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江子的地平线_地平线
 

江子的地平线_地平线

发布时间:2019-04-16 04:25:48 影响了:

  这是江子的博客名,被我借用来作了文章的标题。窃以为江子的这个博客名暗喻了作家与内心生活的关系,也在不经意间泄露了江子内心的秘密,它通过转换与剥离抵达了事物的内核。作为一个阅读者,在我有限的网上漫游式阅读过程中,每次总是不自觉在“百度”中输入“江子的地平线”这几个关键字,那个偶尔更新的页面就跳了出来,它成了一个纽带,能够让我轻易就找到这个潜伏在生活背后人的形踪,令我有了心灵沉静的愉悦。因此,我企图用这样的意象来作一个勘探或者测量江子的散文——测量出江子散文中那种对人性表达的深度及广度。
  的确,江子的散文题材丰富,视域宽阔,需要表现的也与此相得益彰,他的《回到乡村中国——大变局下的乡村纪事》(台湾秀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1月版),在这本书中,他写到了一个村庄的伤痛、无奈、离散、重组,既残酷又现实,而那种痛感无疑是当下中国无数正在崩裂乡村的缩影。它代表了江子写作的野心,它是承担、尊严、风骨、温度。那些草根人物,生活在底层的个体,在命运诡秘的路线图中挣扎、沉浮,他们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呈现出了中国当下特有的人物的精神受到煎迫的结果,而正是这样的个体很容易就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辉。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乡村成了边缘,底层,病症(对此,江子在“暗疾,或者阴影”的系列散文中有过出色的表达)的代名词,很显然,乡村的病症源于现代化进程的金融资本因产业化过剩引起,于是过剩的历史进程异化了人物,因为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纳入到这种历史化的进程中。按一般人的理解,乡村经济的落后必然造成文化的混乱与衰退,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内在与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但中国当下的乡村,情形恰恰相反,乡村经济的确发展了,可我们还是处在一种文化的断裂与衰退中。那么,回到江子的这本书中,他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困惑,他所叙述的故事,一个个病体(既有生理上的疾病,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痼疾),他们所面临的痛苦与矛盾反映了什么呢?它既不是医学意义的代名词,也不是医学院解剖时所呈现的病体与病理,它与精神的病症纠结在一起,由此及彼,互相制约,在江子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完成了从肉体到精神的转换。患有各种疾病的人被罗列到一个乡村,这不是地理上疾病的版图,而是江子灵魂深处(隐疾)的版图。江子甚至夸大了这种“疾病的隐喻”,狠狠地揪出事件背后遮掩了人物命运的事实,这恐怕来自来于他对命运不确定性的理解,来自于种种危机下所造成的“黑洞”效应。事实上,医学的产生,只是给了我们一个依赖安全感的籍口,同时虚拟了我们内心的安宁,而这个世界时刻都是动荡不安的,随着肉体病症的开始,精神的疾病随之滋生、蔓延。当然,疾病的产生还有欲望社会挤压的问题,但更多的应该是个体被时代异化的精神问题。从外部找到切口,又从内部找到出口,江子没简单地把疾病归咎于疾病的本身(把底层问题归咎为受压迫的问题),从更大的角度说,江子指向了这个时代文化的崩溃。《回到乡村中国——大变局下的乡村纪事》,江子写的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
  “地平线”按本义阐释指某某是起点,最初。我猜想江子最初亦出自这样的动机,把地平线作为一个起点。也正是这样的起点,把江子置身在了另一套的时间与空间中,在修辞的能力下,江子的散文失去了文体明显的界线,令阅读者恍惚,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到底是散文的表达还是小说的叙事(他一篇散文就是被当作小说发表的,总算是“被了一回’,)?它们既有散文的质地,又对事物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通融贯汇了小说与戏剧的元素,同时还融入了叙事与反讽,间离与拼贴的手法,很好地解决了文本与叙事的冲突,对现实进行了一场狂欢式的(戏谑式的)突围表演。一切在逼真的同时又沦陷,就像现实永远都是不确定的一样,它在裹挟了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劫持了作家。另一方面,“地平线”还所指了这样的含义:江子的散文陈述的是一些宏大背景下的故事,是被时间遗忘了的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或者是失传已久的轶闻、典故、还有不确定的史实(可以阅读他的《井冈山往事》系列散文)。他把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人物从地底下拉了出来,重续了故事新篇。这一切也是从“地平线’回到“地平线”。当然,这不是指江子博客标明的时间履历,我要说的是他写作的“地平线”。
  时下,散文写作界流行“非虚构文体”写作。其实,江子从写作开始就自觉地遵守了非虚构写作意旨。是否可以说,散文的非虚构写作就像小说中的传统现实主义,固然有批判现实的力量,但肯定削弱了艺术表现的张力。显然,江子早已超出了这点,他把生活的整体退隐成了这样的事实表述:作家放弃了通过外部的观察获得叙述的视域,而是在人性的幽暗处狂奔,把笔插入了人性中柔软的部位去进行剖解。那个“非虚构”的支点已逸出了现实的表层,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已坍塌。这正是从狭窄处写出的宽广,从遮敝处写出的敞开。所以,作家看到了不是现实的某一面,而是多层的维面,它完成了作家散文的简洁与朴素。可以从《一个人的火车》《蛇蜕:一个七0后的成长记事》《漫游者之歌》《从八一大道371号出发》等诸篇(当然还包括他》《回到乡村中国》)中看到,江子通过“非虚构”肢解了现实,摒弃了曾经的诗意(他从前是一个诗人),视角变化多端,隐现的故事轮廓厘清了虚构的内容,同时他还按自己的兴趣去组织文章的细节与材料,或者从这些散文写作的动机中衍生出了令读者产生另一种解读的版本。从“非虚构”的写作角度来说,这不禁让人表示怀疑(指《井冈山往事》系列散文):作家的眼光对于故事的诠释是否真实可信?在这个意义上,江子还是坚持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与解释,坚信自己的眼光。于是,这种“文化”相望的后果是,江子试图进入对方的历史(采用了史实,想象,口头文学,历史背景等方法),而历史的真相是谁也无法穷尽的。哪怕是我们已知的现实,谁又能保证它没暗含虚拟的嘲讽呢?由此而言,“非虚构”也只是一种徒有其表的形式。
  对写作,江子是这样说的:“写作是一件神秘、庄严的事情。它关乎写作者的精神、信仰,关乎我们的涵养、气质、品格、趣味、经验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不被我们所把握的部分(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神也参与了我们的工作)。写作意味着表达对世界和心灵的发现,展示写作者的性情、爱和忏悔,以及对逐渐流逝的时间的深情挽留。通过写作,一个写作者与世界建立起了一条隐秘通道,并且在他的文字中得到永生。”我私下认为他的这段文字只是把写作的意义作了一个浮泛的说明,而不是对他内心秘密的呈现。还是回到“地平线”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1,从地面上一点所看到的形成地球表面部分的限界的圆周;2,向水平望去,天地相交的地方:3,距天顶90度的大圆圈,构成地平坐标系统的赤道。综合上面的解释,我的理解为,地平线是将人们所能看到的方向分开为两个分类的线,一个与地面相交,一个则不会。它既是时间的定位,也是空间的定位。尽管现实是已知的,不可更改的,但已然的现实不是唯一的可能,只有那些潜伏在现实后面的真相才是未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江子的写作就像急速启动的时间流,封闭了意识形态下个人模糊的叙事诉求,把已然的现实变成了时间与空间的定位。“江子的地平线”挣脱了现实观念的枷锁,于是,在个人命运与历史之间获得了重新解释的资格。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地平线意味着世界的一览无余,但当我们走近,世界就开始闪烁,变得不确定了起来。江子写作中诡秘的意图也同时出现了:何为现实?何为虚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