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调节作用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阅读障碍症 天才的苦难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调节作用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阅读障碍症 天才的苦难

发布时间:2019-01-18 04:02:39 影响了:

  [摘要]通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调节作用”的思路与方法的研究,采用SCL-90调查法,抽取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探索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探索出相对科学完善、确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为顺利开展和完成课题提供正确的指导性建议,为促进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体育 大学生 心理干预 思路方法
  
  1 研究目的意义
  
  心理健康,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其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才能发挥最大潜能以取得成就,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高等教育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双重职能,高校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最终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如果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那么就已经不是教育的不足和失误了,而是教育的悲剧与失败了。
  体育运动能消除心理紧张,宣泄不良的情绪,调节心理状态,使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使心理得到持久的平衡。本研究从体育的角度,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身体、心理特点的高标准化教学,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
  我国正在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其意义不仅在于健身,也在于建心。“健康”的概念也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方面的良好状态,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更广泛意义讲,这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发展。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大量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心身疾病病因的研究倾向于多元化,包括社会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分析;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恢复和预防中,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都在起作用。
  学校体育能增强体魄、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广为人知,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尚停留在一般的认识阶段,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基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高校应重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十分突出,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生人群的健康水平,严重影响“人才库”和“人力资源”,给国家发展和建设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结合2007年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等因素,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提出采用不同项目的练习手段进行体育干预,找出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对策和建议,构建一套有效的高校体育课程,对心理障碍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
  
  选择云南省部分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大学等)2005~2007级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分为实验组40人~50人和对比组40人~50人。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组成4个实验组。说明,每一个实验组样本由不同程度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组成。
  
  3 研究内容
  
  3.1调查和分析云南省部分高校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大学等)2005、2006、2007级的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80人~100人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80人~100名心理正常的学生作为对照组。
  3.2将两组学生分别编班,进行体育锻炼实验
  依据学生心里调查结果,将其分为焦虑和抑郁两组,分别在两组中随机抽取学生编为锻炼组和对照组。
  3.2.1实验组
  3个月为一周期,进行一到两个周期(依学生心理改善程度来定)。中等强度130次/分~150次/分的体育锻炼;心率=安静时心率+ (最高心率-安静心率)×0.6最高心率用220-年龄;锻炼时间,每次进行20分钟~60分钟锻炼效果最好;锻炼次数,每周锻炼3次~4次为宜,但不能少于3次;运动负荷,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3.2.2对照组
  对心理健康学生随机抽取同样组数、人数的学生进行同等条件的锻炼,在练习时段结束后,与心理障碍组进行对照。
  3.3对所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过程中对测试学生采用《体育活动等级表》(PARS-3)对其运动量进行了测试。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研究方法
  4.1.1文献资料法
  采用现代文献查阅的方法(中国知网),收集1992年以后,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资料,为设计调查内容提供基础材料。
  4.1.2制定相关标准
  纳入标准。躯体基本健康、无特殊疾病,适合运动锻炼的本科学生(由各校医务室提供情况)。
  排除标准。心血管系统疾病、传染病的急性期、残疾学生、外籍留学生等。
  4.2调查法
  4.2.1专家访谈法
  走访国内从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专家,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对调查内容进行专家咨询,为最终完成调查问卷奠定基础。
  4.2.2问卷调查法
  调查内容: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昆明师专等)2007年~2008年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80人~100人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80人~100名心理正常的学生作为对照组。
  基本情况:学校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体育设施、是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等。
  体育课信息:次数(周)、时间(节)、内容(月)、教学计划(学期)、阻碍和影响体育课效果的因素等。
  课外活动信息:内容、形式、学生参与情况、体育锻炼主要内容(特色)等。
  
  5 实验法
  
  依据学生心里调查结果,将其分为焦虑和抑郁两组,分别在两组中随机抽取学生编组。
  
  6 拟订心理干预方法
  
  6.1行为疗法
  6.1.1满罐疗法。教法:在上课中安排实验组学生两人一组,在教师统一组织教学下,同学相互纠正健美操动作,通过增加接触来客服心理障碍,进而习惯与人接触。
  6.1.2示范动作。教法:在课前安排学生带操。
  6.1.3正强化法。教法:在学生上课过程中,教师的言语以鼓励、表扬学生为主。
  6.1.4社会技巧训练法。教法:每节课结束前,安排学生10分钟的交谊舞学习。
  6.2认知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教法:在难度动作教学中,通过自身动作由差到好的转变,让学生的消极态度、看法逐渐改变。
  6.3来访者心理疗法
  教师营造好的班级气氛,并在课堂上提出积极向上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增加对学生关注爱护。
  6.4暗示疗法。教法:教师在语言、动作、表情上给予学生鼓励、表扬的暗示。
  6.5松弛疗法。教法:在每节的课后(尤其强度大的课),教师用放松法安排学生做身心的调整。
  6.6森田疗法。教法:在课中,教师教学有意加大学生的运动强度,使学生无暇顾及自身的焦虑情绪。
  
  6.7移精变气疗法。教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行为、教学用具、教法转换等,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到转移。
  
  7 小结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健康下降的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调节作用”的思路与方法的研究,采用SCL-90调查法,抽取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探索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探索出相对科学完善、确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为顺利开展和完成课题提供正确的指导性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和提高心身素质发展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为今后实施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促进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春芳.体育教学中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调控.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3).
  [4]张建华,殷恒婵,钱铭佳,杨铁黎.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体育与科学, 2001,(1).
  [5]许同海,李少铎.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0).
  [6]张立敏,张力为.身体锻炼能提高自我观念吗――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7]吴秀琴.浅谈有氧素质在心理应激中的作用.福建体育科技, 1997,(2).
  [8]钱晓林.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体育科研,2001,(3).
  [9]叶建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干预措施.湖北体育科技,2004,(4).
  [10]朱淦芳,章巨焕.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分析对策的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4,(4).
  [11]李景山,张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健康心理导控.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2000,(4).
  [12]漆昌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及特点.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3).
  [13]仇有望.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4]高斌,鞠传进,李瑞.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因素的关系.体育学刊,2001,(3).
  [15]张新安,高彩云,彭洪涛.论高校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体育学刊,2000,(4).
  [16]张晓虹,沈丽琴,李梅.体育运动习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17]许同海,李少铎.学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云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编号:)07Y2165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