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弘扬文化传统的文言文_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回归传统
 

弘扬文化传统的文言文_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回归传统

发布时间:2019-01-13 16:35:48 影响了:

  摘要:文言文的内容涉及广泛,对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文言文的有效教学,那么学生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作品中汲取了古人的思想营养,获取了古人的智慧精髓,并且能从经典著作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而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文化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就是转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切实转变、落实三个观念,即教材观、学习目标达成观和学生能力发展观,在实施教学行为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三观相融。教师要有教材观,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考纲、课标和教材,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整合教材资源,取舍得当,才会有单元设计和教学的自觉意识;所谓学习目标达成观是要求教师转变设定教学目标为设定学生学习目标,在教学时以设定的学习目标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我教什么,而是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是: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新课程在文言教材的编选中,不再考虑文本产生的时代先后、文本长短、文本语言的难易度,而是从文体认识、训练的角度出发去编选教材,必修模块一选的是叙事写人类散文;模块二选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模块三选的是说理、议论类散文;模块四选的是人物传记类散文;模块五选的是抒情散文。这样的编选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文体上的梯度,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出发,编者给咱们展示了一个由易到难的梯度,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看,叙事类散文相对容易一些,而在内容、语言理解上难度较大的议论、说理类散文则放在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有了初步积累之后的模块三,新课程一改过去按作品产生时代编选的做法,按文体编选文本,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达成课标要求。
  同时,每个模块对学生的训练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模块一学习训练的重点是“提要钩玄”的方法、模块二学习训练的重点是“品味语言”的方法、模块三学习训练的重点是“质疑问难”的方法、模块四学习训练的重点是“知人论世”的方法、模块五学习训练的重点是“披文入情”的方法,从五个模块安排的学习训练重点上看,它也有一定的梯度,而且是一种螺旋式的训练梯度。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高度关注这一点。
  新课程学习目标以及必修模块1~5的编排体系明确规定了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这就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从当今的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重言轻文”现象。所以长期以来,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文言文教学是在一种很功利的状态下进行的。教师的一般做法是“读一读,译一译,背一背”,然后总结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讲授文本时只就文句的表层意义与古汉语知识作讲解,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根本不涉及或很少涉及文本中的文学因素和人文内涵。在过分重视“言”的同时却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即文言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教师备课的时候不能深入地研读文本,课堂没有创新性,这样仅仅发挥了文言文阅读的工具性作用,却缺失了它的人文性功能,致使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比外语都难懂。所以学生叫苦连天,在语文学习的“三怕”中,将文言文列为第一怕。因为学生对烦琐的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的积累厌倦,导致对文本的人文内涵缺乏兴趣和关注,说白了,教师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据统计,高考中,学生的文言文答题得分率并不高,尤其是文句翻译题更是答得不得要领,笑话百出。这是因为他们只是了解了一些表面的肤浅的内容,并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文章的精髓,不能站在文学和人文的高度去审视古代的文化现象。还有个别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已走入了“重文轻言”的误区,对文本只是讲讲作者,背景和大概内容,这种泛泛而谈的教授让学生不能真正走进作品,走近作者,也无法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去评价,无论采用哪一种教法,都有失偏颇。文言文教学既不能“重言轻文”,也不能“重文轻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力求做到“文言并举”,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古代汉语和语法知识,积累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还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而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课标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想很好地达成这个要求,就要转变教学理念,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理念,力争做到言文并举,那么如何做到且做好这一点,如何把握言与文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度,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们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有的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纠结,一节课上“言”与“文”教学的时间如何分配?孰重孰轻?抑或平分秋色?实际上这些都不是问题,所谓“言文并重”是一种教学理念而非操作方法,有的文本可以以文言知识梳理、归纳和积累为主,文理分析为辅,有些文本则要突出文理分析,具体的教法因人而异,因文本而异,不一而同,应该做到文中有言、言中亦有文,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体现言文并重的教学理念。
  尽管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但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依然是文言文教学的“本”。教师应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对学生而言是母语,不是外语。阅读文言文虽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字一句“嚼烂了喂”的教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浅易的文言文,老师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只可借助于课下注释,不能参考“翻译大全”之类的辅助书籍),老师只在关键处点拨。遇到较深较难的文言文也不能一讲到底,教师“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促使知识类化,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通过归纳、整理,提高文言文独立阅读能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