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诵读、背诵,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抓手 高中所有文言文目录
 

诵读、背诵,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抓手 高中所有文言文目录

发布时间:2019-06-18 03:55:24 影响了:

  文言文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学生一听到上文言文课就头痛,一听到背诵就叫苦,一做文言文练习就害怕。课本选入的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我们读来是如坐春风。许多文章如《岳阳楼记》《阿房宫赋》等历时多年也未曾忘记,而学生为何如此怕学、厌学呢?为何总感觉枯燥无味呢?一位学生曾说:“老师,您就别问我们了,您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讲、翻译,完了我们就‘痛不欲生’、‘死去活来’地背吧!”然而,这种“老师讲学生背”的方式只能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和厌恶感。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力图通过诵读和背诵,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开始有所提高了,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现象多了起来,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初读,明确读音、句读。由于年代的关系,文言文中很多字的读音到现在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且文言文中生僻的字比较多,所以,首先必须扫清读音障碍。另外,文言文特别强调句读,而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言文中的标点本来是没有的,是后人给它加上去的。而标点所处的地方不同,句子朗读时停顿的不同,往往直接影响到对句意、文意的理解,所以学习文言文还必须解决“句读之不知”的问题。把以上两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也就好做别的工作了。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这句中的“从而”和现代汉语不同,它应该是两个词,应该读为“吾从/而师之”;又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一句,它的句读应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如果读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样句中的“也”就成了副词,表示同样。而这样根据上下文就无法理解了。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文章,“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非/谢接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只有明确了句读,才能正确领会其中意思,才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语言魅力。
  文言文断句是近几年浙江高考必考的题目,在复习时,老师虽然帮学生总结了很多断句的技巧之类的东西,但是实际效果还是不好。想想我们教师自己在做这样的题目时,基本没有像我们教学生的那样去做题,一般是从头到尾读一遍,就基本上做出来了。究其原因,我以为良好的文言文语感起着决定作用。初读,明确读音和句读,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教学时,我常通过多媒体,呈现没有加标点的课文,让学生加上标点。句读搞清楚了,文章的大意学生也就明白不少了。
  再读,读出疑难字词。此时要求“细读”。我所说的“细读”不同于“精读”,它指的是仔仔细细地读,从而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只有把字、词、句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谈得上理解、分析、评价、创新。
  传统的做法是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学生做好笔记。这样碰到长的文言文就要花很长的时间,而且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好,解决文言字词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学生所掌握的字词也仅限于老师所讲的,同一个词语到了另一文章中,他们就不知道了。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采取的方法是:学生自己仔细地读,,把不懂的、拿不准的、自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读”出来,提出来,大家共同推测解决。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不可能什么都不懂。再有字典的帮助,剩下的不懂字词就不是很多了。学生提出来后,老师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师生一起根据上下文来推出字词的意义、用法。
  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穷”,我引导学生先回忆初中学过的“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中的“穷”,学生知道是“穷尽”之意;再分析:“响”是“声响”的意思,“彭蠡之滨”指的是地方,由此推出:这里“穷”应该是“传彻”的意思,在这里做动词。
  如此一来,学生体会到的是解决疑难字词的乐趣,学到的是如何根据上下文、如何结合已学来推测疑难字词的含义、用法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出耳朵听、出手写、出脑子背。长此以往,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碰到没有学过的文言文,也能推出其中的字词的意义、用法了。
  这一步骤,教师不妨有意挑出那些重要的文言现象等,让学生来分析。不要担心没有落实到每一个字词,只要学生分析的能力提高了,遇到陌生的一般也能解决。
  三读,明确主要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顺序应该是:字—词—句—篇。字词的意义、用法明确了,句子的意思也就懂了;再让学生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很容易把握了。如《阿房宫赋》的第一段,字词解决之后,再让学生读,本段的内容就很容易把握了:主要介绍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分别写了它的兴建背景和耗费、规模和气势、楼阁和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等。
  以上是培养学生解决字词和概括能力的。而我以为,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下面的“两读”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四读,明确“为什么这样写”。“三读”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的,此时的读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这也是比较难以解决的。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不是仅为了弄清楚每篇文章写什么,更重要的是弄清楚它为何要这样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古人那里借鉴、吸收,从而提高。学《曹刿论战》更重要的应该不是为了知道这场战争,知道曹刿这个人,而是学习司马迁写人记事的方法;学《游褒禅山记》更重要的不是为了知道这座山、这件事,而是要弄清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他为何要先叙事后明理等。
  此时的读就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去读,多问几个“不这样写,行吗”的问题,换一个角度去分析文章,这样既能明确作者那样写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去寻找更好的写作角度、写作方法。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想法。以上四读,我们还只是停留在“为文而读”,仍停留在文章本身,没有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来“俯看”原文。所以,“五读”要求的是“跳出来”,再读,读出自己学习后的感受、心得,谈一谈“余之所得”,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德育的好时候,是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的好时候。
  如李密的《陈情表》,读完之后,我要求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感情的基础之上,再谈谈自己对“忠、孝”的认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