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不自由毋宁死 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孤独灵魂
 

不自由毋宁死 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孤独灵魂

发布时间:2019-04-16 04:32:36 影响了:

  摘 要:莱蒙托夫的长诗《童僧》完成于1839年,代表着莱蒙托夫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是俄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顶峰。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层面对这首叙事长诗进行赏析,使读者在诗歌中领略诗人莱蒙托夫深邃的创作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创作背景 诗歌体裁 诗歌韵律 修辞手段
  一、引言
  莱蒙托夫(1814—1841)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他的长诗《童僧》完成于1839年,发表于1840年。这部长诗的题目为“мцыри”,是格鲁吉亚语的音译,意为“不做法事的和尚”,类似于“见习修道士”。为了使意义晓畅,顾蕴璞教授结合诗歌内容将其译为“童僧”,学者们也接受并采用了这种译法。莱蒙托夫的长诗《童僧》和他的另一部长诗《恶魔》一起,并称为俄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顶峰,这两首长诗也代表着莱蒙托夫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们使莱蒙托夫早期长诗的一种分类方法(即分成高加索长诗和历史长诗)演化成不是恶魔长诗,就是童僧长诗的另一种分类标准。”①童僧的性格与恶魔的性格成为莱蒙托夫长诗主人公身上所塑造的叛逆性格的两种基本类型,人们在读完莱蒙托夫的长诗后常常会得出“不是童僧,就是恶魔”这样的印象。《童僧》包含了多部长诗,特别是《自白》(1830)和《大贵族奥尔夏》(1835)的艺术精华,童僧这一人物形象不仅同前两首诗的主人公一样对自由充满渴望,他更是为自由而战斗的勇猛战士。
  二、长诗的创作背景
  《童僧》的创作灵感产生在莱蒙托夫1837年第一次流放期间。1837年1月,“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因决斗而死,莱蒙托夫为此写下《诗人之死》,揭露普希金的遇害是沙皇周围一群小人策划的一个卑鄙阴谋。正是因为这首诗,他得罪了宫廷,沙皇尼古拉一世逮捕了莱蒙托夫,将他流放到高加索。流放期间,诗人和流放在那里的许多十二月党人成为朋友,受到他们爱国热忱的感染;同时,诗人游历格鲁吉亚的多个地方,直接接触了高加索地区众多民族的生活、风俗与历史文化,这些对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格鲁吉亚的古城姆茨赫特市,莱蒙托夫听到一位年老的孤独的僧人讲他自己的身世:僧人本来出生在深山中,年幼时被叶尔莫洛夫将军俘虏去,半路生了病,将军把他留在修道院里;修道院的生活使他感到苦闷,他时刻想到山里去,最后跑掉了,但人们又把他找了回来,以后就这样长期留在了修道院里。这个偶然听来的故事成为了莱蒙托夫创作《童僧》的基础。
  三、长诗的体裁特征
  《童僧》是浪漫主义长诗。莱蒙托夫在创作手法上同普希金一样,也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但与普希金不同,莱蒙托夫在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后,也没有停止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童僧》即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手法相结合,它将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推向最高峰。一方面,主人公的大段独白和独白之前作者的前言介绍使读者对童僧有了全面了解,没有一般浪漫主义长诗那种言犹未尽的朦胧感。另一方面,诗人以浪漫主义手法反映当时的时代现实,并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相对立的浪漫主义世界。在这个浪漫主义世界里,高加索山区独具风情的自然风景让人心驰神往,群山、森林、河流绚烂而神秘,让人心醉神迷。高加索的人民勤劳朴实,热爱和平,自由奔放。这里的一景一物无不激发人们对生命、自由和人的价值展开广袤无垠的遐想,同时也获得了许多丰厚的启迪。
  《童僧》是叙事诗。整部诗共分为二十六小节。第一小节诗人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在距今年头不多的从前,曾经坐落过一座修道院,在阿拉瓜和库拉两河合流,宛如姊妹般拥抱的地段。”第二小节诗人交代主人公童僧的到来:“有一天一个俄国的将军,从山里向提弗里斯赶程,他带着一个俘虏的孩子,小孩在半路上的了重病,受不了长途跋涉的苦辛。……有一个僧人以慈悲为怀,把他收留在修道院里照看。……他没有尝到童年的乐趣,起初见到人总是躲开,他望着东方,长吁短叹,孤独地、默默地徘徊,一种不可名状的乡愁,常常萦绕在他的心头。”第三至二十六小节都是主人公的大段的独白,介绍自己逃离修道院后的所作所为和所感所想。叙事情节前后连贯、脉络清楚,主人公叙述了修道院中监狱般的生活和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讲述了短短三天内他享受到的自由生活,绘声绘色,热情洋溢。
  《童僧》是风景诗。连绵不断的山岭,青烟缭绕的高峰,蔚蓝深邃的苍穹,水流潺潺的山涧,苗条动人的少女,幽静安详的村落,五彩斑斓的金鱼……大自然是如此之美,它波澜壮阔,气势雄伟,它生机勃勃,魅力无穷。再加上诗人的慧眼独具和妙笔生花,使得自然风景美上加美,诗情画意。大量表现色彩的词语的运用展现了大自然的美轮美奂:“一座座高峰矗入青霄”,“那散落在翠绿丛中的山村”,“天穹竟深邃得那样透明”,“炙阳用一层金色的光罩,将她的面庞和胸脯盖起”,“明月当头照,泻下银辉”,“雾蒙蒙的树林开始喧闹”,“那一群群五色斑斓的金鱼,不时地在阳光中游来游去”,“满树沐浴着阳光的碧叶,炫耀它晶莹的金色盛装”……这些五彩缤纷的诗句将人们带入了五光十色的大自然梦幻世界。
  《童僧》是抒情诗。修道院里生活的童僧深感不能被人理解的孤独和失去自由的苦闷,这使得整部诗都带有一种忧愁、悲伤的基调。“我的命短,又身陷囹圄。我若能重新安排命运,定用两次这样的生涯,换取那饱经忧患的一生。”童僧不甘心忍受命运的摆布,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逃离了修道院,享受了渴望已久的自由,踏上了返回故乡的道路、欣赏了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体验了与少女邂逅时的激动心情、经历了与野兽的残酷搏斗,他高兴地呐喊:“我有了生活,我的岁月,若没有这三个幸福的昼夜,会比你那老迈衰朽的残年,还更加冷清,还更为凄惨。”他为了自由,为了祖国和故乡,敢于批判,勇于反抗,从而使得这部抒情诗时常表现出积极的、战斗的、乐观的激情,表现出对光明的追求、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即便在死神面前,童僧依旧保持乐观,不改信念:“请让人把我安放在那地方。我将最后一次尽情地饱览苍穹那无垠的光芒!这里,同高加索遥遥相望!”
  《童僧》是象征诗。童僧的形象具有象征的意义,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进步人士就像生活在修道院的童僧一样,孤独、苦闷;童僧一心想要返回祖国、向往参加战斗,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及同时代优秀人物渴望推翻暴政、争取自由的心愿。诗人登上文坛时正值十二月党人起义遭到沙皇政府的无情镇压、解放运动处于低潮、反动统治极为猖獗的时期,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歌中有那么多悲痛、孤独、苦闷和走投无路的情绪。但是诗人继承了俄国贵族革命家热爱祖国、追求自由的传统,表现了对专制政权的反抗、对自由和斗争的渴望。他的创作中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交织,孤独而哀伤的呻吟、愤怒而痛苦的呐喊、烈火般的叛逆精神,铸就了他高尚的诗魂。诗人笔下的童僧是一位真正的战士,敢于面对暴风雨的侵袭,勇于同野兽金钱豹赤手搏斗,慨叹假如上苍重新安排命运,宁愿用自己的一生换取片刻的欢乐和自由。《童僧》以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终,这样的结局是诗人有意为之,因为童僧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安静而幸福地生活的社会环境,他终究寡不敌众,成为强大黑暗势力的牺牲者,这结局仿佛在向人们暗示俄国社会制度的黑暗以及黑暗制度的根深蒂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