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事例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一项系统工程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事例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一项系统工程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4:24 影响了: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然而,对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把握“知、情、意、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构建“三维一体”的系统工程。
  
  认知维:提升“责任认知”是基础
  
  1.开发学校德育课程系列,为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充实的理论支撑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体现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是集中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载体,它居于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德育目标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德育课程的实施。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立足学校自身,开发学校德育课程,为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充实的理论支撑。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改进与提升。师生参与是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高度关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结合,充分调动师生双重主体参与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为课程开发提供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高度重视学生对德育课程学习的可选择性,使课程能满足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与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学得愉快,学得有益。
  2.寓责任教育于各学科教学
  新课程不仅强调德育课程的建设,更明确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这就使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存在于德育课中,还要蕴涵在各科课程中。德育需要载体,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在课堂中进行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因为学科课程内容不仅涉及普遍客观的知识,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内容要融合于学校生活和各科教育中,在方法上要以探究、商量和讨论为主,他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是学生进行体验的前提。新课程要使社会责任感培养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做好其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并懂得挖掘各学科的德育潜力,让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化学学科可以在学生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处理好危险的化学药品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3.适度灌输和积极引导启发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强调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体验责任,从而使思想得到提升,反对把责任感教育等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注重条条框框,死记硬背。但是,我们并不是因此完全否认道德灌输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任何道德行为必然受一定的思想理论支配,不受任何思想和理论支配的人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的,只有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才能引导学生实践正确的方向,提出正确目标。当今是价值选择多样化的时代,而中学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很多事物还缺乏正确判断。如果学校、教师只鼓励自由选择或不加以正面理论灌输和积极引导,无疑是放任自流。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中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从而无法明确自己作为社会人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因此,新课程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仍需要适度的道德理论灌输与正确引导。当然,这里的“灌输”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积,或一味地“管”“堵”“统”,而是强调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联系实际案例法),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获得正确认知。
  
  情感维:激发“责任情感”是动力
  
  1.开展系列校园教育活动
  我校以“感恩”为题材开展了“心存感恩,成就人生”――“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师长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等主题教育活动,说感谢、写随笔、与父母师长深入交流、编辑家庭老照片、了解家史、分享情感体验。通过感恩教育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唤回孩子的感恩真情。以“民族精神”为题材,举行系列教育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发挥优秀示范群体的同伴效应,以正确积极的舆论引领校园
  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学生应该被引导形成优秀示范群体,在他们自身不断追求进步的同时来影响整个学生群体。学校应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要通过认真考察,在学生中选拔产生,要发挥他们在校风学风建设、社团管理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共同进步。同时,校园应重视舆论的作用,通过校园网、学校广播站等在校内外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与丑恶现象。舆论宣传应注重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指导道德选择,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与道德机制,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整体面貌的改善,使道德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从而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造就一支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为人师表。教师的师德高,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以言立教,而且要以身立教。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教育机制,建立以师德为重点内容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将教师的师德与教学质量相结合,全面考核教师的工作绩效,促使教师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意志维:锻炼“责任意志”是保障
  
  1.加强自我教育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由己及人,由内向外,逐渐扩展、升华的情感体系。在这个情感体系中,学生要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人们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过程。责任意识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投入。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责任教育的成功与否。学生要树立“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有勇于、敢于承担责任的意志。社会责任体现在很多微小而具体的地方。台湾名校校长高震东就认为“天下没有大事,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要培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和意志。
  2.引导真实道德冲突
  新课程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力求改变以往教育中常常出现的学生“知行相悖”的现象,引导学生正视道德冲突。虚拟道德冲突情境中的道德教育,虽然可以解决部分道德认识问题,或引发道德情感,但是这些不是真实的道德冲突,和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毫不相干,通常也并不向受教育者提出道德行为要求,未必能真正形成道德意志或导致真实道德行为。因此,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证所设置道德冲突的真实性和道德结构的完整性,提出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真实冲突,提出明确的道德行为要求,加强道德实践,促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产生。比如在讨论“爱心”时,可以鼓励同学们给地震灾区的人们捐款、捐物、献血或用实际行动来帮助身边的人。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嘴上说一套,而在德育行为中又缺乏意志,言行相悖。
  3.尊重学生权利,培养学生的管理主体意识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责权主体地位。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改变管理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管理主体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重要意义。在现实中,我们要通过团委和学生会干部竞选上岗、纪律值周、劳动值周、学生监督小组参与学校部分工作的监督与评价。每学期定期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在校园网上开设学生论坛,开通24小时学校热线电话,开展“我为学校献计献策”活动等等。学校和班级对此应给予重视让学生都来体验承担责任的甘苦,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主动负责的精神。
  
  付诸“责任行为”是关键
  
  1.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上有其自身的优势。学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德育研究性课题为抓手,让学生在亲身参加实践与探索研究过程中,去发现、思考、分析乃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获得丰富感受、体验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过程中,完成道德的内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题研究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师生感情。学生在选择承担个人任务时,责任认识能力、责任选择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承担任务时,个人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得到增强。研究性学习活动也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外在评价都得到提高。学生体验到的成就感有利于巩固活动中形成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2.组织各类青年志愿者活动
  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个体与他者、社会、外在世界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社会,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将责任情感真正付诸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在实践中成长,这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渠道。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个绝好的载体,它突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形式多样,如:敬老服务,到德育基地担任义务讲解员,爱心助学和义务献血;到交通要道义务执勤,到社区打扫卫生、清除“牛皮癣”,每年植树节参加义务植树等等。
  3.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获得或改善学生学习条件为目的,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偿的实践活动。它对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许多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真实体验。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鼓励中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深入实践,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真正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也增强了学生的节俭意识。同时,中学生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国情、民情和社情的认识,并根据社会需要对自己的学习目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调查表明,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都比较成熟,大多能够体谅父母,利用勤工俭学等途径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了解社会、锻炼能力,为以后做准备。
   (作者单位:湖南常德市第二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