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教育中的“普通人”|快乐教育害了普通人
 

教育中的“普通人”|快乐教育害了普通人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7:59 影响了:

  哈佛大学有门受学生热捧的选修课“幸福课”,据主讲者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 Shahar)自己“报料”说,成名之后,他在接受各类媒体采访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模式――采访结束后,采访者多会说“泰勒,多谢你抽空接受采访。不过你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之类的话。原来,在他们的想象中,如此受欢迎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外向、开朗、充满领袖气质,至少也该是“更高些”的人,总而言之,他应该有别于普通人。而事实上,泰勒正是一个个子不高、其貌不扬、性格内向,甚至还有点羞怯的普通年轻人。
  这个有趣的故事很值得我们玩味。
  尽管我们都希望生活充满惊喜,但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纯然的黑或纯然的白都不常见,常见的是让人提不起精神来的灰色。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片高亮,但细细打量,它的底色却也还是灰的――想想泰勒的故事吧。这多少让人有点沮丧,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结论或许会有所不同:精彩的背后是普通,是不是也意味着普通也可以很精彩?这看似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或者“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式的文字游戏,其实不然,它的背后有着更为充足的学理支撑。
  有意思的是,泰勒在“幸福课”中讲授的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正是普通人。按照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的定义,这种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来才兴起的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普通人既有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精彩人生的权利,也有这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固有的”。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似乎很是眼熟。的确,如果把“普通人”换成“每一个”,我们就豁然开朗了――原来,积极心理学与“面向每一个”的教育观有着相同的基因。
  前段时间轰轰烈烈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有一句令人热血沸腾的口号:我们是99%(we are the 99%)。在教育中,谁是这99%?很显然,是那些既不先进也不“后进”的普通学生。而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很多老师都会“抓两头,促中间”,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优等生”和“后进生”身上,而对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普通学生却难以顾及,使他们沦为“沉默的大多数”。看来,让教育真正地面向“每一个”,实现“普通人”的教育,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个现成的佐证,就是本刊“我和我的学生”这一“年度话题”栏目的来稿。
  尽管在征稿启事中,我们一再强调真实、深入、客观、独特这四个标准,但早在今年1月份,面对大量的应征来稿,我们还是发现了令人担心的现象:“我和我的学生”变成了“我和我的后进生”。当时,我们便在博客上谈到了这个问题:“尽管特别优秀和特别糟糕的学生会让我们记忆深刻,但是,我不得不说,教育面对和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常态。有没有人关注处于二者之间的广阔而深邃的‘灰色地带’?这个地带既不耀眼,也不刺目,但是平淡有时候也是一种力量,更何况在这种平淡底下,其实是有着非常丰富的色彩的,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能够从中深度切入学生并找到教育的富矿的。退一步讲,讲耀眼和刺目的故事大家都会,但是,把灰色的故事讲好,是需要有功力的,我不掩饰我对这种功力的特别欣赏。”2012年,“我和我的学生”主题征稿还将继续,我们希望在应征稿件中看到更多普通学生的身影。
  当然,正如世界并不是纯白或者纯黑一样,关于“普通人”的教育,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南京市小西湖小学的“普育”就给灰色的教育现实打上了一片亮光。如果说一个多世纪之前的“普育”是救济贫弱的话,那么,当下小西湖小学提“普育”则是面向“每一个”、面向“普通人”。我们注意到,邓雪霞校长在访谈中将近二十次提到“每一个”这一关键词,其中既关涉理念建构,也指向实践操作。进一步的采访为邓校长的阐释提供了背书――在小西湖小学,“普育”不仅是贴在墙上、挂在口边、写在文章里,而且着陆为了真实可感的现实。当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这所历史悠久的老校去探访――让现实说话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1001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