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学校教师配置标准 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学校教师配置标准 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6-26 04:07:03 影响了:

  评价学校、教师的标准是什么?在当今急功近利的中等教育圈内,已是云遮雾障,扑朔迷离。  评判、衡量教师的尺度,依照常规理念,应是教师的全面素质和整体表现,包括业务功底、师德修养、教学业绩、研究性成果等。视学校,同样应通盘考虑,即据办学方向、办学特色、校风、校貌、教科研质量等整体水平,给与综合评定。但在“唯分至上”的圈内,高考上线率、均分率,学校班级科目的排名,已统而代之,成为唯一标准。没有了分数,即使不被看扁,也是有口难辩;有了分数,荣誉和奖金便会相拥而至。分数万能,似乎是天经地义,不讲条件,不通人情。
  “唯分至上”、简单划一的行事方法根源于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恶性竞争,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化,高校招生人数急剧扩容后表现更甚,俨然已成一条不变的潜规则。试与分难舍,但并非是天生孽缘,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应试教育急国家所急,为全方位地培养输送建设人才,其成效和贡献有目共睹。与应试相伴的中等教育较长一段时间内(“文革”前17年,“文革”后若干年)未遭冷落和非议,是因为人们看到的是公平竞争的一方净土,教与学的和谐,没有分数的作祟和外力的掺杂,那时学校和教师的名望是货真价实,为社会所公认,为百姓所尊重;那时应试的弊端尚未累积到发难的地步,人们渴求的是真才实学,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干干净净的分值既未受到特别眷顾,更未被热捧到至尊的地位。时至今日,教育改革势如潮涌,各级教育家大业大,其命不凡,分数的利用价值更是扶摇直上,被各方宠爱有加。为摘取桂冠,用尽心思扩充实力,粗暴争抢优质生源,公正何在?为竞争,拉大旗作虎皮,以招牌争先机,以分造势,混淆视听,公平何在?为不落人后,无奈延时加压,花样翻新的补课测试,以牺牲学生的权益和健康为代价,良心安在?分数已成了激烈竞争的杀手锏,分数还能那样脱俗、纯正吗?分数不是万能,尤其是应试教育下的一锤定音,还有高度集权化的指挥,不利于当今教育生态园的自然成长。为改变状况,着眼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央已经规划了淡化应试,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战略,但情况依旧,“唯分至上”不见降温,反而愈演愈火,原因何在?显然是思想的僵化保守,理念的落后。现实是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战略的转化中,忙里忙外的仍然是应试,素质仅为讲话、报告、总结中的点缀而已,雷声大、雨点小,试问有几多部门、几多学校是在真心实意,不辞辛苦,为素质教育的前景奠基奔忙?没有理念上的根本转变,穿新鞋、走老路是必然的。如果不去对应试教育体制作脱胎换骨的改造,那么对学校和教师的裁定,只能是墨守成规,乞灵于已走样的考试和分数,教育的公平公正不仅将难以回归,素质教育也只能是裹足不前。“唯分至上”,舍此没商量还和社会的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态相关联,这也是问责所在。社会的转型,改革的震荡,发展的不均衡,使得问题和矛盾丛生,如何应对?需要的是迎难而上的韧性、洞察全局的智慧,而不是畏难、浮躁和漫不经心,而我们的某些管理层恰恰抱定的是后者,敷衍塞责,简单了事。基层学校也只能循此套路,统分、排队、结论、汇报,上下层层接力,忙忙碌碌,是习以为常,还是无奈之举?“唯分至上”,乐此不疲还生成于概念的错置,即分数等同于质量。科目成绩,考试分数固然显现教与学的水平,但不能简单的与质量相挂钩,评价质量的标准应是多元的、动态的,还有难以抹平的基础条件,在质量的天平上,仅投注分数这一枚砝码,显然是不够的。每届试毕,有关方在竭力渲染优分率、上线率的同时,是否也冷静统筹过自己的推进率、落榜率,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绝不是科学的态度。招生中惨烈的生源大战,不就是为网罗精英,以达到优进而优出吗?这是一般的规律,即使赢了,又何必小题大做,唯我独尊?如果分数确实有值得骄傲的理由,是要在平等条件下的获取,这是简单的逻辑,望人们三思。还分以优雅,需各方共勉。
  “唯分至上”,并奉若神明,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教育圈自身的责任,如果任其下去,继续受旧思维的羁绊,那么贻误的不仅是教育的改革,还会伤及社会的和谐;影响的不仅是边缘局部,而是教育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唯分不唯实的评价路径,弊端之一是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对私立学校姑且不论,同样是公办校又如何?待遇却是大相径庭,少数家底本已殷实的名校,主管方仍在以建分校、集团联办等时髦方式,力促其扩充,何功受禄,得以坐享天成?一方是资源的富余,应接不暇;另一方则是资源的亏空,有心无力。真是几家欢喜几多愁,反差鲜明。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国家资金还不够宽裕的情况下,更应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刀刃上,去创出最大的效益。如此运筹规划,是否带动了局域内整体"排名"的突破,业绩的全线上扬,显然未见,如果这不是一种浪费,至少算不上是聪明决策。在招生上主管方对校中显贵更是网开一面,让其捷足先登,由本校到分校,由计划内到计划外,由实录到补录,忙得不亦乐乎,全然不顾同行们惨淡经营的感受。普通校失此机会,是因为没能耐?缺设施?缺师资?还是管理不善、濒临破产?显然都不是,这不是不平等又是什么?没有群雄并起,百花争春,哪能展现出教育的生机和辉煌。弊端之二是教师苦乐不均,同工不同酬。层次、级别不同的学校,工作的辛劳,承受的心理压力有着天壤之别。对一般普通校而言,为改变命运,万般无奈,还得与分数抗争,为脱贫而苦撑,上下精诚团结,拼死累活,些许能换回一点安慰,但最终无补大局,境况依旧。同样是上一堂课,一方是通畅自如、潇洒安逸,另一方则是层层梗阻、寻机突破;一方是享受快乐,另一方是苦练耐力,如此反差,圈外人是难以体谅到的。普通校的老师不怕吃苦,不畏艰险,也有着冲天的豪气和决胜的才干,问题是要看到希望,体现价值,找到尽头,所有的付出能被人们所承认,被人们尊重和理解,付出与收获间的巨大落差,如何才能补平?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什么样的材质打造什么样的成品,什么样的武器派什么样的用场,本是一般的常识、科学的规律,要想改变它,并非绝对不行,但真是太难了!即使突破,是否确有社会的价值,也难以给予论证。与名校相比,普通校的员工待遇只能是望人项背,自叹弗如,累也认了,苦也认了,但意义在哪?何时才能不以分取人,以分划圈,届时所有的拼搏,所有的付出,包括身心健康的牺牲,也才是有意义的。弊端之三是代价沉重,伤及无辜,有违时代的要求。在应试号令下,教师深陷于分数圈内,付出年华与健康,难以自拔,倒也罢了。但最苦的莫过于学生,在多方压力之下,学习成了生活的全部,唯一的信念即是在试场上拿分再拿分,没有一点闲暇,没有自由思想的余地,恍若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没完没了的考试,大把的作业,双休日、节假日的补课,高强度的节奏,机械性的重复,已成为普遍的适用模式。没有了劳逸结合,惊现的是憔悴的面容,疲惫的身心,以身体健康作投注,去换取成绩,是否代价太大?没有了自主的时间、空间,失去的是活泼的天性,个性的彰显,创造的火花、萌动的才艺被窒息。学习的千篇一律,培养人才的刻板套路是对学生的关爱,还是对教育规律的背离?值得注意的现象还有,经多年锤炼的农村县中封闭式的教管模式,正被视为灵丹妙药,香饽饽,已兵临城下,伺机突进,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整个应试教育正在演练最后的疯狂。没错学生就应主打学习,与分数共舞,但学有所成,是否只有读死书、钻分数圈这唯一的路径?培养做人的根基,树立服务社会的理想目标,是否更为理性,更为重要?现今教育方式的一统状况,是否是学生的一厢情愿?事实证明,在当代教育的链接中,负荷最重、最苦涩的一段当属中等教育,学生一但熬过了这一关,一个普遍的现象便是报复性的释放,天之骄子们屡屡把大学校园作为功成名就的乐园,再次错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新时期的教育主旨是要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积聚高新人才,置素质教育于不顾,置教育规律于不顾,谈何承担此重责。使学习由痛苦变为快乐,由被动转为主动,摆脱功利,跳出分数的围城,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弊端之四是会次生矛盾,有碍于团队精神的发扬和事业的和谐。以分数为尚方宝剑,不问青红皂白,动作整齐划一,已成为教育管理层得心应手的监管手段,一旦发飚,什么调查研究,区别对待均消失得无影无踪。上级主管方随意公示校际间各类考试的上线、均分率,学校方紧随其后,年级、班级、学科间的摸底排名也竞相效尤,层层打压,对学校、教师评头论足,弄得一片哗然。看似奖惩有度,实际是在消融、挫伤大部分人仅存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由此造成的隔阂矛盾,又为新一轮恶性竞争留下了更大的隐患。针对时弊,中央出台和谐发展观,意境深远,社会要和谐,各项事业要和谐,部门要和谐,人际要和谐,和谐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还赋予了我们一个崭新的理念,伟大事业的成功,需要团队精神,团队的协作。学校之间,本不应该滋生矛盾,理应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携手前进;校际、班级、乃至同事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经验和锐气的区分,会有些落差,对此应心平气和,坦然面对。气可鼓、不可泄,应以团队精神为激励,去战胜困难,获取信心和成功。教育是铸就培养人才的高尚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单打独斗,只身闯天下,相互扯皮和牵制,怎能创造出教育的精品?恶性竞争,不理智的内耗,只会导致多米诺骨效应。竞争要理性,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弊端之五是会滋生腐败,降低教育的地位,弱化教育的作用。当代教育事关民族的振兴,国家的昌盛,地位举足轻重,教育的成长得益于政府的精心呵护,根基于人民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教育先行,转换机制,焕发活力,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
  改革到位,实施到位,新旧衔接,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应试教育下的弊端,以及连锁引发的一些社会现象,更是触目惊心,警钟长鸣。如履见报端的“高考移民”现象,逐步升级的“替考事件”,试题的泄密,招生考试中的徇私舞弊,凡此种种,社会上已是见怪不怪。这些现象正在毒害教育的肌体,如果任其扩散,后果是致命的,难怪有人惊呼“高考还是净土吗”?惩治腐败,必须从源头抓起,深化教育改革,标本兼治,已是箭在弦上,不可逆转。
  不吐不快,不破不立。但不会奢望,在短期内就能立竿见影,水落石出。因为评价教育的机制不可能在真空中编织,它难以独步孤行,机制回归合理,从单一粗放到综合精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统一到位 。在未获得根本性的解决之前,首要的是转变态度,解放思想,对矛盾和问题正视而不回避,承认而不推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致胜的法宝,在历史的征程中,正是靠了实事求是,才从不能到可能,从挫折到胜利。有了实事求是,就会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不会绝望,不绝望就能重拾信心,再经磨砺。其次是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胆识,在实践中探索,尝试做起来、动起来,在矛盾中迂回,在曲折中前进,以待云开雾散、峰回路转。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