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的教育思考]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的教育思考]

发布时间:2019-07-18 03:55:31 影响了:

  [摘 要]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值得教师思考,它要求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教育中的既有的实体化资源——“有”,又要认识到与“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无”的作用与影响。它能让教育的效果最大化。这些“无”包含在了教育中的理想与信念、个性面貌、承载知识的空间、成长自由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老子;朴素辩证法;教育思考
  当前的教育方法层出不穷,各类教育理念迭出,大家抱着宁滥勿缺的心理盲目跟风,而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许对我们能有所启发。
  一、 用“无”去构造理想与信念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车轮能够自由的滚动,但是如果没有车轴的带动它的滚动是没有意义的。教育不能只培养能力与知识,还要为学生留下空间连接理想与信念,用理想与信念来带动能力与知识,能力与知识的车轮越大越需要理想与信念的轴。通过理想与信念连接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价值。
  无知识也许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有知识却无智慧、无道德、无理想的所谓畸形“人才”, 除常见的高分低能外,经调查显示,在我国被揭发的高技术犯罪以每年40%的速度逐年递增,一些犯罪行为越来越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如利用伪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据、篡改电脑程序等手段来欺诈钱财等是智能犯罪的常见方式。犯罪分子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智能。经对抓获的犯罪分子统计,大专以上学历者占72%,有的甚至是博士研究生。又由于高新科技知识多为青少年掌握,所以近80%的犯罪分子的年龄在35岁以下。这些我们着力培养的“人才”没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反而将其才华用到了相反的方向上。当利欲放在第一位,无视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那个无轴的“车轮”就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
  二、用“无”去创造个性的面貌
  教育者就像一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对社会有用。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不能说我们现在的教育者不懂得给我们的作品装上“门窗”让他们有用,但是我们的教育较少考虑个性与特色的培养。单一的 “内容”和“包装”,无自我面貌与特色。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这也许是最早关于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了。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而不是造就千人一面,按部就班。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个性和擅长,心里真正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将一个标准去套所有的孩子,把不适合他们的东西一古脑儿地强加给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所长,这些特色与长处就像房子的门窗一样起到让空间更有个性与功能的作用。教育就应当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的“门窗”设计得更具功能性更有特色,打造特色人才。房屋样式繁多,功能与美观兼具,人才也应当各种各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来就是多样性的。
  三、用“无”去打造承载知识的空间
  教育者首先应当引导孩子们去寻找承载知识的空间,学习知识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运用知识的技巧比单纯的教授知识更加重要。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容器的大小与材质直接关系到它的容量与内容。
  教育工作者常常把自己定位为传播知识者,但这是片面的。韩愈的《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不是放在第一位的。施教者总想要(甚至采用填鸭式)让受教者最大可能地的接受自己所认可的、貌似是最精华的知识,是不是知识塞得越多越满就越好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减弱,许多的科学与艺术的例子告诉我们想象力能引导时代的发展,而知识海洋的边界又因为这发展而改写了。可以说知识是为了其他能力而做的铺垫,如果为了知识而学就扼杀了学习者的其他能力。当前时代日新月异,许多知识也面临着更新换代,这些 “老”知识学得越多就越浪费学习者的时间,侵占他们“容量”。如果在教育时注意这点,多传授理解与规律,教会他们懂得怎样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才更重要。
  四、用“无”去开拓成长世界
  来源于美国的“鱼缸法则”和老子的“无之以为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把鱼儿拘泥在一个小小的鱼缸里它们只能长三寸,放养在喷水池里它们就长成了一尺,如果放归到更广阔的江河湖海呢?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教育者应该主动地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自由来掌控自己的生活。我们必须要求自己不要有干涉孩子所有事情的想法,甚至克制自己替他们去决定、去完成的冲动,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成长空间。教育者应该去除多余的担心,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事物,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经历。每个孩子要健康明朗地成长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处事方式,不要强硬地要求做违背他们意愿的事情,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回报的只有孩子的逆反心理。
  从老子的这段话我们理解到“有”是“无”的开始,“有”是“无”的前提,但是“无”能让“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当前中国教育倡导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将被教育者的空间与时间填的满满的时候,注意“无”的概念的引入,给我们的教育留下些有用的空间。教育也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一样,“有”并不是最好的,“有”与“无”的完美结合才能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