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提问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提问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4:25 影响了:

  提高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评判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指标是学生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视角,从这个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与追寻教学有效性是等同的,只不过提高教学质量更似是一种诉求与愿景,而追寻教学有效性更多的是一种形态与思维,一种行动与策略,或者换句话说“通过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随着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实践与实现生物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试从课前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教学评价等方面全方位来探讨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诠释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一个较流行的视角这样认为: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如果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或者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均可归为无效或低效教学。但这仅仅是从教学效果或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界定有效,其实,借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有效的涵义还包括有效益――教学效果或结果应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有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因而,有效教学还应是“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此外,有效教学的前提应是正当的教学,那些强制或威迫学生学习的,虽然学生也有所发展,也是有效的,但显然并非正当的教学,因为它与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是相违的,可见,有效教学还要合规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律与学科知识发展的逻辑律协调下的教学活动规律。有效教学还要具有后效、且应是长效,意思就是要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丰富的情感体验,能维持与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吸引学生持续学习、自觉学习或者拓展学习。因而,“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后效”是有效教学的固有属性,是评判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
  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高中生物有效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是指在教学中遵循高中生的学习认知规律、遵循学科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节省的资源、优化的策略促进学生在生物科学概念、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等“三维目标”上获得和谐、科学、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特定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二、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预设、生成及优化的动态系统,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反思等三个环节活动是该系统的主要架构,突出了这三个环节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落实了有效预设,实现了有效生成,促成了有效优化,也就保证或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设计活动,以优化教学过程与效果为目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要素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耳标确定、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等,设计的成果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方案,还包括直接用于教学过程,为完成某一目标服务的教学资源。
  1.有效的教学分析工作
  教学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期工作,其中学习需要分析有助于确定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分析有利于揭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学生初始能力分析有助于确定了教学的出发点,学习环境分析有利于营造了教学的平台。
  有效的学习需要分析应是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学生的实际而进行,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如实地找到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高中生物教学中,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初中校、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由于所处地域、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差异,每个学生的所形成的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一样的,在学习需要分析时应正视与重视这些差异。在探明不同类型个体的学习需要分析基础上来考虑群体的学习需要分析,为确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与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策略如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搭支架等提供依据。
  有效的学习内容分析主要是对所要学习内容中知识、能力和态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进行剖析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材解读。有效的教材解读不仅仅要解读某一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文本话语、活动结构与编者意图,还要把这一学习内容置于单元教学中或置于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中作纵向比较,梳理清前后知识、前后能力、前后态度之间的关系,明晰该学习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例如,“核酸”学习主题的分析,不仅要明确在知识维度上“核酸的研究过程、核酸的种类、结构、分布与功能”、在能力维度上“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结构图、流程图处理信息”、在态度维度上“敬畏生命、感叹奇妙、求实质疑”等学习内容的本质,而且应看到该部分内容是“细胞的结构”、“细胞增殖”、“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等学习内容的基础。
  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科学内容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相对学生而言,叫学生的初始能力,相对于教学过程而言叫教学起点。有效的初始能力分析一方面是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即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始新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态度分析,即学生是否对知识内容感兴趣,是否存在偏爱,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所必须考虑的。初始能力分析有助于让教师确定教学中是否要进行支架式教学?应搭什么支架?例如,对于缺乏科学探究经历与能力的学生,可搭“示范”支架:对于初次引入数学方法处理数据时,可搭“图表”支架;对于思维加工的过程,给出“方法”支架等。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得考虑“支架”何时搭、何时淡出的问题。
  学习环境是时刻围绕在学习过程周围的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所有背景因素分析,生物教学环境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与开放性等特点,环境因素分析到位,有效地利用和改善环境因素,营造出有效、和谐的课堂与课堂文化,才能保证有效教学。例如,开展生物探究式教学,应该努力建设专业教室,教室的空间、布局、材料设备、信息环境、人力资源、安全等均是有效探究的外部支持。
  2.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要求,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媒体等因素。在学生原有水平和初始能力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所作的准确、具体的说明,是教学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成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教学评价的依据。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第一目标设计要有科学性,即有依有据确定教学目标;第二,目标设计得有完整性,生物教学目标应是“三维一体”;第三,目标设计应有可行性,即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第四,目标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即目标要求要具体、明确,能直接用来指导、评价和检查该课的教学工作。
  3.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选择   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高中生物中哪些体现事物名称、科学事实、基本科学概念的陈述性知识是不适合或不需要探究的,可以通过“讲解、阅读、演示、示范”等直接教学方法为主的建构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更为经济、有效,并且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获得对科学内容尽可能多的了解,例如,基因的概念、生物进化各种观点的学习。对于复杂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的学习,应倡导“以探究为核心”来建构理解,例如,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等。
  4.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
  高中生物学科以观察、实验、调查等研究方法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材料的产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收集与设计,没有材料就没有了活动,没有了有效材料也就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生物教师应着力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材料的储备与开发。①实物与探究材料。生命世界是个活生生的世界,其教学应尽可能把学生真正地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或将真实的生命系统引进课堂,真实的观察、实验与如实的记录、描述,使教学具有真实感,使学生具有真实体验。例如,对真正的细胞进行观察,而不是观察细胞的挂图或模型。因而,众多的实物材料需要教师去现场考察,作出选择。②多媒体材料。对于一些史实、微观的、抽象的、动态的知识往往是教学难点,需要借助有身有色的多媒体材料来还原历史、来化抽象为形象、来化不可视为可视。生物教师可以结合计算机软件,将这些资源数字化与分类,建立检索系统,建立一个属于本学科的信息资源库,供需要时调用。③生物科学教育网站。生物科学教育网站可提供众多的教学信息,建立与收集科学教育网站对于革新学习方式、创设基于网络化的学习与交流具有重要的前提作用。
  
  (二)有效的教学实施
  与教学设计没有学生主体参与不同,教学实施是个教师组织、引导、支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体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师生互动焕发生命活力、建构生命意义。由于学生是个不确定的因素,使得教学实施具有生成性的成分与特性,实质上是对预设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生成性处理的过程,因而这个过程的有效性主要是生成性处理的有效性,从课堂教学行为来看,生成性处理也就是生成性的教学行为,其中最为典型就是课堂提问行为与对学生观点的反应行为、课堂管理行为。
  1.有效的课堂提问行为
  提问是以问题出现,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在建构主义学习思想指导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什么样的提问才会促进教学进程、才会是有效的呢?首先,“提问”应是深思熟虑的。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随意性或跳跃性的发问,例如“我们昨天学了什么?”、“大家学会了没有?”、“是不是?”、“对不对?”等等不仅无助于发展学生的心智,而且浪费时间,降低师生的交际质量。其次,“提问”应能驱动有效学习。生物科学体系由于具有逻辑性与系统性特点对“问”的要求似乎更高,有效的“提问”应该考虑问题的渐进性和科学性,一系列“问题”应具有整体性和前后逻辑性,层层善诱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作出评价、修正与补充,急于求成,过分关注于“正确答案或方案”产生的发问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容易误导学生。第三,“提问”应注意发问的时机和留有足够的应答时间。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说问题的提出要适时,不到学生想求得明白而不可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因而,注意发问时机的同时也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的时间。学生理解一个问题至少需要3秒钟时间,当教师试图对学生的回答留有足够的时间,并且减少对学生做出“很好,很正确”、“不,我不这么认为”等肯定和否定的反应时,学生答案的长度增加了、学生被引发的答案的数量增加、不回答的情况减少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谈论减少了、学生间的谈论增加了、推论性和推测性思维的数量增加了、学生的提问数量增加了、质疑意识和能力增进了、“迟钝”的学生贡献增加了、纪律问题减少了。第四,“提问”应注意问题类型。问题的类型极大地影响学生回答的质量与课堂的特点。从问题的确定性来看,问题有开放性的和封闭性的之分,课堂提问应采用开放式的提问,例如,“还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等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充分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从问题的水平看,有记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评价水平、创新水平等6个层次,像“什么是酶”这个问题是低水平的,因为学习者的思维已经被限定在可接受的科学解释中,学生可以记忆“酶”的概念,但并不一定能真正的理解。但若提出“激素是酶的一类吗?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酶与疾病、生活的关系?”等一组问题其水平就不是记忆水平了,而是理解水平以上的高水平了。第五,“提问”应注意表述形式。问题的主体应是学生,问题的有效性不仅在于词句,还在于音调、重复、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一个能够积极组织学生回答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有诱导性,符合学生的语言风格,且问题中信息内容应简练又明确,避免给学生过多有义的信息提示,有助于学生作出更深的思考与更多的回答,并引发对自己的认识作出评价、修正与补充。
  2.有效的对学生观点的反应行为
  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观点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对学生观点的反应也就是理答,反应策略有三种:接受学生观点、扩展学生观点、探明学生观点。例如,“你的看法很好!”,“我们怎样验证呢?”,“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观点”。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以追问、反问形式展开的,来引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体现导向功能,如,“是吗?你能确定吗?”引向证据运用,“你是怎样发现的?”引向过程反思与评价,“你能作出更好的解释吗?”引向解释与交流等等。
  3.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要发挥课堂管理的功能,首先要有课堂规划,可以以建构的方式形成行为合同:其次要形成任务导向的教学;最后要引导学生自检、自律。在高中课堂上,高中生的自律性一般较强,课堂行为问题也就相对较少。因而,高中课堂管理是以时间管理相对较多,在时间管理上,生物教师要坚持时间效率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例如当发现学生操作失败时应及时叫停,对生成性的现象因时因情做出评判、反应,把握最佳教育时机,运用教学智慧,因势利导,排疑解惑,提高教学效率。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按形式来分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用于导入教学环节,可以采取谈话法、提问法等发现学生隐避性的错念、不完整的科学概念,从而引发错念改变、概念完善的建构学习;过程性评价是嵌入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以观察法、测验法来搜集学习状态与成效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调控学习方向与进程;终结性评价,评价方法可多样如作业、实验考核、制作活动、书面测试等以检测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水平,以此评判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有效性的回审与重构,有效的教学反思要反思教学期望与教学效果的关系,要反思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反思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关系,并协调好、优化这些关系。通过反思,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精致了教学细节,而且教学反思还具有“发现经验提升理论、发现问题提炼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价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