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及反思]有理数的加法说课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及反思]有理数的加法说课

发布时间:2019-02-07 04:16:15 影响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他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构建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3.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三、情感与态度
  
  1.通过师生交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难点: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数轴:让学生回忆数轴定义并画出数轴.
  2.学生经常看天气预报,举出例子:今天晚上的最低温度为零下5℃,中午气温将升高11℃,那么中午的温度是多高?写成算式是:(-5)+11 .这如何计算呢?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3.有理数加法的符号有几种?
  [设计意图:探究前的复习非常必要,数轴的复习为下面的数形结合作好了铺垫.有理数的分类为学生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也提供了依据,实际问题的引出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探索知识,形成规律
  问题①:
  校门口有一条东西向马路,小利从校门口向东走20m到商店门口,再向东走50m到车站,那么学校到车站有多远?小利从校门口向西走35m到加油站,再向西走60m到黑河村,那么学校到黑河村有多远?两次走的结果写成算式是什么?4人一组讨论一下.
  如果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上面的结果写成算式是:
  20+50=70…………………………(1)
  (-35)+(-60)=-95…………(2)
  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设原点O为校门口,即运动起点.(学生演示略. )
  问题②:
  一个物体做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如何标记?向左运动5m,又如何标记?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3=8 …………………………… (3)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3)=-8 …………… (4)
  该运算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
  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
  5+(-3)=2………………………(5)
  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O为运动起点.
  探究: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
  (1)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_m;
  (2)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__m;
  (3)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__m.
  同桌互相讨论,算式如何写? 叫学生说出自己的算式,大家共同讨论.
  正确算式如下:
  3+(-5)=-2………………………… (6)
  5+(-5)=0 ……………………………(7)
  (-5)+5=0 ……………………………(8)
  如果物体第1秒向右(或左)运动5m,第2秒原地不动,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5m写成算式就是 :
  5+0=5或 (-5)+0=-5 …………… (9)
  [设计意图: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得出是从校门口走路及物体左右移动得出的,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但有学生会想,这个法则是从这两个特例得出的,这一例子能代表这一类型吗?为了打消学生这一顾虑,课堂教学中应多举几个例子.再通过分类、比较、抽象、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时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才能使学生确信无疑,才能使法则活起来,才能使学生乐意吸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讨论:你能从(1)~(9)式得出有理数的加法计算法则吗?4人一组进行讨论并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结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已经初步感知有理数的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就是把它们看作正数时的大数的符号,再用大正数减去小正数,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探讨,在思索.在新课程中,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要教会学生学习,学生要会学,师生、交流要沟通,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信任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法则,感悟知识
  例1: 计算1.(-3)+(-9)=_____ ;
   2.(-4.7)+3.9=_____ .
  解: 1.(-3)+(-9)=-(3+9)=-12 ;
   2.(-4.7)+3.9=-(4.7-3.9)=-0.8 .
  提问:以上计算用了有理数加法法则里的第几条?
  例2: 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兰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净胜球数就是每个队的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这两个数的和为这队的净胜球数.
  [设计意图:范例讲解和随堂练习始终是“学以致用”的有效方法.讲解范例与随堂练习都是学生强化理解法则、正确运用法则的地方.范例讲解时应引导学生步步说理,随堂练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省、小组评价来克服解题时的错误,有必要教师给予矫正.]
  
  四、联系实际,小小拓展
  
  1.学生编题,竞赛.
  2.此处可安排两道实际应用题:如:请根据式子(-4)+3举出一个恰当的生活情境(此例有很多好情境,教师应对举例举得好的学生给予积极评价).又如:土星表面的夜间平均温度为-150℃,白天比夜间高27℃,那么白天的平均温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编题是巩固和感悟知识的最好方式,是熟练应用知识的最好形式.为落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此处设计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拓展性.]
  
  五、教学小结,知识回顾
  
  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在这节课中的得与失、感到困惑和疑难的地方、运用法则的关键和步骤等.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再提炼.运算时的基本思路:确定类型;确定结果符号;确定绝对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质疑,敢发言的意识.师生互动,实现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加深理解
  
  1.课内: P29,1.
  2.课外:为进一步巩固知识,布置适当作业.教师还可提问供学生课外思考:学习完今天的知识后,老师认为“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其中一个加数”,老师的说法正确吗?请聪明的你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不同,所以分层次留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反思】
  1.本节课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感悟并应用法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2.本节课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教材合理整合,由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引入新课,再由简单实例,结合数轴,学生自主探索,使我的教学成为由学生带着走进教材,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与教材互动.
  3.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的差异,组建学习小组,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决不讲解,构建自主、合作、互动、探索、创造的课堂模式.
  
  (作者单位:七台河市第6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