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激趣,,激情,,激行,,养成】 不起眼女主角轻小说TXT
 

【激趣,,激情,,激行,,养成】 不起眼女主角轻小说TXT

发布时间:2019-02-08 03:38:57 影响了:

  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活动才是有效的。”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切身体验,让他们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发展,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创新能力,让品德课堂走向实效。
  
  一、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也就是说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是十分珍贵的资源,是他们意义生活的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儿童不断拓展他们的意义领域,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感受生活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用儿童已有的经验激活教材,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教材文本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体验活动,才能激发儿童积极参与的兴趣。例如在《我掉了一颗牙》教学中,每一个活动的开始都是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儿童回忆“你们知道我们的牙齿有哪些作用吗?”“你还记得什么时候掉第一颗牙的吗?说说当时的情形和你感受吧!”“平时你什么时候刷牙?一天刷几次?”激发学生谈话、探究体验的兴趣,在交流、辨析的系列活动中儿童对掉牙、蛀牙、刷牙有了全新的认识,让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了修正和提升,对指导今后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体验规律,激发学生情感。
  “源于儿童的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主旨。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形式的组织上做到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体验规律,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才能为儿童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效。
  在《坐立走 有精神》教学中,上课伊始教师什么也不说,先是站在凳子上,昂首挺胸;一会坐在椅子上,也是很有精神;最后在教室里来回走了一遍,精神抖擞。学生有了惊奇的感觉,纷纷把头伸得很高,想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里老师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采用教师自身行为的神秘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不断的进行体验式表演,一直到最后的表演竞赛、礼仪之星的评比等各项活动的安排。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中,学生自始自终,积极体验,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他们愿学、乐学、活学,使品德课堂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活动目标明确,精心组织,激发学生行动。
  当今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小组假性活动现象较多,主要原因是活动开展缺少明确的目标和组织,活动后的交流体验不够。要想使品德课程的育人目标落实到实处,课堂走向实效,不仅要精心设计体验活动,更要注重活动的目标性和实效性,即有明确的目标,精心的组织,充分的交流。
  在《我掉了一颗牙》教学中,我设计了四次照镜子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交流。第一次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牙齿现状,第二次是在儿童明白掉牙是一种生理现象,是长大的标志后的情感宣泄,第三次是让儿童找找自己有没有蛀牙,第四次“吃巧克力试验”前后口腔的对比,让儿童懂得饭后漱口、刷牙的重要性。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儿童活动井然有序,因为交流充分,所以活动效果显著。活动的实效性还来源于活动的精心组织。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的活动能面向全体,拓展体验活动的参与面,让每个儿童都能融入其中。如照镜子、吃巧克力、刷牙练习等活动都是全班参与体验的活动,没有人置身事外,活动后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让活动的效果更加显著;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体验不断深入,从动口说到动眼看到动脑想以至动手做,活动过程中儿童的兴趣浓厚,感情饱满,行动有效。在本课教学中,随着活动一步步的深入,儿童的认知也在逐步加深,从认识牙的作用,到消除掉牙的害怕心里,体味成长的快乐,从了解蛀牙的成因到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儿童的兴趣、情感得以持久的延续和提升,使品德课堂的教学目标得以轻松落实。
  在《保护眼睛》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体验戴眼镜的麻烦的活动,让参与体验的同学说一说感受:你们俩戴着眼镜跳了绳,又尝试着喝水,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谁先说?在交流学生之后让全体同学跟着音乐做一做眼保健操,这一次学生们做的特别认真,因为他们明白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本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坚持不懈去保护自己的眼睛,督促、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此时我和学生一起商量并制定了“爱眼计划”(包括认真做眼保健操、不用脏手揉眼睛、读、写姿势端正)引导学生把保护眼睛实实在在落实到了今后的行动上。
  
  四、课外活动实践延伸,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课余时间一般在家里度过,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知其然”而课后却“不为其然”,就达不到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因此,进行课后学生相关的行为指导、行为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如教学《爱惜粮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课,每课结束前都把延伸教育的内容告诉学生,引导学生课外做什么、怎样做,制定检查评比措施,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互相鼓励和促进,也请家长一起督促,并在期末结合班队活动评选出“惜粮好孩子”、“妈妈的好帮手”等,这种延伸导行教育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得到、记得牢,促使学生将正确的道德方式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认知服务于社会大众。例如到敬老院去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让“关心老人”、“孝敬长辈”等道德观念落实在行动上;到社区清除垃圾、开展义务宣传环保、禁毒活动等等,让学生树立“我是社会小成员”、“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珍爱生命”等道德意识。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他们的实践活动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形成良好个人道德品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途径。
  
  总之,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是一个社会的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开放拓展教学时空,创设一个愉悦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探索体验,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让学生心动、情动、行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品德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