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思考|对大学生消费情况的理性思考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思考|对大学生消费情况的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19-02-04 04:22:39 影响了: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其就业状况和质量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潜力和社会稳定。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以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并就应对大学生失业问题尝试提出了一些对策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因分析;对策
  
  第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据最新的数据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我国第一届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为212万左右,2009年猛增到600万左右,短短6 年时间,增幅高达183%。201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总数更将历史性地突破630万人。在供给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却增长缓慢。众多调查研究均表明,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第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连年的扩招导致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而当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时,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二是从个人就业意愿分析,可以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前者是指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自愿选择不就业,他们对去向另有选择,如准备出国留学、考研、自主创业等等。而非自愿失业,则是指愿意就业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很明显,后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目前大学毕业生非自愿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包含部分周期性失业的因素
  
  第三、非自愿失业的成因分析
  
  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在供求相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再者,毕业生的自身期望值与实际就业的差距,导致一部分毕业生失去了就业时机,这也是目前毕业生失业的一个因素。
  
  第四、应对大学生失业的对策
  
  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要求政府、社会和高校就业部门以及毕业生自身等方面通力合作。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切实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体现了解决该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首先,政府应把“保就业”作为“保增长”的核心内容。经济增长是带动就业的根本之道。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而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自然应成为保障重点。
  其次,政府要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瓶颈,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是容纳就业的主渠道,但由于各种原因,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受到不少制约,亟须破解。
  再次,尽快打破户籍制度的地域限制,消除大学生职业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最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根据目前的统计分析,一个人创业至少可以带动5 个人就业。现实情况是,我国大学生不但创业意识不足,而且创业成功率不高。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创业体制和配套措施,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在全体大学生中掀起一股创业热潮。这不仅是解 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而目前许多高校的教育体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还是沿用过去的框子,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革,加上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导致了培养的一些毕业生专业滞后,动手能力差,从而出现就业困难。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三、高校就业部门要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
  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就业服务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在指导与服务工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以人为本。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要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四、高校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随着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毕业生应打破过去就业金饭碗的传统观念,要树立先择业再就业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到中小企业中就业。
  总之,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一定能打好“保就业”这场硬仗。
  
  作者简介:杨鑫(1971―),男,河南郸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黄淮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及政治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