那些富有浪漫色彩和接近于幻想的思想要求日渐减少,代之而来的是强烈的着眼实际的现实态度。他们大多处在成家立业阶段,面对许多过去未曾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其思想要求往往首先偏重于“存在”的需要。他们比小青年更期待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能否帮助他们妥善地解决实际问题,对其积极性的影响颇大。
  3. 情绪的稳定性较强,两极性趋于定向发展。
  “大青年”通常不象小青年那样,情绪易起易伏。他们的情绪不易受外界影响,起伏波动不是很大。在这个年龄阶段,动辄欣喜若狂或暴跳如雷的情绪表现是不多见的。一定数量的“大青年”显得对事物的反应速度较慢且不够明朗,因而不易掌握其心理状态。
  “大青年”的自我观念臻于完备,“定向性”强,排斥什么、接受什么,已基本固定下来。与小青年相比,其情绪变化的规律性比较明显,引起他们好恶的事物往往有一个明显的范围。
  4. 道德感、责任感已有新的升华。
  道德感和责任感在“大青年”的情感中占很大的比重。随着理智水平和意志力量的不断增强,他们逐步战胜了青年初期那种闲散怠惰的消极情感,对真善美、假恶丑有了重新的评价和体验。因此,相当多数的“大青年”具有鲜明的追求正义、憎恨邪恶的道德情感,并且产生了要为社会、国家尽责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高级情感的力量促使“大青年”成为青年群中在政治和思想上都比较成熟的一部分。
  鉴于上述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在对“大青年”进行工作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商量,少命令。
  在青年群中,“大青年”往往会以兄长的身份对待比他们小的青年,甚至“不把团干部放在眼里”。团干部只有更加尊重他们,才能赢得他们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对“大青年”提要求不宜轻易使用命令的口吻,最好能以商量的口气表达;对他们的批评更需要采取缓和的方式,充分说理。
  “大青年”的业余时间多是比较紧张的。要求他们参加组织活动,须做好思想工作,并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倘若不准假,最好不要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表达,应帮助他们权衡轻重利弊,予以说服。
  2. 适可而止。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团支书找一个26岁的青年谈话,向他介绍新团章,请他再写一份入团申请书。这本是件好事,可这个团支书不考虑对方的特点,话说起来没完没了。结果那个青年很不耐烦地说:“瞧你这个人咋这么罗嗦,我再写份申请不就得了!”这个例子生动地表明,“大青年”的理解力较强,你讲什么,他一听就明白了,他们不愿别人再讲“多余”的话。对于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的东西,再讲就失去了意义;说多了,管得太具体,就会引起他们的厌烦。因此,要对他们的水平有充分的估价和信任,做工作注意适可而止。
  3. 关心冷暖,以实带“虚”。
  讲话办事越实在,就越能为“大青年”所赞同,特别是在他们遇到这样那样实际困难而一筹莫展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团组织如果对他们诸多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思想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有个绰号叫“怪话大王”的“大青年”平时家务事较多,下班就回家,不参加团组织的活动。起初,团支部只是一味地批评教育,收效甚微。后来,支部经常带领团员帮助他干家务事,这使他很感动,积极性高了,讲怪话的毛病也改掉了。
  4. 兼顾两头。
  这里所说的“两头”,是指小青年与“大青年”。年龄的差异往往形成兴趣爱好及注意指向性的差异。团员年龄相差悬殊的团支部在开展活动时,应考虑到这个客观因素,尽量使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适合这两个年龄段青年的共同特点。
  5. 配备沟通信息的“媒介”。
  从一般情况看,年龄小的团干部对“大青年”工作时,往往会产生某种程度的“畏惧”和“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大青年”中有些事本不复杂,但要让有的“小”团干部去处理,往往会因这种心理的作用而变得复杂起来。如果在团班子中有“大青年”,工作就容易开展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龄人的交往更为普遍和方便。在团班子中配备“大青年”,可为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提供沟通信息的有力“媒介”。
  许多“大青年”是生产和工作上的骨干,也有不少人曾担任过团干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工作经验。团组织应当大胆地使用他们,发挥其骨干作用。很多团干部都有体会:团内只要有几名“老”团员骨干在,开展工作就有了“底数”,这是不无道理的。
  6. 提高素质,确立威信。
  在“大青年”中确立威信,对于做好他们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管理心理学认为,领导者的威信,不仅取决于良好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而且在于有为人所敬佩的领导才能。团干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团干部,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就能为“大青年”所信服,成为他们的益友良师。
  上述探讨仅仅是初步的,很不成熟。我们相信,随着青年工作战线上同行们的深入研究,我们对“大青年”的认识会更加成熟,工作方法将更加完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