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布时间:2019-02-15 04:41:46 影响了:

  问题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生成和创新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设置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1 设计有效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通过思考一些目的明确、难易适度的问题培养发现的兴趣,让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将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思索、探究、解决,从而学会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发现问题。
  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以下一段关于环境污染中“酸雨”问题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发现并设计提出问题: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各种大气降水,它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和标志。在工业生产中燃烧化石燃料、金属冶炼等,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逐步转化为碳酸、硫酸、硝酸等,跟雨水等结合生成酸雨。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硫酸和硝酸占90%以上。酸雨的危害很大,人体若吸人硫酸雾的微粒,可引起喉水肿、声带痉挛,导致窒息,还可引起肺水肿、肺硬化,最后可能死亡。1952年12月5~8日,发生在英国伦敦的烟雾公害事件,短短4天内死亡近4000人,事件后的2个月中又陆续死亡了8000多人。
  通过分析材料中有关酸雨的成因和危害,学生会发现并提出基础性问题如:①什么是酸雨?②酸雨是怎样形成的?③怎样减少酸雨的危害?提出发展性问题如:④可以通过寻找减少燃料的方法来减少酸雨吗?如何减少来自发电站、汽车等方面的空气污染?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时会遇到哪些困难?⑤如何通过中和酸来处理酸雨?中和酸方面会遇到哪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适时恰当引导,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发现和设计相关问题时,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1 教学问题设计要“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例如:“植物的个体发育”一节,子房的各组成部分发育成果实的各组成部分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不注意观察和不善于联系的学生往往一时半会儿记不清楚,教师可在上课时先让学生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描述的是什么?然后提问:“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花生的哪一部分,是由什么发育来的?怎样发育来的?由于问题的趣味性很强,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果。教师还可把准备好的花生果实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真切地去感受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关系,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的发育过程回忆一遍。这样知识的掌握就轻松愉快。
  
  1.2 教学问题设计要“巧”,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
  例如:在复习“生物的发育”一节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概念“受精卵是一个细胞。这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个体发育。”然后提问: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学生多数都不假思索地答“对”。此时教师进一步设疑:雄蜂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月季在进行营养生殖直接产生新个体时,个体发育的起点又是什么呢?
  
  1.3 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究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例如:在“个体发育”一课内容结束后,为了巩固重点知识和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教师可步步设问:个体发育的起点终点是什么?过程怎么样?动植物个体发育的过程有何差异,胚、胚胎、胚乳、胚囊、囊胚如何区别?胚的发育和胚的萌发营养由谁供应?通过教师质疑、学生答疑、教师评价,既明确了动植物的个体发育的过程、相关的区别、联系等重点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2 引导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有了问题,不能被动地等待他人把结论告诉自己,而要自己先认真思考,主动地去分析解决并有效地组织语言进行问题回答。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不应只是“授之以鱼”,而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前后联系法、比较分析法、由表及里法、假设推理法、掌握规律法。正如上例中的发展性问题第④题,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一些认识。①煤和石油中含有硫,当这些燃料燃烧的时候,硫就会转化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空气、其他污染物以及水反应形成硫酸,硫酸使酸雨呈酸性。②发电站和汽车燃烧燃料还会产生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也有助于酸雨的生成。③通过降低能耗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降低能耗意味着减少不必要的燃料的燃烧。④随着工农业、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学工程的发展和旅游、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发展,用电量和运输汽车的数量会呈不断上升趋势。⑤-应考虑采用无污染的能源来发电和采用污染少运输量大的运输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建议的利弊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分析过程后,如何组织合适的语言进行回答,同样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应该是在认真思索后,抓住中心、突出重点、舍弃无关的材料,恰如其分地组织语言,做到主次分明,简明扼要,具体完整,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教学语言
  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因此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尽量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 涂、不模棱两可,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结论等务要科学准确。
  在“质壁分离的现象和原因”教学中,教师在概括时就要特别注意教给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地描述:“质壁分离现象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活细胞在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不叫液泡液)浓度时,发生渗透失水,而出现原生质层(不是原生质或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原生质层由液泡膜(不是核膜)、细胞膜、两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不完全等同于半透膜)。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2.2 生动形象,富有直观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教师表达时善用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
  在“微生物代谢”教学中,关于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出“初级产物小分子、无特异、自身生长不可少;次级产物大分子、有特异、自身生长非必需,属他共有四个素(指,抗生素、激素、毒素、色素)”,再联系当代中学生要抵抗反击黄赌毒进行世界观教育并总结为抗击毒色。
  
  2.3 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教师在深刻体会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由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在学习“动物个体发育”时,联系听到较多的自杀事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听课热情而且有助于珍爱生命意识的加强。“一个生命的孕育诞生要经过十月怀胎的胚胎发育过程,一朝分娩后要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少年、青年、要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父母亲不知要倾注多少心血,费多少神力。亲朋好友,各阶段的老师是那么的关心爱护我们。同学能健康成长生活在幸福之中是很不容易的,每一个人都要感谢父母给予生命,感谢老师给予智慧,每一个同学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能碰到一点困难就不负责任地幼稚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3 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检验教学方法是否优化的重要条件是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高度统一。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自学辅导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发现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能否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选择和运用它。
  
  3.1 选用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素养提高为核心任务的教学,需要教师选择和运用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新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培养技能技巧时,则要选用练习法、实验法等。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把握好不同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重在概念理论性总结的知识内容多采用讲授法,而重在过程探索性的知识内容则采用实验、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关于“发酵工程”中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理解过程,难度相对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很难说,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
  
  3.2 选用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选用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高中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科学课,学生思维的积极程度是决定了选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在积极地进行深层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例如在“伴性遗传”的学习时,教师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使后代的性状遗传可能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