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 联想和想象是作文构思的双翼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 联想和想象是作文构思的双翼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2:22 影响了: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我们又该如何加强作文的真实性,兼顾作文的文学性?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都不可忽视也绝不能回避的问题。   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的是做诗,作文亦应如此。真实乃作文的命脉,这是常识,这个“真”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真人真事真景之“真”,二是艺术真实之“真”。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艺术之真,离不开生活之真,是本质的真,来源于生活,高于现实生活。
  至于作文的文学性,笔者认为应该是首先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进而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形象思维、文学的想象性进人文学的状态,并进而让学生以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而绝非在中学阶段为培养作家打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是天赋异禀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写真人真事真景,抒发真情实感,算是抓住了作文的根本。
  作为语文教师,平时要对学生提出“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的作文要求,并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文任务,提高作文水平,惟其如此,才算是真正地抓住了作文的根本与命脉。
  关于真实性问题,前人的论述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清・王夫之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桐城派大家刘大�则说:“譬如大匠运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两位古人都从题材的角度强调生活真实于写作的重要意义,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是这样说的:“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也是把真实性放在写作的首位。法国大作家雨果明确指出:“诗人只应该有一个模范,那就是自然。”此处的“诗人”指的是文学艺术家,“自然”即现实生活。古今中外艺术大家在谈到写作的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一个“真实”的问题,充分说明了“真实”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至于抒发真情实感的问题,古今中外也不乏格言来阐明,如“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人情”;“为情而造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本也”;“强哭者虽不而不悲,强怒者虽严而不威”;“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一切作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于哀撰华章,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情真则文活,情虚则文败。
  纵观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篇什,都足以说明“突出真人真事真景,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意义,屈原的《离骚》抒写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现实,其情其志可昭日月。两千多年过去了,可它仍充盈着生命力,我们仍可从中看到一个忧国忧民、特立独行的屈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写家庭、写人物的身世及生活琐事,反复抒写自己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对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可以说是字字滴血,声声落泪。那沉痛,那悲哀,令人肝肠寸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自己亲历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生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让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催人泪下。再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袁枚的《祭妹文》,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林觉民的《与妻书》等等,无不是以一个“真”――真人真事真景真情而感人至深,名垂后世的。现代的,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等,也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即使是议论文体,也同样不能不遵循这个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是因为恩格斯熟悉他的同志和亲密战友,写得真,才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鲁迅的杂文,透视世风人情,刻画讽刺,高人一等,入木三分,至今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我想毋须再举更多的例子,上面这些已足够说明问题。而在我国广为人知的都德的《最后一课》在法国中学没有这一课,甚至许多法国人也不知都德是何人,就因为这篇小说的故事与现实不符。这从反面说明了文学真实性的重要啊!
  究竟如何抓住这一根本命脉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表达交流”中写道:“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这就给我们的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可是,当下的中学生,三点一线,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生活中、社会上的人和事,于他们基本上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会主动去观察,去思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懂得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这一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目前新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之际,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切实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中、自然中,感受、体验、提炼、升华自己平淡的日常生活。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抒真实的自我感情,并进而“写熟悉人,叙身边事,说平常理”。语文老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使之“写真话,写心里话” (张中行语)。于学生而言,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与中、高考的作文中,一定要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从记忆的海洋中,撷取自己体验最真、感受最深、冲击力震慑力最强的材料,辅之以一定的写作技巧,从而写出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并具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来。粜真如此的话,那就可能掀起情感波澜,或让阅卷老师心湖为之一荡,鼻头为之一的,眼泪为之一滴;或让阅卷老师心头为之一喜,眉头为之一展,笑靥为之一绽,当然最终分数也就会自然而然为之一提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返璞归真了!
  以上笔者强调了作文的真实性问题,似足,是否作文就不讲究文学性呢?绝非如此!
  叶学语文教师虽然没有培养作家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完全应该为对写作有浓厚兴趣的中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养成他们的写作习惯。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明确,目前文学教育已经成为中学生语文教育的重点、热点,是中学语文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写作教学自然也应该向文学性写作过渡成为文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写作,写好作文,从而解决写作教学难以大见成效的问题。且看多年来中 考、高考的作文题已经很少有再限制文体的了,而且写作的空间也在不断地拓展,这就是在向文学性写作迈步。从中学生写作的实践来看,不少学生有意识地模仿一些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诸如谋篇布局、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来进行写作;或者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描述;或者如鲁迅先生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或者运用小小说、散文、故事新编、童话、寓言、戏剧、诗歌、杂文等文学体裁来刻画人物,表现生活,抒发感情,阐述观点,在高考中佳作迭出,如《赤免之死》《明镜高悬》(小小说)、《蓝色蛹・金色蝴蝶》《清欢》(散文)、《怪空下岗》《梁山论“杂”》(故事新编)、《四幕剧》《孔明挥泪斩马谡》(戏剧)、《狼与农夫》《一只苍蝇的自白》(童话)、《百元钞票的自述》《寒号鸟筑巢》(寓言)、《站在黄花冈门口》《站在雷音寺门口》(诗歌)、《我看“早”》(杂文),等等,等等。还有一些虽为实用文却体现了很强的文学性的佳作,如《谏屈原书》(书信)、《一次对学生随笔的游览》(随笔)、《在自然中生活》(演讲稿)、《一个落榜考生的日记》(日记)。另有一些创新文体,以其新颖的体裁表现了颇强文学性的佳构,如《从泪到血――孙膑访淡手记》(访淡的)、〈吊屈原赋〉(文言文体)、《选择三叠》(蒙太奇体)、《用双眼看世界――网络个人主页设计》。可以说,每年的高考作文佳作,其文学性让人眼睛一亮,令人拍案叫绝。由此可见,作文的真实性非常重要,但作文的文学性也不容忽视。
  为此,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性写作,以期不断提高其作文的文学性。
  
  一.引导学生细读文学作品
  
  写作需要阅历,阅历的增加不外乎两条途径,一足行万里路,二是读万卷书,即个人阅历的增加和阅读的拓宽。我们无法使学生迅速增加个人的经历,我们却可以选择拓宽学生的阅读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引导学生细读文学作品,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老师要注意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品味,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如此以来,对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和文学敏感性的裨益多多。
  
  二.引导学生从改写起步
  
  从改写唐诗宋词人手,进而因势利导让学生写作诗歌、散文;同时,还让学生改写故事或编写故事,俟时机成熟,让学生写小小说,新编故事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鼓励学生运用文学体裁及文学手段来写人叙事绘景,表情达意,以提高其作文的文学性。
  
  三.促使学生长久地保持写作兴趣并充满信心
  
  写作教学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培养和持续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教师要舍得花气力耐心修改并推荐到报刊上发表,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写作的兴趣,也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同时教师应把所有学生的作品汇编成册或放到校园网进行交流,教师要指出每一篇作品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好!
  综上所述。真实性与文学性恰似鸟的双翼,缺一不可。真实性是作文的生命,文学性乃作文追求的境界。我们既要在作文中紧扣真实性,又要注重文学性,使二者相得益彰。诚如此,我们的写作教学就完全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