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创设问题情景提高课堂效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创设
 

创设问题情景提高课堂效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创设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3:15 影响了: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是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本文详细论述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 课题 文本 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会学”是建立在思考问题基础上的,这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主动探究:没有问题,学生思维就会僵化,能力就得不到发展;没有问题,要求学生体验、感悟就变成空话。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益。
  
  一、以课题作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理想的导入好比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动学生的情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1.体味课题,自由联想
  学习一篇课文是由课题开始的。教师可以在直接呈现课题后通过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如“由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对于本课文来说你应该知道什么?”比如,在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出这三个问题后。学生有的说:“我想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简单、朴素、浪漫、诗意的生活”:有的说:“我想知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理想生活跟现实生活有什么区别?”有的说:“我很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诗意的生活”:有的说:“我想到‘面朝大海’时胸怀的开阔,‘春暖花开’时的温暖、惬意”……通过对诗题的探讨,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就已经进入问题状态。这就初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抓住矛盾,创设问题
  学生学习的经典文本中有诸多的矛盾点,其中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存在矛盾。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题目中的“忘却”和“记念”就是一组矛盾的词,抓住这一矛盾点。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一组问题:文章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忘却”和“记念”是一组相互矛盾的词。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到底想“忘却”什么?又想“记念”什么?抓住这一矛盾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分析结构,创设问题
  题目的句式结构有多种,如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兼语结构等,分析它们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由题目结构人手去创设问题,也是设计导人语、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这篇文章的题目的句式结构有什么特点?(2)从题目看,文章写了哪些事?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了,题目是一个兼语句式,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邹忌讽齐王,二是齐王纳谏。通过分析文章题目的句式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深入文本。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起始于问题,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只有学思结合,才能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由“学会”转向“会学”。因此,在浯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设计形式新颖、难度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师生共议
  如教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我先让学生说说本文的大致内容。然后深入文本由浅入深创设问题、研讨问题。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合欢树’为题。而没有选用类似‘我的母亲’为题?”经过学生的讨论、探究,再结合我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确:这是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用母亲亲手裁下并精心护理的饱含爱与希望的合欢树来象征母爱,象征作者对母亲的爱,从而更加深刻地表现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紧接着学生提出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文中的合欢树,一直只是个影子,并没有让读者见到真正的树,而文中的一个‘小孩’却反复出现,带着我们来看树,这样的细节安排有什么深刻含义?”同学们都被这个问题吸引了,而此处也确是作者刻意为之最出“新”的地方。在互相的质询和讨论中,大家得出几种解释:一是母爱的深化,由一已之爱到人类的母爱:二是借用小孩子的眼睛透视自己对母爱的愧疚之情,反衬怀念之深:三是作者有意为之,用神秘色彩加深读者的印象。我没有否定任何一种观点,我认为每一个观点都浸润着深刻的思考,闪耀着思想的火花。
  
  2.学生质疑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美文,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讲到侯赢“北乡自刎”的原因时,教师先抛出自己的观点:忠君论(侯赢是谢罪魏王而自杀),学生们对老师的观点有疑义,于是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结合侯赢的身份以及对信陵君的感激这一事实,得出了另一个原因――个人“品质论”。试想,“士为知已者死”的信条已深入读书人的灵魂深处,侯赢只有一死才能“功成名就”――完善知识分子的人格,留下名垂青史的口碑。当老师肯定了这种新的观点后,有的同学又提出了“宗教论”的看法。在侯赢为信陵君铺设好了一条“阳光关道”后,已经鞠躬尽瘁的他用自己的鲜血来祈祷上苍的保佑,祝福信陵君“马到功成”――“北乡自刎”是他向神灵所献的祭品……对于同学们的观点和看法,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学生的质疑,创设问题情境,突破了固有的思维走势,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课堂效益。
  
  3.比较设问
  如教《阿房富赋》时,就可以与《过秦论》进行比较:两文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概括出相同点:①都是有关秦灭亡的议论:②都肯定了秦的强大,强调秦的灭亡是毁于自身;③都说明秦灭亡之迅速,都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政”。不同点:《过秦论》是政论,重在说理;以秦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是赋,重在讽喻现实,表明了秦必然灭亡的结局,从“崇爱纷奢”的角度,指出秦灭亡的原因,通过比较,学生既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又扩大了阅读容量,创造了新的阅读境界。
  
  三、创设“探究学习”新课型,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联想、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探究,导致学生思维的死板和僵化。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寻找问思的答案。进行知识的归类总结,而且注重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和思维路径。设计“探究活动”的新课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践中模拟研究过程: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去收集整理资料,如何利用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如何在分析论证中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与发现。体会和掌握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1.评价探究
  教学过程中,借助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体验,为文章主题、人物形象、语言表达进行个性化评价。如教《曹操借刀》一课时,我叫学生围绕“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这一问题展开探究。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不仅要细读课文中有关描写曹操的动作、言行、心理、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还要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章节,深入研究曹操的身世、思想、性格等,同时还要收集后人关于评价曹操的文章。通过评价探究,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更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探究
  创新探究,要求学生结合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个性地表达创新。在这方面,教师要结合文章的特点。创设有创意的问题。给学生个性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创意的想象之中自由飞翔。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可作如下探究:诸葛亮没借到十万支箭。那该怎么办?周瑜如何对待他?诸葛亮又有什么计谋?教《祝福》时,针对祥林嫂额头上的伤疤作如下探究:鲁迅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其实都有伤疤,这是为什么?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可以在联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创设“探究学习”新课型,可以变被动听为主动去探究,既可以打破语文课堂沉寂的局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