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寻访艾思奇的足迹】寻访红色足迹
 

【寻访艾思奇的足迹】寻访红色足迹

发布时间:2019-03-30 04:08:00 影响了:

  2011年冬,北方寒凝大地的季节,笔者一路南下,走向中国西南边陲紧邻缅甸的腾冲,在腾冲和顺乡,我慕名找到了《大众哲学》的创作源头、一代英哲艾思奇的故居。走进故居,浏览那图文并茂的展板,观赏那饱经沧桑的实物,其实就是在翻阅艾思奇跌宕起伏的人生履历,翻阅这位仅仅活了56岁却在历史星空中留下耀眼辉光的哲学奇才的历史传奇。
  一鸣惊人的哲学专著
  不到和顺,不到艾思奇故居,还真不知道这位从素有“荒蛮之地”之称的云南红土高原走出来的哲学家的代表作《大众哲学》的魅力有多大、影响有多深。
  都知道毛泽东对艾思奇的赏识与青睐,但很少有人了解蒋氏父子对艾思奇竟也高度重视,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实属罕见。“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犹输仰令名。”这是曾任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幕僚的台湾学者马壁题赠艾思奇故居留念的一首七言绝句,意味深长地道出了一段历史的隐情。
  1935年底,25岁的文学青年艾思奇闯荡上海,将自己在《读书生活》半月刊和《申报》上发表的系列文章结集出版,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众哲学》(初版名曰《哲学讲话》)。这部凝聚着这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心血和智慧的作品,一经出版,即风靡天下,仅1949年之前就连续印行了32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大众哲学》的畅销,奠定了艾思奇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也引起了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广泛关注。对哲学一向情有独钟的毛泽东,虽然远在陕北,但得到这本奇书之后,爱不释手,对书中的观点深以为然,大加赞赏。虽与艾思奇尚未谋面,但神交已久。
  艾思奇积极追求进步,在《大众哲学》出版的几乎同一时刻,1935年底,经周扬、周立波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艾思奇、周扬等人从上海来到了延安。在他们住的窑洞外面的土墙上,贴着红红绿绿、各式各样的宣传标语,其中有一幅,赫然就是“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浓墨重彩的标语反映了艾思奇在延安军民心中的地位。据沙平所撰《艾思奇与毛泽东的“哲学情”》记载,当时,在交际处刚吃完饭,工作人员又进窑洞来通报:“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艾思奇和大家一样,都为党的领袖能礼贤下士而激动万分……“我们认识一下嘛,我是毛泽东,下面就请各位自报家门吧!”这句风趣的话,一下就把大家逗笑了,拘谨顿然消失,气氛骤然活跃了,一个个自报家门。当艾思奇报了自己的名字后,毛主席亲切地注视着他说:“噢!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你好呀!思奇同志。你的《大众哲学》,我读过几遍了,最近你有新的著作吗?”当得知艾思奇半年前刚出版了一本《哲学与生活》后,又风趣地说:“能否借我拜读呀?读完一定完璧归‘艾’!”在座的人,一听就乐开了。
  漫步艾思奇故居,在展览室的墙上,我发现了这样一封信:“思奇同志: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不是基本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毛泽东。”一如毛泽东其他作品之文风,言简意赅,直入主题。遒劲洒脱的毛笔字,带有红色领袖不羁的个性。
  若是换成其他人,得到领袖如此的礼遇,早就成为炫耀的资本了,而艾思奇却不然,他本质上是一个老实本分、勤勉治学之人,不事张扬、低调做事、本分做人是他一贯的作风。毛主席给他的这封信,一直到1949年之后才为人知。我查到了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发表在发行量极窄的地方史料《腾冲文史资料选辑》上的回忆录,名曰《难忘的岁月——纪念艾思奇逝世三十周年》,其中写道:“在延安早期,毛泽东同志曾与艾思奇有过较密切的交往。毛泽东同志读了艾思奇著的《哲学与生活》一书,对该书给予很高的评价,并逐字逐句抄录了19页之多,又转送给艾思奇看是否有抄错之处。像这样的事,艾思奇生前从未向人谈起,更不愿以此示人,炫耀自己。解放后,为便于保存,我曾拿到荣宝斋装帧,在该店被康生的老婆曹轶欧看到,她没想到毛主席曾对艾思奇有过那样高的评价,并写下那么多的字,当下她对我提出要由当代书法家题字或请人写跋。我说要和艾思奇商量,当我向思奇提起时,他坚决不同意,严肃地说:‘不要招摇,快收起来!’直到他去世多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才将它作为革命文物,送交当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胡耀邦同志转革命博物馆。”
  毛泽东对艾思奇的著作爱不释手,曾指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多买些《大众哲学》送回延安,供干部学习,还曾给自己正在苏联留学的儿子毛岸英寄过一本《大众哲学》,嘱咐他认真阅读。
  在延安的岁月里,毛泽东多次与艾思奇深入交流,促膝交谈。据《艾思奇与毛泽东的“哲学情”》记载:“1938年1月13日,艾思奇又收到毛主席来信,邀他‘有空可来谈,但请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之外的晚上’,这就等于明确告知了何时可以去的时间表了!到底去不去呢?艾思奇收到信后不由犹豫再三了!若去吧,可如果正碰上他工作,那岂不是延误了他日理万机的宝贵时间?若是不去,这岂不是失去了直接向毛主席请教的难得机会?能聆听他超过一般人见识的精辟见解,是何等珍贵呀!再说,若是不去,岂不是连普通的人际交往的礼貌也没有了吗?于是,在一个夜晚,他去拜访了毛主席,想不到两人一谈起哲学及各种问题,便谈性大发,竟长谈通宵。当艾思奇告别走出毛主席的窑洞时,已经是天色破晓了。”
  长期的交往,使得毛泽东对艾思奇十分了解,他曾在与作家刘白羽交谈时,说“老艾同志不是天下第一个好人,也是第二个好人”。由此看来,在毛泽东心目中,艾思奇不仅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个人品高洁的好人。
  最有意思的是,艾思奇在蒋家父子心目中的地位也不低。与蒋家父子交情很深的马壁先生,1981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大陆定居,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杨尚昆、彭真、邓颖超等多次接见,出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职。正是从他口中,人们才得以了解蒋家父子对艾思奇的认识与评价。
  据王丹一回忆录记载,1984年初秋,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介绍马壁先生登门造访。初次见面,马壁说:“蒋介石的统治在大陆崩溃退到台湾以后,曾不止一次在台湾高层人士会议上总结过经验教训。他曾经对他的下属说‘我们和共产党的较量,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失败,也是人心上的失败。比如共产党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你们怎么就拿不出来?’蒋不仅自己看这本书,还要求他的部下也学这本书,我看到蒋先生和蒋经国都把此书放在案头。”“蒋经国先生继位后,也不止一次提到《大众哲学》,承认国民党在思想战线上是彻底垮了。”鉴于马壁与蒋家的关系,他耳闻目睹的事情,可信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见,作为毛泽东对手的蒋家父子,同样很看重《大众哲学》这本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