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失败】刘邦项羽楚汉之争
 

【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失败】刘邦项羽楚汉之争

发布时间:2019-04-01 03:55:58 影响了:

  【摘 要】楚汉之争中,西楚霸王项羽逐渐由强变弱,终至败亡,令无数后人叹息不已。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还是由当时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而致。本文主要从历史的大一统的必然性这一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项羽;刘邦;分封;楚汉之争;大一统
  楚汉之争中,西楚霸王项羽逐渐由强变弱,终至败亡,令无数后人叹息不已。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还是由当时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而致,其中的必然性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就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虽然处于群雄争霸的乱世,但仍存在着诸多有利于大一统的因素,这就决定着实现大一统乃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
  一、从三代到秦,历史所孕育出的统一因素
  各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为大一统局面的再次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开启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进程。历经三代,至周平王年间,周室渐弱而诸侯越强,硝烟四起。连续的争夺战使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闭塞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完成了歼灭六国的使命,开启了秦一统天下的局面。始皇统一天下后,又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并外筑长城、内修驰道,开疆拓土,“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1]进一步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为秦四分五裂后的大一统局面的再造提供了社会基础。
  私田代替公田,生产力的发展为大一统的再次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周朝末年,周王室衰弱而诸侯渐强,使周王室所拥有的土地日趋减少,以王权的强大为保障的井田制遭到破坏;随着诸侯间的争夺日趋激烈,为求生存与强大,各国纷纷变法,鲁国始行初税亩,开启了按田之多寡征税的先河,对井田制形成进一步的冲击;秦孝公年间,商鞅行变法,发布变法之令,“僇力本业,耕织致帛多者复其身” [2],“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3],奖励人们多多开垦耕地,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私田的合法性,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秦一统天下后,又统一货币、度量衡,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法令的形式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如规定“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亩一斗” [4]等,使生产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为大一统的再次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
  国家机器的日趋完备,则为大一统的再次出现提供了权力保障。夏朝建立后,开启设立国家机器的历程;后历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一统天下后,则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大一统局面出现时的国家机器的设立提供借鉴与保障。
  二、项羽的分封与历史的大一统背道而驰
  1、项羽的分封在当时是必然发生的
  项羽乃楚将后裔的身份以及他为响应当时的社会主流所发动的起义致其必然会产生灭秦并进行分封的举动。“项氏世世为楚将” [5],可谓忠心耿耿,而楚却为秦所灭,必会在项羽的心中产生对秦的仇恨心理;而“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6],项羽自小与其伯父项梁生活在一起,受其伯父的复仇心理影响,加之生活的颠沛流离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对灭其祖国与家族的秦朝会产生一种仇恨心理。仇恨心理萌芽,使项羽逐步将推翻秦的统治作为其毕生目标,并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声音。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天下云集而响应,各派势力纷纷打出原有六国的旗号而发动起义,以求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能够有一席立足之地。项羽随其伯父应天下大流之所向也加入起义军中并与各派势力逐步结成联军,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的暴政。秦亡后,摆在项羽面前的最大问题便是权力的分配问题。为维系各起义势力间的平衡,唯一的解决方法便是满足各势力的权力欲望——进行分封。
  秦的暴政使原六国百姓饱受磨难,推翻暴秦恢复故国的主流社会心理使项羽必然会进行分封。秦虽然开创了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措施,但因秦自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以来便重视“法”治,死刑、劳役刑、财产刑、身份刑、流放刑等各种刑法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长期生活在严酷刑法的压抑之下,在产生畏惧心理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厌倦、逆反心理。加之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筑长城、修驰道、建阿房、造皇陵,弄得民不聊生;而二世即位后“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诛斯、去疾,任用赵高” [7],无一丰功伟绩而专图享受,杀忠臣而用奸臣,“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回复到旧时六国各为其政的状况,成为了人民的共同期望。待大泽乡起义一打响,天下便纷纷从之。借恢复旧有六国的口号,项羽得以聚集起江东子弟及其他起义势力共同伐灭了秦王朝。为了维系其忠义之名并获得民众的支持,分封成为了项羽不得不使用的一种拉拢手段。
  2、项羽的分封不当加速了他的败亡
  初衷出现偏颇的分封不均致使六国后裔与功臣间、功臣与功臣间、联盟与项羽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并终以决裂争斗的战争形式表现出来。项羽分封的十八王中,其亲信多分封在关键之地,如长史司马欣,“尝有德于项梁”遂被封为塞王,都栎阳,张耳因“素贤,又从入关” [8],被立为常山王,占据了赵国故地。而故六国的后裔,却减爵而另徙偏远之地,如“徙赵王歇为代王”“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 [9]。对于有功于灭秦但项羽不喜者,干脆不分封,如田荣,虽然甚有才干,但因“数负项羽,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 [10]遭致项羽的不喜,而未受封。这种种分封上的不均,不仅引发了六国旧臣的不满,而且为部分起义将领反项斗争提供了充足的借口,其中最为迅速的便是田荣。未被项羽分封已使田荣心生不满,有了反项之心却无充足借口。项羽徙齐王为胶东王却改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使田荣“因以齐反” [11],开启了联盟内部的分裂历程。
  分封地与受封者的不当搭配使项羽在后期的战争中捉襟见肘、顾此失彼。首先,对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翟王翳、塞王司马欣的分封不当是其一大失误。此三人虽忠心有余却智谋不足,项羽却封之为要塞之王。在项羽讨伐梁地之时,委之以驻守成皋、防敌军东渡的重任,此三人却因受不了汉军的数次辱骂而贸然出兵,丢掉成皋,落的个自刎于汜水的下场,使项羽不得不放弃攻打梁地而回军急救,疲于奔波。再有,对汉王刘邦的不当分封,可谓是项羽此生在分封上所犯下的最为致命的错误。虽说项羽在分封之前已“疑沛公有天下” [12],起了防范之心,却错误的认为“巴、蜀道险” [13],对中原无法构成威胁,故将之分封给了刘邦。却没有看到这不仅仅是一块易守难攻之地,更是“……沃野,地饶卮、姜、丹沙、铜、铁、竹木之器” [14],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俨然一个为进行战争而准备的稳固大后方,却白白的分封给了刘邦,为自己留下了挥之不去、越挫越勇的强大敌人与隐患。
  因着分封初衷的偏颇、分封方式的失当等因素,项羽的分封不仅没有使混乱的局势趋于平稳,反而使分裂向着更为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着,这与大一统的最终趋势背道而驰,注定了项羽将被历史淘汰的命运,成为了其败亡的必然因素。
  【参考文献】
  [1]《史记.秦始皇本纪》(吉林文史出版社,下同),第50页
  [2]《史记.商君列传》,第465页
  [3]《汉书.高帝纪》
  [4]《秦简.秦律十八种.仓律》(转自《中国法制史》)
  [5] [6][8] [9] [10] [11]《史记.项羽本纪》,第69页、第72页
  [7]《史记.秦始皇本纪》,第57页
  12] [13]《史记.项羽本纪》,第71页
  [14]〈史记.货殖列传〉,第821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