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让人文的光辉漫过数学课堂_让城市闪耀人文光辉
 

让人文的光辉漫过数学课堂_让城市闪耀人文光辉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9:18 影响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还包含着人文性,要让它脱去僵硬的外衣,就要彰显其人文内涵。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确立人文理念、弘扬人文精神,展现人文关怀,将各种人文因素优化组合,滋润渗透,使数学课堂,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让学生倘徉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激发人文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开启智慧的大门,还获得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让人文的光辉漫过数学课堂。
  
  一、课堂设计中,注入人文理念
  
  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必须确立人文理念。教师要摒弃数学教育只重理、不重情,只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只有这样才会使数学教学充满情趣,焕发生机。数学教育中的认知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才会相互交融、共同促进,数学教育才会健康地向前发展。
  如果教师没有确立人文理念,势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缺乏情感,缺乏人文关怀。数学也就会被演绎成为纯形式化、逻辑化、符号化的知识,因而会让学生觉得它面目可憎、令人生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丝毫领略不到数学的美妙、数学的神奇和魅力。课堂缺少生气,激不起波澜,于是学生的智力疲劳加剧,厌学情绪大增,对教学内容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教学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简单的统计”教学片断示例
  学生完成书上的练习,教师巡视,选出几位学生的作业,准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评。其中一位被拿走作业本的女孩向老师表示自己还没有完成,教师点头示意知道了。教师一一展示学生的作业,最后把这位女孩的作业也展示了。
  教师:“这幅统计图有什么缺点?”
  学生:“少了表明各条形的数据。”
  教师:“以后在作图时可不能粗心大意。”
  显然,这位教师还没有很好地确立人文理念,在他心中,对知识点的关注比对学生自尊的关注显得更加重要。不然的话,他不会在明明听到女孩说没有完成后,还这样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她的作业,甚至提出“这幅统计图有什么缺点?”的问题。教师的本意是提醒全班同学细心,但却因此伤害了一位学生,损害了师生之间互尊互谅的情感。如此缺乏情感,缺少人文关怀,学生又怎么会敞开心扉接纳教师,又怎会对学习感兴趣,又怎么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呢?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确立人文理念,要有积极的人文教育心向,要想方设法从心理上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两者之间的亲和力。为活化数学课堂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
  
  1.联系生活实际,再现生活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只有回归了生活的数学,才能作为学生丰富人性和潜在灵性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及时将具有生活背景和时代气息的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因势利导激发其人文情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关注自我,关注自然和社会,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形成积极的态度与情感。
  例如,在教学统计图时,教师让学生将最近美伊战争中,各国受伤、丧生的人数制成统计表后,提问:你能从中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又如教学圆周率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激励学生要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创新能力。用简短的几句话,深深地打动学生,感动学生。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人文情感。
  2.倡导合作交流,营造民主氛围,点燃人性的火花
  课堂上,教师要真正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尊重、学会共享、学会助人。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实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点燃人性的火花。
  “化简比”教学片断示例
  课堂练习:把: 化成最简整数比。
  生甲:(上台板演) : =8:11
  同学们哄堂大笑,并传来“反过来了”的议论声。
  教师(示意学生不要笑):这位同学,请说说你这样做是怎么想的,好吗?
  生甲(腼腆低声地):我发现前项和后项的分子相同,所以比就是前项和后项分母的比。
  教师:是啊,这个比的前、后项分子确实相同,你真善于观察,会动脑筋。
  生甲稍稍抬起了头,眼中透出一丝亮光。
  教师:但是,化简后的比与前、后项的分母究竟有没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呢?
  学生思索,许多学生还在纸上写写画画,继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上述案例的诱人之处不是巧妙的设计,也不是精彩的互动,而是体现了师生互动交往中的一个人文侧面。教师并不以权威的身份,轻易否定学生的结论,而是宽容接纳,亲和引领,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的思考角度,使其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开展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双重发展。正是有了这样人文性的课堂环境,数学教学才能真正地把“为知”与“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得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课堂延伸中,彰显人文关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是说,在教学评价中彰显人文精神,实行激励性评价、人性化评价,是新课程赋予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要使命。教师要通过评价培养学生兴趣,建立学生自信心,完善学生人格,开启学生智慧。
  如作业时,可以评出“作业标兵”“计算大王”“数学智多星”和“探索行家”等。对作业有错误的学生,先点拔,再鼓励,多用“有进步,再努力!”“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等评语。使学生体会到老师浓浓的爱意和充满智慧的人文关怀。在用活传统批改符号的基础上,可引进和创造一些个性化符号,并赋予这些符号寓意与“生命”,使学生在作业本上看到的不再只是冷冷冰冰,不带丝毫感情,只有判断功能的符号,而看到的是会说话的“符号生灵”,是充满智慧的天使,是教师与他们亲切对话的使者。如:一个数既是60的约数,又是30的倍数,这个数是____。这一题的答案有两个(60和30)。但有部分学生因没有考虑全面只填写了一个答案。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批改时若不打“×”,而是采用在一个答案后画一个“○”的方法,提醒学生再作思考,将漏掉的答案补上,则会让数学批改体现出更多的启发性和人文关怀,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
  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活化数学教育,赋予数学教育以灵性。努力唤起学生自己生命与心灵的对话,帮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灵魂的工程师,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李再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