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韩剧人鱼小姐【韩剧《人鱼小姐》引发的思考等13则】
 

韩剧人鱼小姐【韩剧《人鱼小姐》引发的思考等13则】

发布时间:2018-12-26 04:22:59 影响了:

  韩剧《人鱼小姐》引发的思考      韩剧《人鱼小姐》登陆央视以来,收视率一直稳居全国同时段第一。观众熬夜追看,欲罢不能,同时在各网站上掀起了热烈讨论和争议。
  家庭肥皂剧的观众群多以女性为主,现在不少男性观众也参与到讨论中。网友野马说:“以前觉得韩剧很肤浅,但《人鱼小姐》改变了我的想法。剧中除了爱情这条主线外,还有亲情友情以及社会风俗,质朴而感人。”
  《人鱼小姐》还成了许多家庭主妇的“生活百科全书”。网友茜茜说:“剧中展示了韩国泡菜制作的详细过程,看过之后,我开始自己动手制作泡菜了。此外,剧中还介绍了很多生活常识。这些小知识不但让观众更多地了解韩国的风土人情,还增长了知识。”
  韩剧中所倡导的传统亲情观念以及家庭小闹剧,让中国观众似曾相识。网友雅牙说:“韩国电视对爱情戏的处理尺度,可以说发乎于情、止之于礼,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拥抱就可以表达爱意。另外,韩国人支持国货的精神无处不在,在韩剧中家庭使用的电器主要是三星、 LG,汽车是现代,支持本国产品成了韩国普通百姓爱国最基本的方式。”
  (摘自《燕赵晚报》2005年1月26日侯琳/文)
  
  电视电影向何处发展?
  
  电影追求以大投资制造视听奇观;电视剧集数越来越长,商业元素越来越多,作为小投资的影视品种――电视电影向何处发展?
  电影频道负责人阎晓明说:“我们电视电影已基本高清化,实现5.1环绕立体声,制作技术已超过电视剧,有的进入数字影院放映都不成问题了。电视电影要有新的突破,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观众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重点要放在摄制系列片上。”
  电视电影《法官老张轶事》已经拍出4部,构成一个系列。这部系列作品,不仅获得华表奖、金鸡奖等荣誉,也以其主题的多样性与品质、风格的一致性,探索出了系列电视电影的一条发展新路。
  另一方面,电视传媒的特性决定了只有连续播映的规模化,才能形成品牌效应,产生持续的市场效应和号召力。因此,电视电影的创作应该加大系列开发的力度,形成连续性。这是一种生存手段,也是一种吸引观众的策略。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1月27日向兵/文)
  
  “影”“视”艺术的相同与差异
  
  就像我们不应该将绘画与摄影统称为“绘摄艺术”一样,我们也不应该将电影、电视统称为“影视艺术”。尽管电影和电视具有许多相同的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它们之间存在着的诸多差异。电影与电视所依赖的物质载体不同、成像技术不同、传播渠道和接受方式不同。与现实生活相比,电影是一种“放大”的艺术;电视则是一种“缩小”的艺术。即如何限定这种命名的“上下文”使用的“适用域”问题,我们只有在论及电影与电视的一般审美属性(大众性、通俗性、娱乐性)时,才能够将它们相提并论。而在论及电影与电视艺术的物质形态、传播途径、接受方法等表述方式的时候,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摘自《文艺研究》2005年第1期贾磊磊/文)
  
  普世价值是商业电影的灵魂
  
  每当我们盛赞美国电影时,都提到他们宣传的爱国精神、民族主义、英雄主义,也会提到其中常见的人间真情、夫妻恩爱、手足情深等等。一句话,东西方的伦理价值观念有许多相通之处,而电影除了类型片的翻新花样外,能真正打动人的,能口耳相传、记在心中的,难道不正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电影都同样认同的“普世价值”吗?
  纵览西方电影少不了我们所说的“普世价值”,也就是说:不是靠商业电影找到中国电影的明天,而必须靠“普世价值”的重塑,去找到中国商业电影的明天。中国电影导演只有懂得在艺术作品中把普世价值理解透了,他才有资格说他真的站在人民一边,而非拿“人民”来当作自己头顶的光环!普世价值,是中国电影人应该好好思考的新课题,这已经到了舍此不可以拍好商业片的地步了。
  (摘自《中国电影报》2005年1月20日赵军/文)
  
  评论家谈影视与长篇小说的创作
  
  近年来,许多作家在写小说时就已产生了将作品改编成影视的想法,有的甚至是先有影视后有小说。这种现象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长篇小说创作?几位评论家近日各自发表了见解。
  雷达认为,长篇小说写作与影视结合这一方式谁也阻挡不了。这种结合可能是互利的,也有可能是互相伤害,使长篇小说的文学性大量流失,文学品质大幅下降。总的来看,这种方式对长篇小说的伤害大于援助。
  李建军认为,小说作家接受影视艺术的商业化的订货要求,为市场和票房而写作,是注定写不出有价值的作品的。像《手机》《十面埋伏》那样的小说,怎么看都像电影剧本,根本不具备小说作品的风格和审美价值。
  白桦认为,为影视而创作长篇或先拍影视后改长篇,基本上不是长篇小说创作的应有方式,这样的作品肯定算不上好作品。这样的作品实际上是影视欣赏的延伸,对于作者来说可获取一些名与利的实惠,对于小说和文学来说,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摘自《文艺报》2005年1月27日石一宁/文)
  
  中国电影应有更多批判精神
  
  在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优秀影片评选启动仪式上,著名编剧苏叔阳对当前中国电影存在的一些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现在国内一些高票房的商业大片并非真正的优秀电影,“虽然这些大导演的名字对观众来说可谓如雷贯耳,但他们在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却无法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票房不是硬道理,中国电影应该具有更多的批判精神,才能真正在国际影坛立足,而现在国内不少影片的思想境界还不及美国大片。”
  (摘自《羊城晚报》2005年1月23日余姝/文)
  
  管虎喜欢往社会底层扎
  
  管虎正在拍摄电视剧《民工》。他为何把镜头对准民工群体?管虎表示,民工群体是十分广大的,他们真正奠定了城市的基础,让他们说出我们想说但没有说出的话,才更有力量,更触动心灵。管虎说“民工们的尊严在城市里往往受到忽略,通过这部电视剧,我希望所谓的城里人心中有一点酸楚,有胸口上被打了一拳的感受。”至于为何关注民工题材,管虎说:“选择这一题材,是因为我喜欢往底层扎。他们自己世界里的东西,跟咱们所认为的不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过得很知足。我们这些城里人心理状态有时远远不如他们,他们那种快乐更容易把我们感染。”
  为了追求真实,管虎在剧中选用了 40位真正的农民工,又选中了陶泽如、雪村等这些他认为骨子里有农民气质的演员。管虎说:“我对演员提出一个要求:非职业化表演。我告诉演员们,你们跟40多位真正的民工参与拍摄,不要让我看出来哪个是你。简单来说,就是大家比一个单纯。”
  (摘自《齐鲁晚报》2005年1月24日霍晓蕙/文)
  
  好莱坞盯上中国年轻编剧
  
  2004年年底美国派拉蒙公司在全面考察了中国青年解航创作的3部电影剧本后,决定与其签订长达5年的编剧合同,并用200万美元买断了解航的《痛经》《情欲光碟》等3部剧本的改编权。派拉蒙公司的发言人佩特克拉斯说,解航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和编故事的才能,并且充满了对女性命运和情感的深刻同情。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20岁男孩之手。   派拉蒙公司一直加大对亚洲市场的投入,在印度和日本均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基地,对庞大的中国市场更是觊觎已久。因此有电影界人士认为,中国小子解航很可能是派拉蒙公司为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而准备的敲门砖。
  (摘自《文汇报》2005年1月28日仲敏/文)
  
  坚守独立品格
  
  批评要有锋芒。有了锋芒还不够,还要有真挚的感情,有忧患意识。没有这两点,一辈子也评不到点儿上。文艺批评要有自由,要以自己的独立意识、观念、理想作为依据,即便面对的是大家、大师,也要有一点儿鸟瞰的味道。文艺批评要有独立品格,不抬轿子,不依附于作品,批评的水平不是艺术家的水平,而是批评者的水平,稍稍俯瞰是必要的,跪着是不行的。
  人是需要理想支撑的。文艺创作的低俗化倾向,文艺批评的琐碎的媚态的无原则倾向,都与理想品格的告退有关。但我们必须以理想的张扬克服文艺的软骨病。英雄是人格化的理想。非英雄化的倾向必须喊停。英雄和理想,会支撑起文艺作品崇高的审美品质,是振兴文风的重要支撑点。
  (摘自《中国艺术报》2005年1月21日何西来/文)
  
  儿童电影不能只给儿童看
  
  2004年儿童题材影片有50多部。然而数量可喜的同时,真正走进影院里上映的儿童片却寥寥无几,除了《女生日记》《暖春》等为数的几部影片费尽周折进入主流市场外,大多数影片却一直无缘大市场。一些影院的工作者语出惊人:儿童片质量不佳,抓不住观众的心,与其上座率太差,还不如干脆不安排场次。
  一位儿童电影专家总结到:“创作意识陈旧,缺乏市场意识,缺乏儿童视角和儿童生活的真实体验,不尊重身为观众的青少年儿童,这是中国儿童电影最大的硬伤。”
  儿童电影专家陈锦�认为:“真正好的儿童片,是能够吸引孩子以及家长和老师的。”导演冯小宁也说:“我们的儿童片一定要向成人敞开大门,这是必须扭转的一个创作观念。”仔细研究一下外国儿童电影,就会发现它们已不单纯是给儿童看的了,更多的是家长和小孩一起看的。狂赚票房的《哈利・波特》系列和《海底总动员》《怪物史瑞克》以及最近的《超人特工队》,不都是老少咸宜的影片?
  (摘自《中国电影报》2005年1月27日高卉佳/文)
  
  论“读图”时代的影视鉴赏
  
  现在,人们对于“读图”比“读书”更感兴趣。由于影视的表现形式是直观形象的展现,它就更能促使人们在鉴赏活动中引发更为切身的体验和更深层次的感受。
  在“读图”的时代,影视欣赏的“读图”同样需要理性的自觉,因此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必须在观众头脑中建立一个新概念――视听符号的美感和审美。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影视欣赏过程。
  目前,在我国作为消费大众的整体欣赏水平是非常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向他们提供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包括拍得浅显易懂而注重形式美感的影片,像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那样的影片,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我们还应该通过培养观众在接触影视作品时从视听符号的读解到其功能意义的读解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影视文化水平和审美概念。
  (摘自《电影文学》2005年第1期刘迅/文)
  
  为什么“热播无热评”?
  
  电视剧《记忆的证明》最高收视率达到4,57%,在被调查的观众里有70%的人给它打了“五星”。遗憾的是,这样的热播,并没有引起媒体的普遍关注。为什么“热播无热评”?
  回顾一下媚俗的媒体和媚俗的“娱记”这么多年热衷于什么报道和评论,就是非分明了。从当年连篇累牍地报道《还珠格格》中某位明星的车祸丧生,到今天不遗余力地报道“82+28”的老少配婚姻,就足以说明这些媒体和“娱记”的不足为道了。
  可见,《记忆的证明》“热播无热评”的原因,最根本的是一些媒体和“娱记”们自身的媚俗!这十多年来,我们的电视剧创作,在不良的文艺思想的影响下,孳生出了不少劣质的文化产品,固然创作者应负其责,那些媚俗的媒体和“娱记”实在也难辞其咎!
  (摘自《文艺报》2005年1月29日曾庆瑞/文)
  
  影视圈的怪现象:“绯闻女主角”纷纷上镜
  
  目前,电视界寻找“绯闻”女主角上荧屏拍戏,似乎成了一种炒作的手段。因主动曝出“黄健中录音带性丑闻”而备受争议的张珏,最近受邀将成为邓建国主持的《约会》栏目的首席嘉宾。还有人正想邀请与赵忠祥打官司的饶颖,出演一部贺岁片的女主角。而自曝与高峰有私生子的王纳文也要进军影视圈,在央视拍摄的大戏《老爸老妈兄弟姐妹》扮演一个角色,尽管她以前学的不是表演而是音乐。如今连央视拍戏也赶这一时髦,实在令人感叹。
  选演员不仅要看演员本人形象是否与角色相适合,更要看他(她)的演技如何,这应该是常识了。但现在有人谁出名就找谁,甚至全然不考虑对方是否会演戏,是否与角色合适。这样不顾艺术规律的操作,其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吸引人们的眼球。
  (摘自《新民晚报》2005年2月1日俞亮鑫/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