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对微博时代公民新闻传播的思考】公民新闻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
 

【对微博时代公民新闻传播的思考】公民新闻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3:50 影响了:

  摘 要:肇始于美国的“公民新闻”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随着微博的兴起,公民新闻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促进公民新闻的发展;另一方面,碎片化文本、娱乐性以及舆论煽动性又制约其发展。所以,微博实名制以及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也许是规范公民新闻的出路。
  关键词:微博;公民新闻;传播;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20-02
  
  公民新闻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在我国,公民新闻的运作与实行尚不成熟,但随着网络微型博客的兴起和公民记者的出现,公民新闻再一次成为研究者热议的话题。
  一、我国公民新闻研究的发展概况
  (一)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
  在学术领域,公民新闻至今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2003年, 鲍曼和威利斯最早提出“公民新闻”的概念,是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公共新闻”概念的延续。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公民新闻是指“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也就是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国内有学者认为,公民新闻是“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1]还有学者将工具的使用纳入到定义中,阐述为“业余新闻工作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摄录、通讯工具(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计算机网络等)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2]。
  上述三个定义各有侧重:第一个侧重控制分析,第二个侧重传播分析,第三个侧重媒介分析。但从三个定义中,都体现了公民新闻的一些特点。总起来说,公民新闻应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记者成为行为主体,人人都可参与新闻的采写与编辑;二是具备手机、网络等技术作为传播终端,公民新闻建立在新技术的基础上。
  (二)公民新闻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公民新闻,如同其他早期新闻理论一样,都是舶来品,先从国外引进,再在国内消化吸收,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作品。公民新闻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年以前,公民新闻的概念刚刚从美国引入我国,学者蔡雯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求学经历的感悟,使研究者初次接触公民新闻,并能认识到公民新闻对新闻业发展的新动向和巨大潜力。这时期的论文大多出自有过留学或访学经历的学者,目的是在引进概念。2006到2007年是公民新闻研究领域的第二阶段。以范东升的《公民新闻的兴起与启示》为代表。他首次明确提出“公民新闻”的概念,标志着新闻学术界对公民新闻的承认。这时期,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勃兴,引起了学者研究的兴趣。2008年以后,对公民新闻的研究开始普及,并注重与我国的实践相结合,呈现本土化特征。这一阶段,博客、微博等新媒介终端,对公民新闻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就成了现阶段研究的重点。
  二、微博的传播优势对网络公民新闻的促进作用
  (一)微博以及微博的发展
  微博 (micro blog或micro blogging),顾名思义,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3]
  微博的始祖是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他成立的公司成功推出twitter服务,并以它的强大的社交功能,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有效结合受到众多网民追捧,注册用户飙升到1.05 亿。[4]“如果你有10个粉丝,你就是一本内刊,如果你有10万粉丝,你就是一份都市报,如果你的粉丝有1个亿,那你就是CCTV。”通过这句网上流行语,我们可以看到微博潜在的影响力。
  我国最早的微博网站是王兴在2007年成立的饭否网,但真正使微博得到推广的是门户网站旗下的微博业务,如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同时,一个强大的“围脖”群体也在悄然形成。
  (二)微博的传播优势促进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
  1.微博传授双方的双重身份促进公民新闻的完整性。在微博上,当草根记者发布新闻时,有时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完成记者的任务,他就成为事实上的传播者。但当他关注别人的微博新闻时,他又变成事实上的受传者。博主就是在传者与受传者之间不断做着角色互换,从而使传统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与读者的界限打破。2010年8月24日,伊春空难发生,公民记者除了对事故现场情况进行发布外,还纷纷对事故的原因进行探讨,这源于当天的天气日志中关于能见度的数据与传统新闻媒体中报道的“不足300米”相左。而且“围脖”发现,当天该机的计划航班数是10次,存在任务过重的问题。特别是在公民新闻这一形式中,对于同一事件,会有多名公民记者进行“报道”,每一名传者都对事件的过程或细节进行补充,又受到除自己之外的传者的影响,成为受传者,从而使传授双方的界限变得模糊。
  2.微博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公民新闻的多样性。微博的传播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每个围脖的传播内容也具有多样性,从而使整个微博呈现丰富多彩的特点。公民记者分布广泛,是新闻信息最好的“情报员”,他们采用“集团作战”,众多公民记者组成集团军。公民记者自身接触的丰富的社会就是新闻素材,新闻无处不在,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能引起轰动,所以微博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也促进公民新闻的多样性。
  3.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使新闻发布成本下降。科技发展降低了新闻报道的门槛,公民记者成了传统媒体记者不可小视的竞争对手。微博传播的即时性受两方面影响,其一是流程方面。公民记者的身份集记者、编辑于一身,其报道的内容不受类似于传统媒体编辑的制约。发布新闻的时间大大缩短,节省了交通、印刷、传输等中间环节,从而节省了费用。其二是技术方面。微博的传播方式是一种裂变传播。微博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主帖、帖出、转帖和跟帖4种类型。正是由于这4类消息的不同组合方式,才演绎出微博新闻发布的多样化结构。每一个公民记者在微博上拥有一个熟人圈,每一个熟人圈的嵌套意味着群体性互动的发生,传播方式也就趋于多样化。这样蔓延式的新闻发布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同时还提高了新闻的有效关注程度。
  三、微博的比较劣势制约着公民新闻的发展
  (一)碎片化文本日益累积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使受传者感到满足的可能性,费力的程度指使用某种传播途径的难易和花费的精力。要提高受传者选择某种传播途径的或然率,就要降低分母值(预期的困难),提高分子值(预期的报偿)。所以,在现实中,微博用户零成本地发布新闻而不加筛选,常常发布一些出于自己感受的无实质意义的内容,即碎片化的文本内容,使信息零散分布,无法聚合形成效应。
  (二)内容娱乐性强新闻性弱
  微博的定位问题一直是制约公民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目前微博注册人数最多的新浪微博,它的定位是“一款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它主要的三个内容是娱乐(涵盖最全面的娱乐明星与资讯),生活(反映网民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快乐(分享发现人们身边的趣闻轶事)。截止到2011年2月28日,新浪微博关注度排行前10位的是姚晨、小S、蔡康永、谢娜、何炅、杨幂、黄健翔、李冰冰、李开复。从新浪微博的粉丝排行榜可以看出,新浪微博关注度排名前10名集中在娱乐界,只有李开复一位没有娱乐色彩。这些娱乐内容充斥着微博的内容,使公民新闻“淹没”在娱乐的大潮中,“冲淡”公民新闻的传播渠道,造成公民新闻信息的分散化,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强大的舆论煽动性易造成网络暴力
  2010年6月,上海世博园里发生踩踏事件,这个事件因国民追捧韩国组合Super Junior引起,造成网络上的哗然。“围脖”纷纷发状态反思国民的修养与素质,很快在网络上演变成了一场网络暴力,“围脖”组织起“圣战”队伍,准备在9号晚上七点对Super Junior的博客与官网进行攻击,这就是轰动一时的“69圣战”。这起事件,固然有市场营销行为的影子,但这种因微博而引起的网络暴力事件不是偶然发生的。这种非正常的群体性活动与微博的传播模式、监管力度都有关系。这种监管不力极易造成强大的舆论,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网络暴力,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
  四、对微博公民新闻发展的建议
  (一) 实名制,使舆论更具可信性
  利用微博传播公民新闻的最大潜在威胁就是网络暴力的发生,如前所述,在虚拟环境下,人往往会处于无所顾忌的状态,这时人们的言论如果自己没有“把关”,那么口无遮拦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2010年7月28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新浪和搜狐两大门户网站对其微博网站注册都有了具体规定,要求新用户必须填写手机和身份证号码。虽然目前这两项信息的审核不是很严格,但这毕竟是有网络实名制的趋向,是网络实名制的信号。关于网络实名制,舆论已议论很多,单就公民新闻而言,实名制还是利大于弊的。公民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是公民的道德要求,实名制的实施,一定能使舆论更具可信性。
  (二)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早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一般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网民在利用微博时,应该具备技术和意识上的媒介素养。技术上的媒介素养包括计算机、网络、微博的使用,意识上的素养包括网络道德的构建,思想意识的养成,使用文明语言的习惯等。网民面对琳琅满目,变化纷杂的信息,个人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更可能成为一名传播者。这就要求个人要有相应的媒介素养。其中不仅要对各种媒介信息有较高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为个人生活发展所用,更要做一名合格的传者。同时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也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监督,共同构建和谐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章东轶.市民新闻学的兴起、特点及其应对闭[J].新闻界,2004(4).
  [2] 郭涛.新媒体研究之公民新闻篇:https://www.省略
  [3]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