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老生常谈 [让“老生常谈”出新意]
 

老生常谈 [让“老生常谈”出新意]

发布时间:2019-07-18 04:03:47 影响了:

  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谈出新意?  伴随着激情的音乐,一位讲师昂首挺胸走上讲台,“大家好,我叫张孝阳,之所以取名孝阳,是因为百善孝为先,父母希望我成为孝顺的男儿,帮助家里人过得好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2003年我加入A公司,开始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段时光,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15分钟后还未切入正题,现场气氛显得颇为沉闷。
  这是很多会场都会遇到的情况。开始就是冗长的自我介绍,这种套路是非常传统的,也曾一度被认为是“正统”的。之所以被认为正统,是因为很多人认同这样的观念,即简单的说辞才容易复制,能复制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一套说辞的提法确有一定道理,但这套说辞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不然,味同嚼蜡的开场白,即使真的容易被复制,但是落入俗套,也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如何再提起兴趣听你后面的讲解。
  国画大师齐白石在对后生晚辈谈到如何学画时,说过这样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授课也是同样的道理。简单模仿别人的讲法,知道了“如何讲”,而不思考“为什么这样讲”,也会落得“东施效颦”的后果。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让“老生常谈”出新意是一个优秀讲师必须具备的素养。
  由故事打开话题
  讲师在开场最宜开门见山切入主题,由于大多数情况下,主持人在其上台之前已介绍其简历和成就,所以开头只需简洁而礼貌的问候即可。
  “2012年6月9日下午4点半,即高考结束的第一天,乌鲁木齐市西山西街某小区,19岁的高三女生小芳呆立窗前,她突然转身说要出去买些东西,母亲申女士不放心跟了出去。一出门,申女士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女儿站在5楼楼道的阳台上准备往下跳,她失声哭喊着跑上前准备抓住女儿,但一把只抓住了她的一只鞋子。”这是前几日讲解事业机会的时候笔者的开场白。
  这样的开场白,就像电影的画面一样,让听众身临其境。笔者紧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每年高考都会发生考生自杀的新闻?什么原因酿成了一幕幕悲剧?”从而通过现场互动,引导大家思考“压力”这个话题,这样来给人们讲“危机”的效果,显然要比空讲“竞争、压力、危机”这样的大道理要好得多。
  用故事贯穿内容
  理论往往是灰色的,简单地重复一条条理论,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教,而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所感悟,对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自然理解更深、记得更牢。故事不仅可以用在开头,更应该贯穿会议的整个内容。
  经典故事要“讲”出新意。在心态调整类课程中,人们经常讲的故事有秀才赶考、卖伞和染布、塞翁失马等。这些故事固然妙趣横生,但如果听得多了,也让人感动乏味。在培训课程中,有讲师用“角色扮演”来诠释秀才赶考,事先让有表演才能的助教或学员扮演秀才、算命先生、客店掌柜等角色,让“讲”故事变成“演”故事,这种声情并茂的方式,将典故所反映的事物的两面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经典故事之外,要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新故事。笔者一次与朋友登泰山时,在山顶听到出租大衣供游客御寒的叫卖声,他们的说辞无一例外都是“山高、风大,租大衣吧”。由此联想到“最伟大的推销员只有一套说辞”的观点,而且这么简练的说辞,有“千锤百炼”的味道。这个故事在培训中讲给大家听,很有新鲜感,说服力很强。
  新闻故事贵在新奇,身边人的故事,则要讲得实实在在,有时候由自己的故事切入也很不错。讲师要善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提炼出有意义的观点,通过故事讲给大家听。笔者有多次不慎丢失手机的经历,这些故事我曾经在讲解技能课程“列名单”的时候,分享给大家,为的是提醒大家为了避免发生丢失手机,丢掉合作伙伴和准顾客联系资料的悲剧,名单表一定要备份。
  在一次心态课程的培训中,为了讲清“我们虽然不能改变事情,但可以调整心情”的道理,我讲述了自己亲历的最近一次丢手机的故事,告诉大家自己是如何调整心态,让这件“坏事情”带来了“好心情”,还现场互动,让大家补充“丢手机应该高兴的十大理由”。
  从热议话题取材
  讲师还要学会根据不同的会议来选材。事业说明会的基本思路是“下危机、造梦想、给机会”,在下危机时,可以用网络语言“八个不起”,即生不起,读不起,住不起,娶不起,养不起,病不起,活不起,死不起,引出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危机感。
  其中谈到养老问题,以《新京报》上的一则深度报道《明天,我们怎么养老?》为素材,“京报调查”的结果表明,70.8%的人担心老年后生活不能自理,74.6%的人认为养老院数量和养老金太少,87.2%的人对养老现状是不满意的,81.4%的人认为政府投入不足。
  如果只是引用这些数据,未免枯燥,人们的感受未必真切。讲师要结合现实的情况,跟现场听众互动交流,以得出令大家信服的结论来。比如,说到40.5%的人选择“社区养老”,10.0%的人选择“集中养老”,讲师可以在现场反问:你们内心里是希望儿孙绕膝、在家养老,还是真的想到养老院养老?
  然后得出结论:其实大多数人内心是希望与儿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但由于绝大多数人只有一个孩子,今后一对年轻夫妇得敬养四个(甚至更多)的老人,“居家养老”显然是不现实的。通过客观讲述目前中国的养老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告诫无远虑、必有近忧,每个人都需要提前制订自己的养老计划和资金筹集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记住,引用新闻素材,并不是为引而引,关键是让这些素材跟直销课程表达的观点联系起来。上述的养老话题,就是为了让人们弄清楚直销奖励制度中的“领导奖金”,其实质是一种被动收入,也叫不在职收入,它就是由自己的辛勤付出而建立的“养老金账户”。当然,在后面对奖金制度讲解时,要把这层意思解释清楚,并再次呼应前面的养老话题。
  学会反解话题
  很多话题可以正解也可以反解。反面材料可以拿来当正面例子用。近期某知名门户网站连续刊发关于直销的系列话题《直销: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对几家持有直销许可证的直销公司多有诟病,隐含的观点是,这些号称直销的公司,其实做的是**的勾当。文章中,不乏以偏概全的个别论据,凡不持偏见的专业人士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不懂直销的圈外人士戴着有色眼镜来看直销,观点偏颇,误导受众。
  这个材料本身含有很多错误观点,但是可以作为案例来讲解直销仍然是先机这个道理。从1990直销进入中国,到1998年“4.21”全面“禁传”,2005年,直销法规出台让直销在中国具备了法理根基,有了名分,可是法规出台6年多,一些媒体人对直销的认识仍然停留在10年、20年前,正说明直销仍然是为意识超前、先知先觉的人准备的商机,仍是先机。
  上述系列话题还认为,省去场地和广告费,也等于放弃了场地、广告的价值,因此,直销的优势并非如直销人所言那么明显。这样的观点和论据,自然站不住脚。比如先说场地问题,固定的营业场地,如果与同类商品卖场相邻,固然能够让顾客货比三家。但等客上门的弊端也很明显。直销的优势是,直销员可以在固定经营场所之外,比如咖啡厅、茶馆、顾客家中等,为顾客提供服务。
  这些材料可以用在讲解直销优势的课程内容中,先反驳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再客观论述直销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从笔者举的种种例子可以看出,历史故事典故、大众媒体热议的新闻、网络上热传的“流行语”、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等,看似老生常谈,但如果将这些材料用得恰到好处,就能达到出色、出彩的目的,这也是讲师应该永远修炼的技能。
  编辑:胡榕 42513214@qq.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