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山寨兵器和山寨思维 法治思维基本内容
 

山寨兵器和山寨思维 法治思维基本内容

发布时间:2019-02-10 03:38:34 影响了:

  记:每个人对“山寨”概念的理解和发挥都不同。以我理解,它至少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一定是落后一方去模仿先进一方(授权与否并无所谓)。也就是说一定是小厂(或个人)模仿大厂,低端品牌(或无品牌)模仿高端品牌,落后国家模仿先进国家。比如,日本的“金刚”级驱逐舰虽很像“伯克”级,但绝不能说它是山寨版,而韩国KDX-3尽管可能在一些方面比“伯克”级还先进,但戏称其为“伯克”级的山寨版并不为过,因为韩国不是日本那样的发达国家。
  第二,山寨版产品总体性能应低于原品牌,若比原品牌还强就不应再算山寨品。比如某品牌轿车其高端和顶端车型可分别看作是山寨版的“雷克萨斯”及“劳斯莱斯”,但如果有一天其水准超过了后两者,则不应再这么称呼它。
  宋:这个理解只是狭义的,其实山寨概念还有广义的方面。狭义的是指粗劣地仿制、模仿、侵犯品牌的知识产权,借品牌扩大自己的销路。如AK-47突击步枪有上百种山寨版,至今广泛流传。
  广义的山寨概念积极面较多,正面的多。属于传统创新理念的一部分,有些则属边缘创新,只是用“山寨”这个词把它世俗化和流行化了,我理解广义的山寨概念有几部分内涵。一是因陋就简,处于发明创新的早期阶段:二是自力更生,灵机一动,先试验后正规化,此时该领域往往还没有成熟定型的产品和品牌,这种山寨概念谈不上去抄袭模仿哪方;三是边缘创新:四是按不同功能进行山寨推广我认为山寨产品未必是低成本功能简陋型,有可能比原品牌性能还要高端,但只要它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定型,就仍可算作山寨品。
  王:山寨版产品原本是针对消费品领域里模仿品的俗称或戏称,其特征正如记者开头所归纳的那样,由于多少有些违法,很多产品是躲在偏僻的“山寨”中制造的,所以称“山寨产品”。
  
  如果将“山寨”概念延伸到兵器领域,那么,山寨兵器就是指那些非原创的模仿品、替代品、简化品,甚至某一单项功能的升级品。
  很显然,在现今所说的“山寨”一词贬多褒少,因为大部分山寨产品侵犯了知识产权。但是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分析山寨兵器就不能简单地用“粗劣”、“侵权”等贬义词来形容它,因为战争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生死就是规则,能用、管用就行,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就是好的武器。战争还有个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义者的一切举动都值得尊重。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兵工战士制造了大量的“山寨”兵器。吴运铎他们造的枪榴弹、各解放区大量仿制的毛瑟枪等等,都是典型的山寨兵器,却都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争中的“山寨”思维凝结着群众的智慧,以及因陋就简、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记:请举些军队装备方面的具体例子。
  宋:先说陆军。奥斯曼帝国和西方作战期间曾三次围攻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最后一次是在1683年夏天。奥地利军队发明了手榴弹,打败土耳其军队,促使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手榴弹出现后,便有山寨化现象,除各种型号功能的手榴弹外,后来演化出枪榴弹和美军M79榴弹发射器。它的本质是把人力投送的爆炸物转换成火药推进的爆炸物。早期的手榴弹爆炸物药量不足,便出现了山寨式的加强版――手雷、爆破筒,其中爆破筒做成细长是为增加装药量,又受了投掷标枪的启发。
  记:我一直以为爆破筒做成细长是便于从敌暗堡的射击口塞进去,可能受电影误导。
  王:这不是误导。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东野转入反攻后,急需大量的爆破器材,并要求爆炸力强、便于携带、便于投送到坚固的堡垒中等等东北的军工战士就将暖气管子锯下来,里面塞进炸药,制成了爆破筒。这种东西很管用,在辽沈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此东野刘亚楼参谋长还专门表扬了军工战士,很快发展成东野的制式装备,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也广泛使用。据发明者回忆,他们在研制爆破筒的时候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类似的爆炸物。我军爆破筒的发明算得上是“山寨思维”的结晶。
  宋:后来又衍生出比手榴弹更低端、更山寨的拉火型爆炸物――炸药包。再后来又出现了土制的炸药包抛射器,就像《集结号》里的汽油桶抛射器。在解放战争中的山西运城战役中,解放军用这种抛射炸药包把国民党军炸得头晕目眩。二战中的苏军使用帆布书包式的炸药包,美军在太平洋岛屿战争中也用这种炸药包,其好处是书包带抡圆了投得远。苏军有一个二战爆破英雄,专门抡书包式炸药包的,以至于德军在全城见着背书包的就检查。这也是山寨爆炸物的威慑力。
  记:地雷是否也是手榴弹的固定埋藏山寨版?
  宋:早期地雷用的也是拉火式引信,就是掩埋式手榴弹。现在的饵雷的细钢丝绊索还是拉火型,从这点上,它们是手榴弹的亲戚。拉火型地雷其爆炸手隐蔽极不方便,后来就进化成了踩踏型地雷,最后完全变成了工厂的制式产品,结束了它的山寨阶段。
  王:将制式地雷的山寨化威力发挥到极致的当属中国的民兵们。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海阳赵家疃民兵赵守福等人发明了石雷、头发丝雷、酒缸雷、真假连环雷等五花八门的土制地雷,装的都是自制的土炸药,并且还发明了30多种地雷的使用方法,让日军吃了苦头、武器的山寨化是人民战争的特点,八路军的兵工事业就是从山寨产品开始的没办法,在敌强我弱、物资匮乏的环境中,要想对抗强敌,只能走山寨化路子。
  宋:今天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广泛使用的路边炸弹和简易爆炸物,基本都是山寨货因为没有一家工厂是专门生产路边炸弹的它们的引信更是五花八门,从无线门铃、车模遥控器、手机、洗衣机定时器到汽车遥控锁,它们的这些设计者也几乎都是业余的。业余不等于没有战斗力。
  记:其它陆战装备的山赛化现象如何?
  宋:左轮手枪也有其山寨版,就是多管斯特林机枪。手枪向步枪演进的山寨化就是驳壳枪,卡宾枪是机枪的轻便型山寨化。
  炮兵以前一般是固定在要塞上,后来向机动化演变时吸取了大车的思路:把炮管架设在两个大轮之间。但是发射时有巨大的后坐力,遂又衍生出炮架、炮锄等。自行火炮虽然与坦克功能不同,但使用了坦克底盘,也跟随部队越野攻击,所以也可看作是坦克的某种山寨化。而自行火炮自己也开始山寨化,除了口径和功能的变化,如自行高炮、自行迫击炮、自行火箭炮等,底盘也开始山寨化,变成装甲轮式底盘,以适应公路快速机动。有趣的是,又发展出卡车底盘,如“凯撒”155毫米榴弹炮。
  刺刀的发明也很有趣,西洋式刺刀是一把尖刺,借鉴了标枪和长矛:而日式38步枪上的刺刀借鉴了日本传统刀, 有刀面,具备砍劈功能。借鉴也受各自传统的影响。
  铁丝网最早是美国西部牧场主为防止牛群逃逸而发明的,一战中作战双方普遍采用,实际上就是把它山寨化了。没想到这么普通的畜栏竟成了对冲击步兵杀伤最大的装备,无论枪弹还是炮弹都奈何它不得。后来铁丝网也发展成多种类型。二战中瓜岛登陆中,美军就是靠铁丝网成功阻击了日军的夜间突击、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美军大量依靠它来防御山地阵地,给志愿军的进攻造成很大困难。
  王:正如宋先生所言,陆战装备的山寨化很普遍,每个时期、每个国家都找到许多生动的事例,山寨化程度最高的当然还是那些民兵武器、弱国武器,或是革命战争中革命者的武器。我们讨论问题不能突破概念的外延。任何新型武器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孕育、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借鉴已有武器的原理、构造或理念是非常正常的,但一旦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武器就不应再将其视为山寨产品。
  宋:作战样式其实也有原创经典版与山寨版。西洋式的步兵方阵可以说是古罗马步兵方阵的山寨版,就是拿破仑时代那种排着方阵敲着军鼓的队列攻击。可见即便在火药技术(主要是火绳枪和前装式火枪)出现后,人们仍受传统思维约束。但是火炮、后膛式来复线步枪出现后,方阵注定要走向灭亡。改革就是把方阵山寨化,变成散兵线和战斗小组。当年解放军四野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就是一种进步。
  一战中,土木工事在防御炮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有人把一战叫做“壕堑战”。解放战争中,我军攻击火力点密集的平原防御阵地遇到很大困难,解放军把堑壕山寨化,由横改纵,进攻性的堑壕逼近了敌火力点,在敌密集火力下大大减少了伤亡,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这一招又推荐给越军,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法国外籍军团以为越军无法突破高密度防御火力,没想到越军利用纵向堑壕突然出现在面前,惊得目瞪口呆。
  记:其它军种的装备、战术等是否还有这种山寨现象?
  宋:空军有很多例子。二战中,英国对德国进行了长期夜间战略轰炸,德国组织夜间战斗机对抗英国“哈利法克斯”和“威灵顿”轰炸机。由于英国轰炸机前后安装的机枪多,编队组织良好,德国夜间战斗机战果不大。这时一位德国机械师问战斗机飞行员在什么位置射击最安全、效果最好,飞行员回答在敌轰炸机下方向其射击效果最好,但没有这种机炮。机械师就在机场上找了一门20毫米炮,装在ME-110夜间战斗机后座外部,变成了一门向上仰的斜角炮。夜间战斗机很顺利地用这门炮打下了英军轰炸机,英军甚至不知道如何被击落的。这种山寨版机炮被装在德国“亨克尔”219夜间战斗机上,成了制式装备,给英国轰炸机造成很大杀伤。后来英国轰炸机和美国B-17专门装了下射式炮舱,以“山寨”对抗“山寨”。
  王: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有一种典型的山寨武器曾让美国人很头痛,那就是波-2飞机。波-2是苏联1926年研制的木制双翼教练机,性能很落后,时速只有100多千米,朝鲜人给它装上几枚炸弹,夜间以小编队对美军机场实施了几十次袭扰式突击,结果摧毁了多架当时最先进的F-86和RF-80飞机。由于波-2速度小,喷气式飞机很难对其实施拦截,甚至有F-86为了击落波-2自己却因失速而坠地。美国人无奈,给它起了个外号叫“查铺的查理”,意思说它像值星官一样,到了晚间就来骚扰。美军曾指派十几种型号的飞机担负防空拦截,调遣大批高射炮和高射机枪进行防范,但收效并不理想。
  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在我北部边境陈兵百万,气氛异常紧张,我军开展了“三打三防”的群众性练兵运动。有基层官兵提出用初教六飞机挂上四零火箭筒来打苏联的坦克,这是一种很山寨的想法。试验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初教六飞机速度小、低空性能好,从空中俯冲攻击坦克最薄弱的炮塔,比在地面发射火箭效率高得多。这种山寨飞机我军曾经改装了大概有二三十架之多,许多老同志提起这事至今还余兴犹在。我曾经有过几张照片,可惜后来搬家给弄丢了。
  宋:我再谈谈在两栖登陆和海军陆战队装备中的山寨效应。一战时,参战国根本没有制式两栖舰艇。英军在达达尼尔海峡登陆时只能靠小划艇。土耳其军一反击,滩头损失很大。二战中美国的一个发明家把驳船山寨化,设计成开放式的前舱门,舱门放下后能当登陆跳板。就是这个发明最后一发不可收,美军使用了种类齐全的两栖登陆舰艇,包括步兵登陆艇(LCI)、机械化登陆艇(LCM)、坦克登陆艇(LCT)、坦克登陆舰(LST)。就是靠这些完善的两栖舰艇,美军横越太平洋,进行了上百次两栖登陆,极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取得了战争胜利。
  记:两栖方面还有哪些?
  宋:坦克如要下水,要么太重沉底,要么柴油机没有氧气就熄火,必须改造。一种是加装3米高通气管,可在河底行进。另一种干脆设计成能像船一样浮在水面航渡。
  海军方面,早期的水雷就是漂浮的火药桶,完全是山寨品。经过了反复试验加上撞击式引信、雷锚及定深装置,最后变成了制式装备,成了港湾和近海防御的有力武器。
  潜艇方面,早期的潜艇都是靠人力在水下航行,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曾创下击沉北军巡洋舰的战绩,但自身也艇沉人亡。之后几十年内,潜艇一直断断续续改进,无法定型,也不具备实战能力。直到1897年美国“霍兰”号建成,有了单壳金属结构、指挥台围壳、汽油机和蓄电池、鱼雷发射管和鱼雷,潜艇才结束山寨阶段。
  鱼雷发明后,海军立刻意识到它是一种重要的海战武器,它从水下攻击舰体,杀伤力致命,但当时只能在巡洋舰上安装鱼雷发射管。可巡洋舰主要靠火炮射击,火炮射程当时大于鱼雷射程。实施鱼雷攻击十分不便。鱼雷艇出现后威胁很大,于是低端山寨版的巡洋舰――驱逐舰出现了。驱逐舰以驱逐鱼雷艇为主,后来发现它用途十分广泛,于是当它定型之后又开始山寨化进程,具备其基本功能更侧重反潜且吨位更小的护卫舰出现了。而使用鱼雷进行攻击的鱼雷快艇,早已是一种全新的舰种。早期的鱼雷快艇实际还是一种山寨产品。由于其速度低,抗浪性差,并没什么作战能力,一直到二战中,安装了大功率柴油机的鱼雷艇才有了战果,后来的导弹快艇也可说是鱼雷艇的高端山寨版。它能攻击大型舰,且战果显赫。
  潜艇定型后,它的下一步发展又进入了山寨阶段,飞航式导弹潜艇把潜艇当成了水上发射平台。1958年美国“灰鲸”号潜艇进行改装,在加大的艇艏舱内安置了射程800千米的“天狮星”-I飞航导弹。由于飞航导弹有不少毛病,所以飞航式导弹潜艇一直处于山寨阶段,直到巡航导弹 和远程反舰导弹出现。
  战略导弹潜艇是受到德国潜艇在海里拖曳V-2导弹发射筒的启发,如果把弹道导弹放在潜艇上,将具备隐蔽的战略打击力。可当时没有适合的潜艇能装弹道导弹,完全重新设计制造时间来不及。于是美国海军就设计了山寨版,把建造中的“鲣鱼”级艇体切开,装进40米的导弹舱,导弹分两排布置,这种布置成了其后几乎所有战略潜艇的样板。
  记:山寨装备多是战争中诞生的,有明确的军事需求,主要突出实用性。那么在和平时期山寨装备如何出笼?
  王:和平时期的山寨兵器出笼的原因与战争时期相比要稍微复杂些,除了技术能力的原因外,还有经济因素和日常训练方面的原因。在经济因素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装备研制能力无法与工业强国相匹敌,当出现一种高性能的经典兵器之后,由于价格昂贵,无法大批量购买,于是就先从原产地少量买一些,然后进行大量克隆、仿制,尽管性能上比原创品有些降低,但也是划算的。事实上,山寨兵器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至今仍然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为提高训练效率、节约训练成本而发明的山寨兵器也不少,比如高炮射击训练,打的靶标一般都是航模飞机,若使用实弹成本就过于昂贵,有人将班用机枪捆绑到炮管上,通过发射机枪子弹来模拟高炮实弹射击,这是一种山寨做法。再如上世纪80年代,苏军的米-8直升机(当时米-8系列没有装高原型发动机)在阿富汗高原执行任务,由于海拔高、气温高,空气密度减小,致使发动机功率不足,苏联士兵在发动机进气道前面挂一个水箱,通过向进气道喷水来增加空气密度,据说效果还不错。
  和平时期的山寨兵器不仅仅是由工业部门研制的,很多是基层官兵技术革新的成果,这一点很值得重视,因为最熟悉武器装备的莫过于那些与之朝夕相处的战士们,他们在武器的使用环境、人与武器的结合等方面的感受,是武器设计师们无法体会的,因此,他们搞出来的山寨兵器具有独特的魅力。如果你能看到部队的技术革新成果展览,就会有别样的感触。
  另外,我不太同意将武器装备的重大改进、改型列入山寨产品的范畴,像我国也生产苏-27系列飞机,我国生产的苏-27飞机在性能上与原型机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更加适合我们的作战环境,这就不应该算是山寨产品,而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就。
  记:前面谈了山寨兵器,下面谈谈山寨思维。山寨思维也充满智慧,但它是否会成为武器发展中的主流设计思想?
  王:将古今中外的山寨思维总结一下很有价值,但它也有显著的局限性。山寨化离不开原创品,都是在原创品基础上的再开发、再创造,没有原创品也就无所谓“山寨”。原创性差是山寨思维的最大缺陷。
  工业领域里的自主创新,通常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新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三种形式。所谓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山寨思维所承载的创新更多的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的元素先天不足。因此,对山寨思维的评价不宜过高,尽管它在武器发展过程中能产生巨大作用和重要作用,但不应成为武器装备的主流设计思想。
  山寨武器不能成为主流,也是因为它的一些固有缺陷。一是可靠性。山寨产品改变了原产品的结构技术体系,可靠性无从检验。二是兼容性。山寨武器在原设计上加一块减一块,又不像原产品那样经过反复试验,机械、电磁兼容性怎么样?三是维护性。多一块新东西,零部件供应会成问题,且保障及寿命都会变差。
  记:但是,士兵自己进行的一些山寨改进,肯定说明原产品有不足之处。那么为何不能将这种改进制式化?
  王:厂家产品追求共性。遇特殊作战环境和特殊用途时,士兵就会做出改进,这种改进未必适应所有情况。比如自卫反击战时,士兵曾在56式冲锋枪上将两个弹匣正反绑在一块,这样换弹匣时一倒手就换上。虽然合理,但没必要都这么做。
  中国的兵工是从山寨起家,但不能总抱着山寨思维。抗战时,解放区生产的地雷经常只炸成两瓣三瓣,这样炸不着什么人。黄土岭之战时,八路军缴获了日军几门山炮,搬不走便想破坏掉。结果装了自己的土炸药,没想日本的炮很结实,只炸出几个白印,只能挖坑埋了。后来日本人来了又把炮给挖走了。山寨品终究有其局限性。
  宋:西方人的专业细分思维和中国人的综合思维导致两者创新做法不同。西方人的厨具就是其产业和思维的缩影:刀叉俱全,烤面包的有烤面包机,削皮的有削皮机,去蛋壳的有去蛋壳机,搅蛋的有搅蛋机……中国以前则不同,就一把炒锅、一把刀、一双筷子,全都应付了。后来中国人也采用了这些专业工具,但就属于引用模仿性质了。西方人预计到其产品将来要被别人山寨化,索性就在各个功能和性能层面预留出山寨化改造的空间,这就是模块化。从电脑DIY直到MEKO舰艇,无不是这种思路的体现。西方人早已形成这种习惯:在一个平台基础上,按不同功能衍生出不同产品,这些衍生可以称作“西方式的山寨化创新”。
  比如炮弹也有一个山寨阶段。从早期的石弹、实心铁弹进化到爆破弹,炮弹头就变成了里面可以装各种东西的自主性攻击平台,如爆破榴弹、燃烧弹、穿甲弹、烟雾弹、毒气弹、宣传弹等等。人们的许多想像力都可以在炮弹这个平台上得到发挥。后来的导弹战斗部也可以称作“炮弹头的高端山寨版”。
  西方这些山寨创新方向及其产品并不是都有意义,用处不大的就被边缘化,价值大的就继续发扬。而中国的山寨思路从来不是去做颠覆性创新,而是看见西方哪些创新方向及其产品有价值,就直接引进仿制。这样倒也避免了西方原创中的一些浪费。这种例子到处都是。像电视机产业中的液晶、等离子,到军舰上的相控阵雷达,哪个属于中国人的原创?本质上不都属于中国人的山寨化模仿么。连近年来最火的某省的某娱乐节目,不也是美国娱乐选秀节目的山寨模仿么。总之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一说“山寨化”,一定是有某个参照物或参照背景。而在一个平台上按不同功能去进行西方式的体系创新推广,在中国人看就不属于“山寨”范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