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关护概念的理解与反思_一堂概念教学引发的反思
 

关护概念的理解与反思_一堂概念教学引发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9-06-15 03:54:19 影响了:

  今年是贵州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展的第二年,针对新课程中的等比数列一节课,我针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展开了同课异构的概念教学,教学目标主要是自然是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并能运用等比数列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证明。为此,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形如“引入——猜想——论证——练习——拓展”五个环节,课堂以学案为辅助工具。然而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感觉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我进行了自我反思,提出了如下一点思考:
  (1)流动的课堂更有生命力。一名教师不可能对课堂上即将发生的良性或不良的事件进行完全的预设,掌控教学指的是对全局和整体的驾驭,而非对每一个点和每一个环节生成固定的应对策略。毕竟偶然的突发事件属于小概率事件,可以灵活应对,课堂更多的是一种常态,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流动。何谓流动?即:在教学环节尚未进入预设环节而学生跳入该内容时应因势利导,顺应变化,从而使得课堂更为丰富。本堂课中,有两名同学都在教师教学之前直接提出并应用了公式:an=amqn-m,这一现象本来很好,教师本应因势利导,顺势引出该问题的证明问题,进而更加深入的探究单位“1”与“m”,字母与数之间的深刻内在联系,而教师为完成任务,匆匆而过。一方面,错过了一个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认知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得课堂处于一种凝滞的人为引导的状态,导致课堂缺乏活力。长期如此下去的话,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与思维依赖,反正我怎么想,老师都要按照他的方法来讲,那么我就干脆不思考等着老师来讲算了。这样的想法一旦形成,学生的学习容易陷入僵化、呆板的格局。
  (2)提问应有发散性、生成性。长期的不良习惯养成了我爱提判断性问题,爱用疑问句和反问句的习惯,本堂课也没有幸免。例如:“等比数列的通项是指数函数吗?”、“某某同学的回答正确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课后反思下来,这些问题中有的完全可以逐层递进的展开提问。1.请类比等差数列中通项与一次函数的探究方法,观察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找出与之相关联的函数。2.此二者有何异同(关键性问题,这两者定义域不同,等比数列可取负数,而指数函数必须为正,从而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区分和认识散点函数与连续函数之间的关系)。如果本堂课多有几个类似于某位同学提出的q≠0的问题的话,对学生的启发效果将更为显著。而“对不对”、“是不是”等这些问题其实完全可以不提。唯有好的问题才能创造高效能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
  (3)对学生的兼顾不足。一堂课可以完成多少内容,应该是教师智珠在握的,如果仅仅局限于好学生完成的话,本堂课内容似乎不多,但差一点的学生呢?她们并没有跟上,在随堂练习中我发现部分同学还在用等差的公式在解等比的问题。这就一方面说明教师课堂提问的效能没有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过于急躁。这种急躁既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课的原因,也有对学生的认识不足的因素在内。事实上,课后反思下来,以后这些学生还得花时间去补,就此而言,还不如放慢一点脚步,让每一个学生能在每一堂课都扎扎实实的获得知识并消化知识,这比起炒回锅饭的效果显然会好得多。
  (4)本堂课教师的示范演示过少,导致学生格式不规范等等现象发生。这让我认识到:一方面,学生板演,特别是对新知识的板演应该是在教师有过示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以免学生对格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想象去乱写一气,进而养成不良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不规范的板演将直接导致学生的不规范,所以自己在这一方面有待提高。
  (5)导学案应该体现导的作用,其核心内容应该是在教学中运用使得学生能快速、有效地“学好教材”,教材作为“教”和“学”的中介,是导学案的核心内容。要使用导学案,学生就应该有课前的预习工作,学生的预习需要老师的介入与督促,我个人根本没有进行这些活动而是直接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不好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另外,本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估计不足,进而导致了对学案的设计显得随意的问题出现,使得学案不仅没有成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反而一定程度的桎梏了教学。
  几个问题
  (1)数学教学应当是充满想象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迁移。因此我常常认为在教学中应留足教师发挥的空间,课堂不能完全被教案、学案牵着走。事实上,我个人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常写略案以便于在某一地方有一定的发挥,学案的使用是从教生涯以来的第一次。经过数列这一章节的使用,我个人觉得学案的使用对自我的束缚过多、过大,如果说通过减少学案内容来增强自我创造,又不见得完全可行,因此,如何使用学案、怎样用好学案,在什么地方仔细用什么地方大概的用,这是值得我研讨的问题。
  (2)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主导的尺度是多大?导到什么程度?我想这不仅是我,可能很多一线教师都面临这一问题,如果导的尺度过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冲淡,那么课堂又变成了满堂灌。导得尺度不足又容易导致学生不理解、不明确的现象发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想这一问题将会有更多的教师提出并思考,我们怎么才能将每一堂课都设计成为符合课程理念的课,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并思考的问题。
  (3)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常规模式是认识公式(或概念)、运用公式。经常缺失反思公式、研究公式的环节,在教学中,我个人比较重视这一问题,然而学生在面对这些东西的证明或拓展时常常表现出不感兴趣的状态,他们似乎更加注重如何将公式套入题目里面得到答案,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对基本概念的重视和认知,激发他自觉的利用概念去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应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也希望得到相关老师的指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