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技术技能至上”不是就业导向性的体现_娜可露露一技能有导向吗
 

“技术技能至上”不是就业导向性的体现_娜可露露一技能有导向吗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3:59 影响了:

  编者按: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职业教育,既要体现就业导向,又要始终坚持把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战略目标。但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如何把握以就业为导向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本期刊登此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前的高职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及职业变动的需要,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面向未来的选择,是高职教育的战略性主题,人的可持续发展呼唤高职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型
  作者简介:王桂龙(1962-),男,江苏扬中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教育学硕士(高等教育学专业),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黄隽(1964-),女,江苏常州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从事高职数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4-0027-0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技能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职业技术教育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是扩展到增强劳动者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着眼于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技术技能至上”的职教思想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羁绊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序言中强调:“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将教育作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条件。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实质是“指个体生命开发的长度之持久、广度之均衡、深度之透彻”。简而言之,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高职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很强的就业导向性,以具体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培养为主线,且特别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并将这种思想推向极至,奉为高职教育的圭臬,定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有失偏颇。诚然,按这种思想培养的毕业生岗位针对性强,能较快进入角色,较快熟悉所在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提高了用人单位的工作效益,节约了成本,较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这种表象之下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忽视行使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漠视以人为本,忽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更加注重技术因素,技术至上、实用主义和功利化倾向更加明显。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与家长无形中将高职院校视为就业前的职业训练所,他们看重的是受教育之后所能获得的边际效益,使学校及学生不同程度地“物化”和“工具化”了,从物质层面看,这样的个体生命势必不能适应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及职业变动的需要,缺乏不断自我发展和创新的后劲,难以应付日益多样化、综合化的现实问题。由此导致的将是个体获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手段――职业活动的丧失。从精神层面上看,“把人看成经济的工具,职业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掩盖了人的其他一切可贵的禀赋”。其个性和潜质得不到充分发挥,作为人,他的个体精神和生命价值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以通过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而提升其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这种“技术技能至上”的职教思想已经成为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羁绊。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西方价值观(只重视物,轻视或忽视人的品质、内在精神培养)的影响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片面追求对人的应时性的专业技能的机械训练。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漠视,几乎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通病。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所深刻指出的:“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顺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教育中的这种政治中心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知识和技术中心主义思潮导致盲目地采用极端片面的开发人力资源的模式,以浓厚的工具主义和经济主义色彩的培养目标作为自身追逐的基本对象,偏颇地将人铸造成为客体和功用意义上的某种“材”,直接导致教育哲学理念的畸形化。
  
  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新颖的发展观下,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内涵也应发生新的变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职业和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传统的职业岗位在不断萎缩,而代之高技术含量为主的新的职业岗位。马克思早就预言,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化必然使劳动分工不断发生变化,造成工人的大量流动,使得工人不断地从一种生产劳动职能转入另一种劳动职能,从一个生产部门流入另一个生产部门。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5年内33%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的调换工作岗位。据美国劳工部的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和工作的变更将会达到6―7次之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人更换职业岗位的频率也在加快。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社会人员更换职业的趋势会不断增强。而不同的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要求各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职业岗位上,由于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加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工作需要。因此,从培养目标到专业和课程内容都围绕着狭义的职业岗位的“技术至上”、“技能至上”的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劳动力流动的变化和职业的变动。换言之,高职教育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就业,更重要的是毕业生有无对职业变化后的适应能力即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多种机遇和众多的职业选择,那种终生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充分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正是由于社会发展向人们展示了新职业、新岗位和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因而使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这就向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出了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促使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勤于获取知识、善于学习新技术,从而把握发展机遇,适应新职业新岗位。“因为一个人必须不仅为工作作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作好准备。”
  
  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技术与职业教育设计为“成为每一个人的普通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解科学技术、职业领域和人的价值以及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打下基础。……允许个性和性格的和谐发展,培养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培养理解、判断、鉴别和自我表达能力。”在此背景下,未来高职教育发展将呈现如下创新趋势:高职教育将从单纯的经济工具教育向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化。
  “技术至上”“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忽视了人的(学生)品质、内在精神培养,以及作为社会中的人更广泛的知识理解。其结果是,人类不能控制、甚至不能决定日益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基本方向。20世纪西方文明的发展史也表明,推崇只重视物而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倘若没有高于能力之上的力量制约它,必然引起社会和自我的迷失。就社会而言,当能力成为核心并急剧膨胀而没有其他力量制约它时,便会引起人类不择手段地利用自已的能力去征服自然,创造财富并“最终将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正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维科夫所说:“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仅仅与具体生产、具体技术与具体工艺挂上钩……我们具有的残缺不全的人性被狭隘的职业教育和因循守旧的片面活动所歪曲”。
  现今更多地强调青年学生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即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坚决地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要我们的学生借助其青年时代,尤其是大学阶段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所有这些都是围绕人才素质这个核心、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展开的,高职教育也不应例外。
  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强调21世纪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并提出了“第三张教育‘通行证’”的概念,指出,要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通行证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要求培养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跟踪和评估能力。”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职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集中反映在教育教学的目标上,要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而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教育面向未来的战略性选择。
  在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快速进步、职业岗位快步变动的今天,人们感叹,有多少毕业生还坚守在当年学习的专业岗位上,还在运用当时学到的具体专业知识?答案显然不在多数。正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所说“不管你是否愿意,你将面临更加波澜壮阔的变化,也将面临更具挑战与更加复杂的困惑。”我们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对未来职业岗位的变化,面对人生路上种种困惑,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如何面对,帮助学生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而能够帮助学生的就是把他们培养成既有一技之长又有全面素质,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人。这是高职教育面向未来的战略主题,也是高职教育面向未来的选择。
  
  四、人的可持续发展呼唤高职教育的转型
  
  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对高职教育的内涵作出新的阐释。目前流行的对职业教育的界定多以职业为目的或实质。由上述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以“胜任某种岗位”、“具备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能力”,其局限性显而易见,长期下去,将是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偏废。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既要立足于眼前就业的需要和岗位的需要,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也要立足于社会岗位的不断变化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应发展成为人生存教育(或谋生教育)、人的发展教育,为其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第一,办学理念由“能力本位”观向“素质教育”观转变。从概念上说,“能力本位”确实存在着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局限。无论把能力理解得多么丰富和宽广,但作为人的发展目标的构成因素之一,它不能涵盖知识、情感、意志、道德、人格、个性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在科技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所必不可少的。虽然高职教育有其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和侧重点,但不能以侧重点和阶段性目标代替以素质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理念的共同母题。在现代工业文明勃兴而导致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的时期,高职教育要高度关注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使之与智力因素圆融并进,从情智分离到情智融合,“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种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因此,在理念定位方面,高职院校要强化素质教育。
  现代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强调人本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在从业必需的价值观念、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得到体现。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良好的技能、事务、职业、专业教育和培训的终极目的。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人文精神,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人文精神看起来与专业工作的需要不那么直接相关,其实不然,大量成功的典型事例证明,支撑一个人在职业、专业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往往是人文素质。所以,素质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与统一起来,超越了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的不足,使学生有了更为全面、坚实的基础。
  第二,培养目标由“技术技能型人才”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应有一定的前瞻性。诚然,从事职业活动是人们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手段,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获取一定的就业能力是他们的第一需求,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要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有时可能不得不变换职业,高职教育仅仅让学生获取岗位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只看重眼前功利而放弃一生可持续发展的“近视”模式。只有赋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在高职教育中适当的权重,并与人的其他方面特质的培养达到有机的协调和组合才能体现它的作用,否则,专业技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职教育应以此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兼顾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使两者有机结合,兼顾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既满足学生就业和谋生的需要,也考虑其整个职业生涯的需要,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这符合就业导向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三,教育的目的由使学生“被动学会”向“主动会学”转变。在知识经济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有造就,不仅仅看他现在知多少,更重要的是看他将来还能学会多少,而将来能学会多少,则取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从“被动学会”到“主动会学”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主动会学”。《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高职教育应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既重视学生资格证书的获取,更要重视学生获取资格证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离开学校后会获取资格证书。
  “如果说个人发展的继续必须以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为前提,那么这种能力只有在向一位或数位教师求学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因此,高职教育在质的深度、量的长度和广度上均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达成之效度。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自身须有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理念,视教学为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从而以不懈拓展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求知、建树、创新昭示榜样、注入驱力,在此前提下,创新性地改革教学策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并使这种不仅作为获得知识之有效手段,而且蕴含着很高智慧价值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内化为学生结束课程学习后继续求知及适应瞬息万变之未来的基本能力。故而,教师既要给学生“面包”,也要给学生“猎枪”,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激励求异,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作为学生憧憬并追攀的学习境界。要尊重差异,使学生有充分的心力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谋求特定的可持续发展。要发扬民主,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调动学生深入探究、追本溯源的浓厚兴致和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0,75,85,76,138.
  [2]潘涌.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J].教育研究,2001,(11):34,35.
  [3]转引自李洪波,李剑平.知识能力人格素质.https://www.省略/html/yanjiuziyuan/huikan/2004niandiliuqi/200-6/0923/453.html
  [4]〔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5.
  [5]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8.转引自赵欣.卜安康.由技能为本走向生命发展----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未来职业教育的创新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6]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转引自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372.
  [7]〔美〕斯宾塞・约翰逊著,吴立俊译.谁动了我的奶酪[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8]〔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顾瑞荣等译.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