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超文本”阅读教学探微|阅读教学
 

“超文本”阅读教学探微|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14 04:55:29 影响了:

   [摘要]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比较积极的变化,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僵化和主体意识淡薄等,这一切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高举“大语文”教学旗帜,进行“超文本”教学已变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 新课改 超文本 语文教学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比较积极的变化,但由于一些教师深受以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对新课改精神理解得不深入,语文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僵化,主体意识淡薄等,这一切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所以,高举“大语文”教学旗帜,进行“超文本”教学已变得非常必要。
  1.新课标呼唤阅读教学超文本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迎接新世纪对未来人才的挑战。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的责任。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前言”部分着重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超文本”的阅读来开拓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2.渐变的阅读环境难离阅读教学超文本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运,导致阅读方式的不断刷新。阅读材料不仅有以纸张为介质的各种文本,而且有了以屏幕为介质的光盘、网络等。阅读渠道除了传统文本外,大量的来自信息网络等现代传媒。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多元化的熏陶,对此加以积极的引导,这是阅读教学的责任所在。“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为了提高21世纪学生的阅读能力。
  3.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需要阅读教学超文本
  作为教材的文本,无疑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但也有其客观的局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看作是绝对真理,认为知识是一种假说,科学知识包含着真理,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即使是经典知识,它的正确性也是有一条件或范围的。知识在学生理解和接受前,对他们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因而学生对知识不能被动吸收,而应主动建构。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鲜活的生动的大阅读“文本”,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为新世纪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框架。
  4.阅读的本体规律追求阅读教学超文本
  过去,人们习惯于从单向和单纯的视角,认为阅读只是读者纯粹的“吸收”。这种“单程阅读论”违背了阅读活动的本体特征和自身规律。阅读体现的应当是读者和文本内外互动的“双重转化论”。即阅读不只是读物信息由外到内向读者的输入,它同时也是读者主体意识由内到外向“文本”的输出。“超文本”正是这种“输入”和“输出”双重转化的客观要求。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超越文本的过程。
  那么,怎样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呢?
  策略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借助想象超文本
  正是有了想象,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有了想象,世界才会多姿多彩,没有想象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同样的,没有想象的阅读是不可思议的,是呆板的,没有灵性的。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审美享受。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最美的树叶》这篇课文,谈到树叶“飘落下来”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用很有磁性的声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同学们,树叶现在就要和大树分别了,大家想象一下,树叶会怎样地落下来呢?它会用怎样的方式和大树作最后的告别呢?”于是学生的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有的学生说树叶会随着风儿慢慢地飘下来,挥着手和树妈妈告别;有的学生说树叶像蝴蝶一样飘下来,很优美地飞向大地;有的学生说树叶慢悠悠地飘下来,一步三回头地和树妈妈说着再见;有的学生说一阵风儿拉着树叶一起来看大地妈妈……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自已的感受美美地读课文,于是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学生的灵性被激活,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而学生的获得也远超出了文本。这种激发想象的教学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也是很有效的手段,因为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培养了创造能力,而且也会在课文的诱导空间中超越文本。
  策略二: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批判阅读超文本
  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既要“入书”,让学生深入作品,贴近作者,很感性地与文本“见得亲切”,又要“出书”,能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用比较理性的目光审视文本,以便“用得透脱”。这就要求学生对文本既要有“仰视式”的欣赏,又要进行“俯视式”的批判。《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第三学段要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第四学段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赵翼《闲居读书》),所谓“人读人异,人言人殊”,皆为“阅读个性”之显现。
  一般说,小学生的批判能力不强,但这并不妨碍教师对他们在这方面的培养和鼓励,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鼓励他们给课文“挑刺”,打破学生对编者、作者的盲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挑刺的内容,可以是标点、修辞,可以是文法、理念。教师如果重视这方面的诱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对文本的批判能力,批判能力是学生创新水平的一个重要表征。
  如新课标版第五册《金色的草地》是一篇文质兼优的作品,写了“我”在乡下生活时,窗外是一大片草地,上面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开放的时候,草地是金黄金黄,特别美丽。“我”和弟弟就在上面玩耍嘻戏,感到草地特别可爱。一位教师上课时,学生就提出了质疑:“老师,这草地这么漂亮,我们应该加以保护,怎么能够在上面玩耍呢?这难道不会踩坏草地吗?这兄弟俩的做法是不对的!”对学生的这种说法,教师真诚地加以表扬,并鼓励他给编书的专家写信,把自已的这种想法告诉专家。尽管下文怎样不得而知,但教师对学生这种“吹毛求疵”做法的表扬无疑是对学生批判意识的保护,在教学效果上能超越了文本。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