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初探“数文结合”的魅力]京剧的魅力作文1000字
 

[初探“数文结合”的魅力]京剧的魅力作文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2:01 影响了:

  在数学课堂上,逐步与语文学科渗透整合,允许诗词、散文、故事等文学形式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语文)”在数学中的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增强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能力,这是必然趋势。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心得摘几个“数文结合”案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引用语文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明确概念
  感情读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
  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这是数学课《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导入,很难想象吧!教者精心创设“诵读语文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情境,乍听不像是枯燥无味的数学课,目的是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以此为载体导入“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入新概念;读课文,也给学生提供勇于思考、积极发言的前提。紧接着,教者顺势提出一系列问题:①山下的松树比小松树    。②(找出一位学生和老师比高)他比老师    。③(两位差不多的学生比高)甲比乙      。(矮一些)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文学知识”中抽象数学问题,并以此为载体创设“数学情境”,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有效地实现“数文结合”。譬如,《小松树和大松树》是学生在语文课中早已学过的课文,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以此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语文与数学的内容,既避开了数学的枯燥,又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多多关注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为学生数学学习创设广阔的文化背景,我们数学教师要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巧妙地整合学科资源,如善于将趣味语文引入数学课堂,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用直观形象的语文知识来展现、描述,丰富数学的形式,使严谨的数学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让学生真正能够享受快乐数学,体味学习的乐趣。
  二、穿插丰富的古诗词,韵味横生,激发兴趣
  笔者发现,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有意识的引入一些古诗词、典故等,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融洽师生感情,同时将数学概念形象化、生动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忆。在引用时也要注意:一是引用的古诗词要经典、有名气,而且学生较熟悉;二是引用的古诗词与所教的内容有较强的关联;三是引用古诗词时应注意切入得自然。如教“观察物体”,总结时,教者让学生吟诵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今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首古诗也蕴含了一些普通的数学原理,你看出来了吗?”在古诗的诵念中,学生明白了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图形不一定相同。还有学生说:“这首诗说的是观察物体的道理,如果他能从大山中走出来,就能看到大山的全貌了。”教者顺势延伸了话题:“是啊,当你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如果你的视野开阔些,胸怀宽广些,矛盾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三、结合成语、词语,辅之肢体动作,记忆深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来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在充满自由和创造的新鲜空气中,才能真切体会,用心感悟,深刻记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有些知识是生涩难记的,笔者就结合学生所学,大胆地与学生已经学过的成语、词语相结合,并加以肢体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效果较好。如,教学《认识方向》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八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在帮助学生识别记忆平面图上的方向时,教者利用了“四面八方”这个成语来概括,并用“米”字图加动作帮助记忆:假想自己站在“米”字中间,面朝北,伸出右臂斜上举,表示“东北”;伸出右臂斜下,表示“东南”;同样用左臂表示出“西北”和“西南”。学生动手动脑,如此两遍之后,基本已经记得。再通过教者出示动作,学生说出相应的方向这样的练习,“四面八方”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数学像一座绚丽多彩的百花园,而数学老师则是一名出色的导游。不仅要把握数学,而且要“数文结合”,把学生带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爱上数学,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