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学生自主课堂 让学生自主,使课堂生动
 

学生自主课堂 让学生自主,使课堂生动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5:58 影响了: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教学目标及落脚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大纲更多地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规定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少了主动性,多了依赖性,同时也缺乏学生对过程的关注。而新课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更加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学才是最有效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更新自己的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角色的转变,下面结合实例对如何引导学生角色的转变,如何让学生更主动的学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教学内容设计入手,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尤为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理念在探究实验中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例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实验来探索,因此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许多老师又重新走上老路,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老师成了课堂的中心,学生再次成了被动的学习者。叶圣陶先生有言“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改下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更多的是引导者的身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主旨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就可以体现学生间的分工合作的关系,在课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讨论,交流,并自行设计表格罗列出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及各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间进行交流,订正。学习必修3《其他植物激素》这一课时,同样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把不同的植物激素的功能,在生活中哪些食品应用到激素,以及食品中运用激素是利还是弊等问题以PPT的形式在课上呈现出来,学生上台讲述,并谈谈自已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避免出现在一节课上老师单纯讲述的现象。在公开课《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艾滋病的相关内容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分析,同时查找相关的资料制作PPT的方式,课上在研究性小组同学的“带领”下进行了讨论,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只要用心,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式,而这些教学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可以改变以往死记硬背教材的内容,且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而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增强,摆脱了对老师,对教材的依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二、从特定教学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是学生顺利进行角色转换的关键。教师可以为实现某种教育目的而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是真实的情境也可以是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学生自然而然地通过体验感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主动的心灵塑造者。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作调查记录。部分老师考虑到专业的局限性(对周边植物了解不多),在课堂上大讲特讲调查的过程,即所谓的在教学过程中“纸上谈兵”,学生肯定是没有收获的。因此本节课一定要让学生到身边的环境(如校园)去身临其境地做一次调查,并能在自己设计的调查表中认真记录所观察到的生物种类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等内容,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学生的主动性意识得到了增强,并在活动中培养了调查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上是永远所不能达到的。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引入环节,可以请一位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读杜牧的《流萤》,再现了生活中熟悉的画面:夜空中与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让学生思考谈论: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通过这种情境的构建,学生倍感亲切,发言踊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三、面对学生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不能完全脱离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但并不等同于在学生出错的时候,老师就抛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应该通过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部分学生面对高倍镜下的根尖细胞时不知所措,这时老师不能急着上前给予寻找,而应让学生分析:“要观察分裂期的细胞,先要寻找根尖哪一部分的细胞?这一部分的细胞有什么样的特征?”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学生最后得到的色素带不平,同样也要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的根源:“划滤液细线时划的不齐?”“滤纸条放入层析液中时是否放歪了?”这样做比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角色也发生转变,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四、《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案例分析
  在《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上台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搜集资料,集体讨论等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看法和意见,使学习变成现实有趣的过程,把如何更有效的解决问题放在本节课的首要地位。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是新课标中“稳态与内环境”这一主题所要求掌握的具体内容标准,学生在初中及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对此有所了解,但了解得还不是很深刻。如单纯地按照书上的步骤讲述下来,学生接收的都是结论性的语言,学习缺乏热情,求知欲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且学起来兴趣更浓厚,对此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内容,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让兴趣小组的同学课前设计一份有关艾滋病的问卷,发放包括本班在内的3个班级,收回进行统计分析,将统计结果做成PPT的形式给予展示。同时通过查找资料,针对艾滋病的相关内容制作课件,同样由学生上台讲述。因此,原本一节较枯燥,总结性较强的教学,变成了一节可供老师、学生充分发挥的互动式课堂,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极大地发挥,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所要阐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学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将这种知识最大限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培养了洁身自爱,善待生命的生活方式。
  有了这个总体设想之后,笔者便确立了本节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参与,注重他们参与的效果。首先把这节课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引入,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的三道防线)做简要的复习,体会这些防卫功能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必不可少的保障!这也是学生开展后续活动的根据。接下来以“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过渡到第二环节“自身免疫病”,在这个部分,通过flash展示几种自身免疫病的例子,讲述其患病的机理,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自身也可能存在物极必反的情况,要给予客观的面对。第三个环节“过敏反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通过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过敏的特征,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课堂气氛也渐渐地活跃起来,为后面第四个环节“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做好了铺垫。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请研究性小组的一名成员结合问卷的内容及回答的情况给予肯定及部分的修正,当中不乏缺少常识性的知识――如“世界艾滋病日”�“红丝带的含义”等,接下来针对问卷中出现的疑惑由另一名成员做了详细的介绍,重点为艾滋病的病因、死因,预防措施,传播途径,如何看待艾滋病病人等内容,在此过程中穿插了互动小环节――“下面哪些做法不会传播艾滋病?”�“你是如何看待艾滋病患者?”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只是扮演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了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参与性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的,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角色的转变,不断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为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主人。
  (责任编辑:陈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