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宽容大度造句【营造培养小学生宽容大度\乐于协作精神的育人环境】
 

宽容大度造句【营造培养小学生宽容大度\乐于协作精神的育人环境】

发布时间:2019-02-06 04:16:47 影响了:

  学校是学生习惯培养的主要基地,小学生时代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宽厚待人、乐于协作的良好习惯,同时重视育人环境建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1 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
  小学生是处于模仿力极强阶段的孩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学生带着美好的愿望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把教师作为最神圣、最伟大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在影响着小学生。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的岁月里,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着老师的行为。
  塑人先正己,教师要具有完善、高尚的人格,具有乐观向上、心胸豁达的心理状态;要善于化解各种矛盾,具有宽厚、友爱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风范去感染学生。在处理日常事务中,时时处处做合作的典范。例如,在学校举行的活动中,很多时候涉及平行班级之间的评比,在揭晓结果的时候,常常遇到因为本班的名次不如其他班,学生表现出对对手的不满、抱怨,甚至抵触的情绪。高年级常常会因此发生班级之间的口舌之战。这时教师要正确地领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寻找自己的不足。教育学生与兄弟班级和平共处,友善交往,分享友谊的快乐。这样学生就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不会在竞争失败时怨天尤人,而是用一种宽厚的心态分析事物,以此来用更好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反之,教师在学生抱怨评判不公,结果不符时,再添上几句牢骚和不满,就会大大助长学生的不平衡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2 搞好家庭美德建设,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社会责任心以及邻里关系,对子女的为人处世,生活态度有着较强的示范作用。因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教育才能得到热效应。由于受教育的层次不同,家长对培养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合作是成功的前提这种认识并不一样。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吃亏,凡事都教育孩子要占上风。因此学生养成了独霸、专断的小皇帝做派。
  班主任要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提高家长意识,引导家长一同做孩子宽厚、合作的引路人。首先,引导家长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诚实信誉是友谊的基石,教育孩子凡事说到做到,不可牛皮吹,做起事来不兑现。让孩子知道讲究信誉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别人才愿意与你合作。其次,要教育孩子善待他人和善于帮助他人。对待同伴要宽容大度,不可苛刻和苛求,要学会自醒。再次,要教育孩子学会信任。信任是友谊的桥梁,信任能让孩子赢得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家长首先要信任孩子,要放手让孩子交友和与同伴进行往来,要让孩子在交往中懂得谁最会合作,谁就会真正成为小伙伴中的核心,成为真正的主角。
  3 在教学中搭建合作的舞台
  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恰当地安排合作学习。这中间包括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学生与家长合作等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索,互相质疑问难,共同解决难题,来享受集体的智慧,合作的快乐。同时还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组员之间的合作来使学生懂得竞争与合作并存,建立起健康的竞争心理。
  4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享受协作的乐趣
  现在的学生大多闷在家里一个人玩儿,在这种状况下,把学校作为学生集体互动的场所,学生在成群结队的玩儿中能获得各种各样的体验,尤其是通过切身体验,学到与人相处的方法,意义最大。
  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少不了要发生一些利害关系成摩擦。所以在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社会性、关心与个人主张,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后,就拿出自己的智慧与同伴们相互协作、友好相处。
  在学校这样的场所玩耍,首先没有家长的监督目光,学生能优先发挥自己的自律性,具有与同龄人或者目的相同的人的平等性,还可以培养出他们的开放性。
  所以说,学生在学校里玩的意义已超越了单纯的恢复学习的疲劳,大大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宽厚友爱乐与合作的品格。如日本小学运动会,基本上没有个人项目,即使是学生玩的游戏,也大多是集体性的、相互配合性的,因为培养团队精神就是日本培养人的主要目标之一。
  总之,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大熔炉。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契机创作条件,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学会宽厚待人、乐于协作的习惯,使之成为21世纪最具实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第一中心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