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跨越四个世纪的纪念_21世纪不动产
 

跨越四个世纪的纪念_21世纪不动产

发布时间:2019-06-11 11:17:52 影响了:

  今年4月23日,“忆上海先贤,明爱国之志——明末爱国科学家徐光启诞辰450周年纪念会”在上海市徐汇区光启公园举行。纪念会拉开了“徐光启诞辰45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包括中外专家学者研讨会以及徐光启雕塑落成仪式等)序幕。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徐氏后裔代表等在内的4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纪念会,共同纪念这位被外国友人称为“徐上海”的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1562年4月24日(明嘉靖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诞生于松江府上海县南太卿坊祖宅内,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1633年11月8日(明崇祯六年)去世。他是明代中国向西方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先行者,明末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在徐光启逝世的近四个世纪中,各类纪念、追思活动连绵起伏,颇具特色。他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受到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敬仰和缅怀,值得今天的人们追溯回忆。
  一、徐家汇的兴起
  伫立在商贸繁华、引领当代时尚潮流的上海徐家汇,也许很少有人会把它与300多年前的一位老人相联系,他就是明末爱国科学家一徐光启。
  徐光启逝世后营葬于上海县城西门外十余里的法华乡西北,也就是在光启生前从事农业实验与著书立说的徐家农庄别业。这里有徐光启居住的后乐堂,其中堂有御赐“儒宗人表”,有董其昌书额的“春及堂”,为徐光启耕读处。在此,徐光启曾不远千里引入救灾粮食甘薯,并不辞辛劳试种推广;撰写了《芜菁疏》、《种竹图说》等书,并着手编《农政全书》。以后,建老天主堂,旧舍移西改置,徐光启孙子尔默、尔路后裔在此繁衍生息。时称“徐家厍”、“徐家湾”,后逐渐扩大发展成为集镇。徐光启墓地附近有通黄浦江的肇嘉浜、通吴淞江的法华泾和从西南而来的蒲汇塘,它们在此交汇,因此1812年(嘉庆十七年)名“徐家汇”。
  徐家汇逐渐兴起是在鸦片战争以后。1847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进入徐家汇,建立了耶稣会总院。随后几十年中,新老教堂、大小修道院、中小学校、藏书楼、博物院、天文台等机构在徐家汇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此后的百年,徐家汇宗教文化建筑鳞次栉比,各类机构齐全完整,成为中国土地上最具规模、最有影响的西方文化中心、中国天主教的文化重镇。这种现象不仅在上海乃至在全国都没有第二处。
  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市划分行政区域。1950年因为徐家汇地名的关系,“徐汇区”诞生了。而今的徐汇已发展为上海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区域之一。追根溯源,徐光启对于徐家汇的开拓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现在上海市区有三条以徐光启命名的马路,它们是黄浦区的“光启路”、“光启南路”、徐汇区的“文定路”;另有徐汇区的光启小学、光启公园等。
  二、中西合璧的海派葬礼——徐光启逝后八年归葬
  明末是动乱年代,奸臣当权,倭寇侵扰,天灾频繁。面对危机四伏的形势,徐光启为官清正廉洁,为民呕心沥血。1633年(明崇祯六年),71岁的徐光启在北京溘然长逝。朝野上下都为失去这样一位社稷肱骨老臣深为悲痛,崇祯皇帝甚至辍朝三天,以示哀悼,追赠其为太子太保,亲谥“文定”,特派礼部尚书李康主持丧祭,并派专人护灵柩运回上海。
  徐光启之子徐骥扶柩南归,次年2月抵达,将灵柩暂放于上海县城南门外的双园别墅。因国家多难,入葬仪式暂且搁置。直至徐光启逝世8年后的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李白成去江南稍远”,葬礼才提上议事日程。其时,上海“城内信友数千,都感念文定公的大恩大德,教外官绅,又都为公的门生故吏,都愿前来参与”(高龙肇《江南传教史》)。光启既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又是天主教徒。到底是采用中国传统的落葬习俗,还是天主教的安葬仪式?中西文化的差异着实让人左右为难。徐骥只好找天主教潘国光神父商议安葬大礼。最后决定圣俗并用,以便让教内外人士皆能满意。
  盛大的葬礼整整持续了三天。第一天,一百余人身穿孝服、执火炬列队向桑园前行;第二天长长的护柩队伍往城外十二里的肇嘉浜西侧前进。柩前徐骥依中国俗礼,由诸仆扶持前行。棺柩上罩白绸一幅,绣十字及降生纪年。一路旗帜飘飘,旗帜周围有一队人执宫灯香盘;又有人数更多的一队携各种食物;最浩荡的一队执封诰玉轴和官衔依仗。走在最后的是鼓手乐班,有铜锣二十面,声响喧天。一路行去,齐集墓道。墓前支一大席棚,以行教礼之用。第三天下葬时,不仅有上海县令率全班吏员奉上朝廷钦赐的礼物,还有覆盖于棺木上的拉丁诔文一道,白绸金字,以表耶稣会酬谢恩人之至意。清初一书中谈到徐光启葬礼时写道:“及葬时,全城吊唁执绋,极荣哀之盛。”
  当时,徐光启墓地面积方圆达20多亩,相当气派。墓前牌坊上刻有“经文纬武”四个大字。牌坊之前有四个碑亭,中间为香炉鼎,其中之一为拉丁文撰写的碑文。前面神道两侧是翁仲、石马、石羊等。为了纪念徐光启,明崇祯年问,徐光启第五个孙子尔路,在离九间楼不远的光启南路上(旧名阜民路)建了一座徐光启祠堂。清光绪四年,在西面扩充三间,旧祠改为徐氏宗祠,放了列祖列宗的牌位,而在新祠内置徐光启塑像。如今塑像已毁,祠堂仍保留着明代时的横梁和斗拱。其间,上海县的官吏士绅奉旨在县基路口造了一座石坊,额板为董其昌题写的“阁老坊”。1931年因石坊和下面石狮均有坍倒危险,上海工务局不愿修理,而全部拆除,拓筑马路。徐氏后裔提了意见后,县基路改名为光启路,以作纪念。
  三、久违的纪念——徐光启入教三百周年
  徐光启逝世仅十年,明朝即灭亡。清皇太极为报复徐光启生前的抗清行为,禁毁徐光启《徐氏庖言》等著作,更不容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在清兵南下时,太卿坊遭火灾,徐光启的万卷藏书和手稿,悉成乌有。三进房屋亦只剩后进一排,共有九间,人称“九间楼”。“八一三”抗战遭轰炸焚毁二间,如今只剩七间。九间楼后门在今乔家路。现已湮没在普通民居之中,仅存古井一口。
  30多年后,清康熙帝为巩固统治,笼络江南士人,对明朝一些闻人名臣加以表彰。光启墓由是得以修补。墓前建大石牌坊,前面两侧立一对石望柱,坟后堆起一座大托山。大托山形似大土坝,比前面月牙形小托山高大,东起今气象台旧墙外,西至怀安街。然而,清朝前中期的200多年里,见诸史册的纪念活动也仅此而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