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是
 

【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是

发布时间:2018-12-25 03:53:40 影响了: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2006年5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深刻阐述了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近一段时期,理论界围绕建设和谐文化这一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人民日报》开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论”专栏,《光明日报》开设了“建设和谐文化专家谈”栏目等。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意义
  我们认为,和谐社会就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体的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和谐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是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因此,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理论界普遍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意义重大。
  一种观点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和思想道德支撑。钟怡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点题到破题》一文中指出,社会要和谐,文化是灵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则是建设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思想共识,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联系。(《光明日报》2006.1.31)严书翰在回答记者时说,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二是倡导和谐精神,形成和谐思维,培育理想的道德人格;三是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文化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道德支撑和社会氛围。因此,只有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人民日报》2006.10.9)杨义说,和谐作为一个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甚至对于人类文明,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强调和谐文化的重要性,旨在使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和深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理性。(《文艺报》2006.8.8)
  另一种观点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对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张西立认为,和谐文化的核心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面向大众,以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是文化发展成果汇集全体人民,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论坛》2006年第8期)刘川生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他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光明日报》2006.11.20)王伟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其核心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蒋笃远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2006.7.24)
  
  继承和发扬中国和谐文化传统和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人类其他优秀文明成果中的“和谐”内容也十分丰富,这都是当前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资源。
  一种观点认为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和谐”文化。我们知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黄朴民认为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包容性,二是差异性,三是互补性,四是平衡性。(《光明日报》2006.7.26)
  另一种观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中国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哲学还有一些观点,比如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比如把“和为贵”与“和而不同”一起强调。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而且,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冯之浚认为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等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要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扬。(《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8.31)朱汉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谐,包括宇宙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心灵的和谐等三个层次。(《光明日报》2006.7.24)潘岳认为,和谐文化的内涵具有五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世界的和谐。(《光明日报》2006.7.29)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建设和谐文化,还应积极借鉴吸收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但其合理内核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认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优秀传统。(《人民日报》2006.10.4)李慎明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面临国际机遇和国际挑战,我们要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驱除糟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光明日报》2006.7.26)
  
  培育、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
  和谐社会需要培育、建设和谐文化,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我们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也需要社会的培育,比如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比如大众文化和乡村文化,还有文化的安全机制等等。所以,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培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培育、建设和谐文化要处理好几种关系。吴光认为要实现“一元主导,多元辅补;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和谐文化观,有必要摆正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竞争机制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道义与功利的关系,道德与法制的关系。(《人民日报》2006.10.11)邓伟志认为要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要处理好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关系。(《光明日报》2006.7.25)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和谐社会是我们未来的社会理想,和谐文化的建设在和谐社会发展中是重中之重,和谐文化是当下文艺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何西来在《论社会的和谐与文艺的和谐》(《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一文中论述了文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他认为文艺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必须与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保持密切的血肉关系,与其脉息与共,声气相求。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和谐文化的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于人的和谐发展。一是作为个体的文艺工作者要加强学习,确立和谐的思维方法。二是作为个体的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发展,塑造自己和谐的社会性格。三是作为个体的文艺工作者要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
  建设和谐文化,文艺作品需要追求和谐。我们知道,和谐是中国人最高的审美理想,艺术的本质是和谐。我们认为,文艺工作者要创造风格各异、文风不同的文艺作品,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方面,文艺作品要弘扬主旋律,真实地刻画时代的发展、祖国的昌盛、民族的振兴;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也要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主体性、丰富性,表现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这也符合文化的基本特征。这样,文艺作品才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与社会的和谐状态,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达到我们的既定目标。不过,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文化现象,比如低俗的文艺节目、“恶搞”的艺术作品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当下文学艺术建设作出新的思考、新的判断和新的选择。
  建设和谐文化,我们需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国内和国际的氛围。一方面,建设和谐文化,文艺工作者要共创和谐的学术氛围,促进文艺界的自身的和谐。文艺工作者要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而创作;同时,也要促进文艺界自身各门类、各学科、各流派、各风格的和谐共荣,造成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努力建设和谐的国际人文环境。如果有一个全球化的和谐文化环境,它对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这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软实力”。中国目前已经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中国还要进一步提出在文化方面建立一种跨国和谐文化的理念,创作出一批以民族性为主导具有现代性、人类性和开放性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繁荣国际文艺,建设人类文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